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概述课件.ppt
《文言虚词复习概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复习概述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虚词复习,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读,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虚词”共,18,个。,“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2,、考查方式:选择题,比较异同;,翻译题,重要虚词用法。,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与,之,1,10,2,3,4,5,6,7,8,9,11,12,13,14,15,16,17,18,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按常出现在文言句,子
2、的位置分,句首:,句中:,句尾:,帮助文言,文断句,何、其、且、若,而、乃、所、为、以、因、,于、则、者、之、与,焉、也、乎,?,而:,(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1,、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顺承关系,4,、修饰关系,5,、因果关系,6,、假设关系,7,、目的关系,8,、转折关系,(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图穷,而,匕见,2,、温故,而,知新,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余亦悔其随之,
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9,、,既,而,儿醒,大啼,1,连词,表承接“来”“就”;,2,连词,表并列“和”“并且”;,3,连词,表转折“却”;,4,、连词,表递进“而且”;,5,、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6,、连词,表假设“如果”;,7,、连词,表因果“因而”;,8,、代词,通“尔”,“你”“你的”;,9,、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何,(,一)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二)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很,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三)奈何:怎么,(四)何如:,怎么样,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它”,“他的”“它
4、的”(包括复数)。,(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二)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吾其还也,(,烛之,),与尔三矢,尔其无
5、忘乃父之志,(,伶官,),反诘“难道”,揣测“大概”,婉商“还是”,期望“一定”,(三)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二、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1,、代词,可译
6、为他,的,2,、代词,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连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乎,(一)介词,同,“,于,”,(二)句末语气助词,(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1.“于是”“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2.“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乃,(一)用作副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3.“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
7、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乃,(一)作副词,1,、于是,就,2,、才,3,、竟然、却、反而,4,、只、仅,5,、帮助判断,是,就是,(二)作代词,1,、人称代词:你,你的,2,、指示代词这样,(三)作连词,于是,(四)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8、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作判断词,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1.,并列关系,并且。,且,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2.,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一)用作连词。,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石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犹且从
9、师而问焉(师说),3.,表让步关系。尚且,还。,不出,火且尽,(游褒),且为之奈何,(鸿门),1.,将,将要。,(二)用作副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2.,暂且,姑且。,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一)连词,1,、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让步关系,(二)副词,1,、将要,2,、姑且,暂且,(三)且夫:况且,再说,二、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
10、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暂且,?,2,、,连词,并且,?,3,、,副词,将要,?,4,、,连词,表并列,?,5,、,连词,尚且,视之,形若土狗,(,促织,),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1.,第二人称,,“你”“你们”。,(二)用作代词。,(一)用作动词。像,好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2.,表
11、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用作连词。表假设,如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二、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连词,如果,?,2,、代词,这样,这,如此,?,3,、动词,像,如,,?,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或、或者,?,6,、,助词,,放在开头,“至于说,”,成反复自念,
1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用作助词。后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所,(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
13、辱先人,(报任),【为,所】表示被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谓】所说的。,二、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结构,“所居位”指“所居之位”,?,4,、“所,+,动词”结构,说
14、的话,?,5,、“所,+,动词”结构,?,6,、可译为用来,,,的方法,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须据语境灵活翻译。,(一)用作动词。,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2.,以为,认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廉颇,),3.,判断词,是。,为,4.,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1.,表被动(读w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二)用作介词。(除表
15、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臣请为王言乐,(庄暴),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替”、“给”等。,为之奈何,(鸿门),如姬为公子泣,(信陵),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三)句末语气助词(w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译为,呢,?,?,为,(一)用作动词,
16、1,、作为,做,2,、认为,3,、是,4,、治理,5,、制定,(二)用作介词,1,、,“,替,”“,给,”,;,2,、表被动,,“,被,”,。,3,、因为,由于,4,、为了,(三)用作语气助词,,“,吗,”,。,?,二、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
17、向,4,、介词,可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一)用作兼词。“于之”,(二)用作代词。“他”,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三)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四
18、)语气词。,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石钟),(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二、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是”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虚词 复习 概述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5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