惯性导航平台惯导课件.ppt
《惯性导航平台惯导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惯性导航平台惯导课件.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航天器的导航与制导,导航与制导系统完成的工作,确定当前航天器在轨道上的位置和速度。计算未来的航天器轨道和着陆点,以及所需机动的初始条件。控制推力和升力的使用以达到希望的新轨道和着陆点。,8.1 航天器导航的概念与分类 8.2 航天器的自主导航系统 8.3 航天器的轨道机动与轨道保持 8.4 航天器的交会与对接 8.5 航天器的再入返回控制 8.6 星际飞行的导航与制导,第八章 航天器的导航与制导,航天器导航就是轨道确定。对于地球卫星来说,即是求出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航天器的三维位置和3个速度分量。,8.1 航天器导航的概念与分类,航天器轨道确定可分为两大类:非自主测轨由地面站设备,对航
2、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并且在地面上进行数据处理,最后获得轨道位置信息。自主测轨: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等运动参数用星上测轨仪器(或称导航仪器)来确定。,8.1 航天器导航的概念与分类,自主导航存在两种方式:被动方式意味着与航天器以外的卫星或地面站没有任何合作,例如空间六分仪;主动方式意味着与航天器以外的地面站或卫星(例如数据中继卫星)有配合,例如全球定位系统。,空间自主导航系统按它的工作原理可分为五大类:(1)测量对于天体视线的角度来确定航天器的位置(2)测量地面目标基准来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和姿态(3)对已知信标测距(4)惯性导航方法(5)组合导航方法,基于上节介绍的自主导航原理的实际航天器导航系统有很
3、多种,本节将首先着重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天文)惯性导航两种自主导航系统。前者属于对已知信标测距类主动或自主导航系统,而后者属于被动式(组合)自主导航系统。,8.2 航天器的自主导航系统,8.2.1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个全球性的新型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为各种运动物体即用户提供连续、实时的导航,同时给出用户的3个位置坐标、3个速度分量以及精密时间。作为全球定位系统用户的各种运动物体可以是航空飞行器、航海舰船,甚至地面运动的汽车和人。近年来,全球定位系统在航天器自主导航中的应用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全球定位系统是以卫星作为导航台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4、,(1)导航卫星:是空间导航台,它接收和储存地面站制备的导航信号,再依次向用户发射。它接收来自地面站的控制指令并向地面站发射卫星的遥测数据。,卫星与通信视频资料,(2)地面站组:包括主控站、监测站、注入站等多种地面站和计算中心。地面站组收集来自卫星及与系统工作有关的信息源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产生导航信号和控制信号,再由地面站发送给卫星。主控站设有精密时钟,是GPS系统的时间基准,各监测站和各卫星的时钟都须与其同步。主控站设有计算中心,根据各监测站送来的各种测量数据,编制各卫星星历、计算各卫星原子钟钟差、电离层、对流层校正参量等。主控站在处理数据完成并计算编制后,将数据送到注入站。注入站
5、当卫星通过其视界时,将其储存的导航信息注入卫星。注入站还负责监测注人卫星的导航信息是否正确。注入站每天向卫星注入一次新的导航数据。,(3)用户设备:用于接收和处理导航信号,进行定位计算和导航。对于航天器而言,用户设备属于星载设备。GPS系统采用无源工作方式,这给航天器定位带来很大方便。接收天线接收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从中提取卫星星历、距离及距离变化率、时钟校正参量、大气校正参量等,将这些数据及其他一些数据(例如用户的估计位置等)送至计算机,算出航天器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或将空间直角坐标转换成航天器所需的其他坐标。GPS系统的组成结构如图8.2所示。,图8.2 GPS系统组成方框图,GPS
