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课件.ppt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课件.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教材分析,.,2,01,02,03,第一单元沉与浮,第二单元 热,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五下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五下教材的主要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2.帮助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单元沉与浮,一、单元的内容和结构:,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规律,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第1课 物体在水
2、中是沉还是浮,观察塑料块的沉浮,意图是什么?整理自己的预测的理由,意图是什么?观察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个活动与前面的活动,逻辑上是怎样安排的?操作中材料要注意什么?,.,7,第2课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这些物体的沉浮规律与它们轻重和体积有密切的关系。怎样研究不同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用变量控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识别变量、控制变量、运用典型的结构材料进行验证,反思变量控制实验的结果。,第3课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表面上看研究的是形状与沉浮的关系,实际上研究的仍然是:轻重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与沉浮的关系。什么样的体积才是真正的影
3、响物体沉浮的体积?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隐含了阿基米德原理。教科书所说的排开的水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本课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为浮力一课打下基础。排开的水量与橡皮泥沉浮的关系是什么?,第4课 造一艘小船,本课体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设计与动手制作的能力。为浮力一课作准备,体会水对物体会产生浮力作用。“那艘船装载的货物多”是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把物体的体积与沉浮的关系进一步进行强化。,第5课 浮力,本课开始,体验浮力,引入浮力的概念,帮助学生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因。对学生而言,本课有几个比较难的科学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处理?1.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怎样让学生理解?2.重力浮力怎么
4、理解?3.浮力压力重力;浮力拉力重力怎么理解?器材怎么办?可以自己组装。解释泡沫块的沉浮原因,可以当作检测活动。,第6课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承接前一课的研究,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从思维的发展上看,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和完整。从科学探究的发展上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从科学概念的发展上看,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排开水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用浮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揭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第7课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本课是教师最受欢迎的一课之一;本课开始研究液体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本课改变了哪些方面?为什么这样改变
5、?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运用已有知识解释发生变化的原因。2.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的概念。,.,14,教学建议,与下一课的教学联系起来考虑。不同液体对马铃薯的沉浮影响,要突出液体的不同浓度,指向液体的密度概念。把调制的浓盐水、浓糖水收集起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服务。,第8课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承接前一节课的研究,从液体产生浮力的大小切入进行研究,最终指向物体的密度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水的体积。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用同体积的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来指向密度的概念。,本单元教学建议,通读教材,了解修订的意图。由于
6、缺少统一配置的教学器材,所以希望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材料。对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事先进行实践,做到胸有成竹。希望避免两手空空地进行本单元的教学。,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关于热现象,是在三年级“物体状态的变化”的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一、单元的内容和结构:,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
7、个保温杯,了解人类获得热能的一般途径,关注热传递现象,并引导学生明白科学是要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关注热量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响,观察热胀冷缩现象,感受其实际应用,第1课 热起来了,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两个层面的活动来指导学生对“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这样的问题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问题一解释一思维论证一实验验证一产生新的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学建议,引人部分,要以现象的发现和体验为主要途径。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前的假设是开展好活动的重要前提。用实验结果来进行解释,是很有意义的。,第2课 给冷水加热,经历给冷水加热的观察活动,重点
8、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让冷水变成热水,关注冷水除了温度升高了,还有其他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研究,这部分是证明推测(或假设)。,.,24,结论:水受热后体积变大了。,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一定要准备充足的材料,尽可能地让学生近距离去经历这个观察过程,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教科书的提示框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释现象的关键。合理安排活动,不能让太多活动分割课堂的时间,保证活动的整体性,也不能把活动都抛给学生,使学生活动的效率得不到保证。,第3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水的体积变化,指向水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
9、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教学建议,怎样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水受热后体积的变化,讨论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是这课的一个重点活动。“温度计雏形”建议教师准备一支温度计。其他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建议教师多准备一些材料。,第4课 空气的热胀冷缩,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观察方法。尝试着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做出解释,对学生建构“热能”、“热运动”、“热膨胀”等科学概念会有帮助,把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教学建议,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
10、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借助于其他物体的。教科书设计是对热胀冷缩现象的一个重要体验。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自由组合,也可以到走廊或者操场上进行。,第5课 金属热胀冷缩吗,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膨胀是立体的膨胀。这个活动,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如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金属热胀冷缩的讨论,是延续前面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讨论。,教学建议,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小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都可以进行,前提是注意安全。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实验,意义有多方面:让学
11、生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来判定物体的热胀冷缩。钢条在温度改变的情况下长度发生的变化,可以更形象地让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比如铁轨,铁桥等。金属热胀冷缩的讨论,是延续前面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讨论。,第6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观察活动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活动是用手(角虫觉)感受金属条中的热传递。第二个层面的活动是设计直观的实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使学生对热传导产生新的认识。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对发展学生热传递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将此活动安排成小组活动,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应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教学建议,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热水中,我们能感觉到
12、金属条的另一端变热。这里有多个传热阶段:水金属条;金属条热的一端金属条冷的一端;金属条手,怎样能让我们“看”到热的传递呢?实验设计是一个挑战。,第7课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塑料勺、木勺、钢勺的导热比赛,注重的是横向比较。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对发展学生热传递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将此活动安排成小组活动,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应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教学建议,认识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特点,来比较研究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的传热性能,是学生愿意也是可以完成的一个研究,教学中更需关注的是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比较三种金属丝的导热性能的活动,日的主要不在正确区分出哪个导
13、热性最好,哪个最差,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各自选择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比较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通过交流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第8课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对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解释和运用,帮助学生更深人地了解、掌握哪些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是热的不良导体。,教学建议,制作一个保温杯。这个活动最好事先让学生在家里设计和实践。保藏冰块的比赛是比较有趣的,学生乐于参与的。,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单元主题,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 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让学生对时间段有直
14、接感受,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暑、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指导学生对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人的研究和探索,设计思路,本单元从感觉时间开始,通过探究计时工具的发展,了解时间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体验时间,建立起初步的时间概念。并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第1课 时间在流逝,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时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教学建议,活动 要与趣味游戏相结合。本课是学生研究时间的第一课,教师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时间。,第2课 太阳钟,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教科版 年级 下册 教材 分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6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