6、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1)能够实现全球、全天候导航:能够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空间坐标、三维速度和精密时间,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2)具有高精度:三维空间定位精度优于10 m,三维速度精度优于O.03 ms,时间精度为2030 ns。航天器每次定位需要4颗导航星;(3)生存能力强:这并不意味着每一颗导航星的抗攻击能力强,而是整个GPS系统有24颗星组成,只有摧毁半数以上的卫星才能使整个系统失效。,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GPS已成为当前航天器空间导航的引人关注的手段。GPS系统对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误差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最直观的因素就是作为定位基准的导航星本身不可避免
7、地存在着位置误差。其次是GPS系统的时钟误差。从理论上讲,GPS系统中各导航星之间的时钟是完全同步的,但是不同的时钟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是原子钟也不是绝对稳定的,总存在频率和时间的漂移,引起误差;另一方面,即使各导航星具有完全相同的时钟,由于各星的运动速度不同,它们的走时也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相对论效应。时钟误差直接导致测距误差。,第三,在GPS系统中,航天器可同时看到6颗以上的卫星,进行导航定位只要用4颗就可以了。这就存在各种不同选择方案,当以上几种误差一定时,航天器与4颗导航星的几何关系不同,产生的定位误差也不相同,这就是几何误差。所以航天器利用GPS系统进行导航时,应当选取相对位置最佳的
8、4颗导航星,将几何误差限制到较小的数值,并在全球取得较均匀的定位精度。此外,本书在第2.5节中介绍的各种非理想因素都会导致导航星星历误差,导航星信号的发射设备和航天器的接收设备还存在着设备误差。这些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构成了GPS系统的导航定位误差。,8.2.2 惯性导航 惯性导航是利用惯性部件(加速度计和陀螺)来实现的,它可以在星上自主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期飞行任务.惯性测量系统依靠感测航天器的运动加速度来测量其速度与位置。加速度是由加速度计利用物体的惯性测得的,将加速度积分一次就得到速度,积分二次就得到所通过的距离。加速度计一般装在由陀螺稳定的稳定平台上,以建立参考坐
9、标系,积分则由计算机完成。,惯性导航,平台惯导:把加速度计安装在一个由陀螺稳定的平衡环支承的平台上,这种平台即所谓的稳定平台或惯性平台。无论航天器的方向如何改变,它在惯性空间的取向始终保持固定不变。,惯性导航,捷联惯导 它的陀螺和加速度计直接装在航天器本体上,加速度是相对本体坐标系测量的。计算机根据陀螺的输出建立导航坐标系,加速度信息须进行坐标变换,变换到导航坐标系中,然后进行导航计算。在这个系统中,陀螺稳定平台的作用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因此捷联式惯性测量系统又称做解析平台式惯性系统。,惯性导航,天文惯导 为了克服陀螺漂移这一惯性导航系统固有的缺陷,更准确地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天文惯性导航便应运
10、而生。这是一种被动式组合自主导航系统,它由惯性测量系统和天文测量装置如望远镜等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依然是主体,而后者起到对前者的校正作用。,航天器的轨道控制,从广义上来说,是航天器制导问题,即对按一定导引规律运动的航天器进行控制,从而使航天器按预定轨道运动。简单地说,就是控制航天器质心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使航天器的轨道满足飞行任务的要求。轨道控制范围很广,大致包括的内容有轨道机动、轨道保持、交会、对接、再入返回和落点控制等。,8.3 航天器的轨道机动与轨道保持,8.3.1 轨道机动概念 轨道机动:航天器在控制系统作用下使其轨道发生有意的改变,或者说航天器由已知轨道运动改变为沿另一条要求的轨道
11、运动。已知的轨道称为初轨道或停泊轨道,要求的轨道称为终轨道或预定轨道。,变轨控制,轨道改变:当终轨道与初轨道相交(切)时,在交(切)点施加一次冲量即可使航天器由初轨道进人终轨道。轨道转移:当终轨道与初轨道不相交(切)时,则至少要施加两次冲量才能使航天器由初轨道进入终轨道。连结初轨道与终轨道的过渡轨道称为转移轨道。,轨道校正,也称为轨道捕获,消除由于入轨条件偏差而产生的轨道偏差(基本轨道参数偏差)轨道校正的特点是轨道机动所需的速度增量不大,即初轨道与终轨道相差较小。,8.3.2 平面内的轨道机动 基于航天器轨道机动的瞬时假设,即航天器从一个轨道机动到另一个轨道是利用瞬时之间作用的速度增量来完成的
12、,或者说可以通过单个或几个推力冲量来校正或改变轨道。,假设测定结果是近拱点的高度及速度大小与预定运动参数有偏差,其结果使长半轴a产生偏差(设e符合要求)。现要求通过轨道机动,将近拱点或远拱点调到预定高度。,1.近拱点和远拱点高度的修正,轨道的能量关系式,即 对式两边求一次微分得,由此可以解出 因此在小偏差情况下,由v和 引起的长半轴a的改变量a 若基于轨道机动的瞬时假设,在轨道上某点速度v改变而保持r不变,则因为轨道长轴是2a,所以轨道长度的改变是2。,假定在近拱点改变速度,那么由此造成的长轴改变量正好是远拱点高度的变化。同样,在远拱点速度改变v,将导致近拱点高度的相同变化。在近拱点和远拱点加
13、上微小而有限的速度改变v的特殊情况,得到远拱点和近拱点的高度变化,即,2共面两轨道的一般转移 轨道A与轨道B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为了使航天器从轨道A转移到轨道B,即轨道改变,需要在两轨道的交点Q1处加一个速度增量,并满足关系式,其中 与 分别是轨道A与轨道B在点Q1,处所对应的航天器速度矢量。,要完成两个不相交轨道间的转移,通常需要有两个速度增量。航天器利用速度增量通过中间轨道C完成从轨道A到轨道B的转移。和前面一样,速度增量必须具有相应的大小和方向,使得合成的速度矢量对应于新轨道在给定点的应有值。,和新、旧两轨道相切的转移轨道如图8.8所示,这里所加的速度增量与航天器的速度矢量平行。这种类型的
14、转移往往代表一种燃料消耗量最小的轨道转移。要实现两个不相交轨道间的转移,其转移轨道必须与初轨道和终轨道同时存在至少一个交点,即与它们分别相交或相切。,特殊地,考虑初轨道和终轨道分别是半径为r1和r2的圆轨道,那么如果转移轨道要与两个圆轨道相接,则近拱点必须小于或等于内轨道的半径,而远拱点必须等于或大于外轨道的半径。用数学式来描述这此条件就是 式中,p和e分别是转移轨道的参数和偏心率。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两个个条件,转移轨道才是可行的。,3霍曼(Hohmann)转移 关于最优轨道转移问题涉及的面较广泛,因此这里只简要讨论经典的霍曼转移。这个问题通常表述如下:“给定的是一个沿半径为 的圆形轨道A运行的
15、航天器,要确定以最小的燃料消耗量把航天器从轨道B转移到半径为 的圆形轨道B所需要的速度增量”。,不失一般性,先讨论由内向外轨道转移的问题。对于向外轨道转移来说,沿切线方向提供第一个冲量,以便使航天器的速度由初始圆周速度 增加 变为,这样就可以使航天器进入远地点距离恰好等于终轨道半径的椭圆转移轨道。相应地,航天器在椭圆转移轨道远地点的速度即为,然后在转移轨道远地点提供第二个切向冲量,使速度由 再增加 变为,使转移轨道圆化,完成整个转移过程。,显然 和 分别是航天器沿半径为 和的 圆轨道运行所需的速度大小。于是由式(247)得,椭圆的长半轴为椭圆的比机械能 从而得,在1处变轨后的速度得从而得,同理
16、得在2处变轨后的速度得霍曼转移所需要的总速度增量为,向内轨道转移时,先用v2 在远地点减小初始圆周速度,然后在近地点上用v1 把速度减少到最终值,因此速度减少了两次。总之,向内转移的过程恰好与前述向外转移的过程相反。将以上得出的椭圆轨道称为霍曼(Hohmann)转移轨道。,霍曼转移的飞行时间显然正好是转移轨道周期的一半。因为由式(244)得,为已知,所以霍曼转移的时间为从转移所需的v看,霍曼转移是最经济的,不过霍曼转移所需的时间比在这两个圆轨道之间的任何其他可能的转移轨道所需的时间都长。,作业:,已知两个共面的地球圆轨道,轨道半径分别为Ra=7000km,Rb=13000km。航天器在两轨道间
17、的转移过程为霍曼转移。求:a)计算出霍曼转移的时间。b)计算出两次变轨时,所需的速度增量。,8.3.3 平面外的轨道机动 1平面外的轨道改变 首先讨论不改变轨道形状或能量的轨道平面纯旋转问题,即平面外的轨道改变问题。这类机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作为轨道角动量矢量的进动或作为速度矢量的直接旋转。考虑如图所示的情况,图上两个轨道的倾角相差i,轨道A上一个航天器要机动到轨道B上,这只有使轨道A绕节线旋转一个i才能实现,轨道平面旋转可以当作角动量矢量经历一个i角的进动,需要的冲量与h有关。假设i很小,则因为,这里作用的外力矩大小,其中F是推力,是节线处的轨道半径,故有式中,t为推力作用时间。由上
18、两式可得,实际上,恰好是单位质量航天器的速度增量v,而,为节线处航天器垂直于节线方向的速度分量。于是得对于圆形轨道,;对于椭圆轨道,轨道速度小的地方v也小。,2平面外的轨道转移这里只研究两个非共面圆轨道间的转移,即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转移问题。在发射静止轨道卫星时,在发射段结束后,卫星进入第一个以r1为半径的圆轨道I(驻留轨道)运行,此圆轨道的倾角i1。轨道转移段要使卫星沿轨道I改变为沿轨道倾角等于零、地心距为r2的赤道圆形静止轨道运行。这就是平面外圆轨道转移问题。,当初轨道I与终轨道(赤道面内的圆轨道)不共面时,两轨道面的交线在赤道面内,轨道转移应在节线上进行。若节线一端与初轨道I的交点为
19、1,另一端与终轨道的交点为2,那么容易理解,转移轨道的近拱点和远拱点应分别为赤道上空的l点和2点。航天器平面外圆轨道的转移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第一步在点1处对航天器施加第一冲量,这一冲量一方面要使转移轨道处于终轨道平面(即赤道平面)内,另一方面要使转移轨道的远拱点与终轨道上的点2相切;第二步在点2处对航天器施加第二个冲量,使其由沿椭圆转移轨道运行变为沿终轨道即静止轨道运行。显然第二步是平面内轨道改变问题。,第二种方式:第一步在点1处沿初轨道I的切线方向给航天器施加第一个冲量,使转移轨道的远拱点与终轨道在点2相切,此时转移轨道处在初轨道平面内;第二步在点2处对航天器施加第二个冲量,一方面要
20、使航天器由初轨道平面转移至终轨道平面,另一方面要使其由沿椭圆转移轨道运行变为沿静止轨道运行。显然第一步是平面内轨道改变问题。,嫦娥二号的轨道转移,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由地月转移轨道进入近月点100公里,周期约12小时的环月轨道进入了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试验轨道,8.3.4 轨道保持 在航天器经过各种轨道机动以后,实现了按预定轨道飞行。由于地球扁率的影响、太阳和月球的干扰作用、太阳辐射压以及稀薄大气等的影响,航天器的轨道将在外界干扰的作用下逐渐偏离预定轨道。为了使预定轨道能够得到保持,经过一定时间以后,由地面测控站经过测量与计算,发出相应的控制
21、指令,对轨道进行修正,这种修正称为轨道保持。,目前航天器轨道保持主要有四种形式:使航天器相对地球的位置保持固定,如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保持;相对于其他航天器保持固定位置,例如电子侦察卫星;具有轨道扰动补偿器的航天器,这种航天器的扰动补偿器可以消除气动力和太阳光压对轨道参数的影响,所以又称为无阻力航天器。这也是一种自主轨道保持方式,这种轨道保持可使测轨精度提高,并延长轨道预报周期。,1.地球静止轨道位置保持 对位置保持精度的要求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避免相邻卫星之间的通信干扰,要使各个对地静止卫星的间隔有一定限制;另一方面是根据天线指向精度要求,简化大量的地面接收天线,同时防止天线增益
22、下降和覆盖区域的波动。对通信广播卫星位置保持精度的要求有时甚至比姿态指向精度更为重要。位置保持的方式根据姿态和轨道测量、指令发送和同步控制等的形式,可以分为地面控制(非自主)和自主保持两种类型。,2太阳同步轨道保持 太阳同步轨道对地球观测卫星(照相和遥感)特别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一个恒定太阳方位角,使卫星对地球进行良好观测。由于基本上可以保持太阳入射角没有多大变化,太阳帆板可以作成固定式的。太阳同步轨道除了靠发射卫星时,选择适当的轨道高度和倾角来保证以外,卫星在轨道运行,可以通过星上轨道保持系统控制轨道高度和倾角,例如美国的陆地卫星。,8.4 航天器的交会与对接控制,交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
23、天器在轨道上按预定位置和时间相会,对接则是指两个航天器在轨道上相会后连成一个整体。需要交会的航天器不一定需要对接,如轨道拦截等情况;但是需要对接的航天器则一定要首先实现交会,而且交会还必须达到对接所要求的精度。交会是对接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在要进行交会对接的两个航天器中,往往一个是“主动的”,另一个是“被动的”。主动航天器在交会对接过程中完成轨道机动,即改变自己质心的运动,向被动航天器靠近;被动航天器不改变自己的质心运动,即运行轨道不变,仅完成绕质心的转动,使自己的对接装置能够始终对着主动航天器。这样能够有效地减轻主动航天器的控制任务。,交会对接通常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1)会合阶段:通过远
24、程导引的轨道控制来实现两个航天器的会合,一般会合在几万米的相对距离之内。远程导引方法与航天器的轨道机动没有什么区别。(2)接近阶段:通过近程导引的轨道控制使两个航天器相对距离在1 km之内,相对速度在115 ms以下。有时也将以上两个阶段统称为导引段,或分别称为远程导引段或近程导引段。(3)停靠和对接阶段:要求两个航天器相对速度为零或者在相对一定距离之内停靠,停靠后进行对接。无碰撞的停靠将为对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停靠和对接阶段,两个航天器相互靠近的相对速度具有严格的限制极限。限制极限的上限是航天器的强度,若超过了将导致航天器撞毁;而下限则受对接装置可靠工作的制约,若达不到则对接不能可靠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惯性 导航 平台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6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