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简介课件.ppt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简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简介课件.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董意柱,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 背景,背景之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2,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迅速,规模更为宏大;科学技术发展,不仅继续向微观深入,而且走向宏观系统,走向复杂和综合;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技术发展更
2、加社会化、国际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空前广泛,愈加深刻。,3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改变大自然的能力得到日益提高的同时,自然界也向人类提出或实施了日益严重的警告和报复,产生了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人类面临严峻的挑战。,背景之二: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新类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按照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背景是:现在一些发
3、达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的分类,按照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分类,知识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知道是什么关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方面的知识;第二类,知道为什么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方面的知识由专门的机构来完成;第三类,知道怎样做关于做一些事情的技能或能力方面的知识;第四类,知道谁有知识有关知识在哪里的信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这种知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背景之三:当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
4、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重要地位。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背景之四: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美国2061计划美国国
5、家科学教育标准:统一的概念和过程;作为探究过程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与技术;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二、对中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 两种估价,科学教育在中国的中小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开设的科学课程目前叫“自然”。初中和高中开设的科学课程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初中地理课以人文地理为主,高中地理含有自然地理内容。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如环保、能源、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等等。,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评价,目前中国教育界有两种声音。赞扬的声音:中国的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范例之一。理由:1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
6、国出国留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国的中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深度在当今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国外有关人士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赞扬。,批评的声音: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主要目标是掌握学科知识,具体表现为两个维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中,以下诸现象普遍存在:偏重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偏重学科本位,忽视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偏重模仿,忽视创新;偏重教师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偏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偏重个人学习,忽视合作与交流等现象。传统的综合理科,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注重知识结构平衡,但仍然是以学科为本位,缺乏对科学的整体把握。,中国科协四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中国科协下属的中国科普研究
7、所在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按照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指标体系,公众同时达到对(1)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2)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理解和(3)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理解程度,就可以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前三次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1996),美国为6.9%,欧共体为4.0%(均为1990年结果)。,关于2001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协于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上半年对我国公众(1869岁)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第四次调
8、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关于2001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科学素养状况:学生:11.42%专业技术人员:6.29%商业工作人员:5.81%;办事人员:4.70%;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4.55%服务性工作人员:1.03%;离退休人员:0.87%;个体劳动者:0.55;公交企业工人:0.52%;城镇待业人员:0.10;农民:0.04%家务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者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最低,上述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国家现行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科学教育体系对于公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对于公众理解科学过程、理解科学
9、对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作用甚微,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很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的科学教育体系(包括科学教育的目的、观念、内容、课程、教学、学习活动、评价等)进行深刻的反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将科学教育等同于学科教育,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质和意义、科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的关系的教育,忽视学生对科学过程及方法的体验和认识,忽视学科内部特别是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中小学科学教育亟待改革。,三、课程性质,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10、的科学启蒙教育,四、基本理念和目标,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 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 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 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
11、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 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 多样性和灵活性。,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 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 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 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12、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 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基本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 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 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基本理念: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
13、近儿童生 活的、符合现代科 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整合。,基本理念: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 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 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 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 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
14、象的体验,并丰富 他们的学习经历。,基本理念: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 的结果,更要关注 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 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 基本走向,1.课程目标:从双基到 全面的科学素养,传统的理科课程,主要目标是掌握学科知识,具体表现为两个维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新的科学课程,总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对科学素养的一般理
15、解,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和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自然现象。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关于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构成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关于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依据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与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界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我国部分优秀科学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期望,关于科学素养,一些国家和学者对科学素
16、养的界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提出了科学素养以下一些基本维度:熟悉自然界并认识到它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意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某些方式。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反映人类力量和弱点的事业。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和思考方法来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关于科学素养,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内容标准给有科学素养作过定义: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科学兴趣,探索
17、科学的冲动)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以科学的态度来参与社会事务)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科学价值判断)有科学素养还意味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科学思维习惯),关于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公共
18、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和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自然现象。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这一标准概括了每一个公民-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所必要的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同时也为那些有志于科学事业的人们奠定了基础。,关于科学素养,英国颁布的课程指导文件全国学校课程中提出了科学素养标准中的能力培养目标:科学应用能力 科学调查能力 科学交流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 科学创新能力,2.突出科学探究在科学课 程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的本质就在于探究,教育的重要目
19、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课程应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是一种涉及探索自然或物质世界过程的学习方式,在寻求新的理解的过程中,它导致提出问题、做出发现并对发现进行严格的检验。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应该尽可能接近地反映做真正的科学研究所从事的工作。,驱动探究的是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或是要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要解决问题的热情。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能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学习模式。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增进对科学探究
20、的理解。,)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
21、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强调探究的意义在于这种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的一种好形式。要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养成科学态度和习惯、培养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离开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的。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学生的其他学习方式,如,听讲、看演示、查阅资料等等。教师应根据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组织优化的教学过程。,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观察、实验、制作
22、,制定计划,搜集整理信息,猜想与假设,思考与结论,提出问题,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表达与交流,科学研究,)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应努力改变让学生“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学生实验的指导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可设计成实验卡的形式,而不是仅仅列出实验步骤让学生按其操作。,)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
23、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科学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包括过程体验,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校内校外结合等。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新的科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不是所有强调动手的活动都是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调亲自动手,强调动手学习活动是否就
24、是探究活动,这由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给予的弹性程度而定。这有别于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采用相同的方法找到共同的答案的学习情境。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他打算让学生学会什么科学概念,同时考虑到学生调查研究的多样性,承认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法。,虽然探究性学习方法包含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目标,但强调亲自动手的学习方法并不是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唯一方法。其它的资源对于激发问题和提供信息也很重要。一方面,书本、文章、因特网上的信息以及个人亲自参加的会议和进行的访问都可用以激起对某一论题的最初兴趣,这一论题很可能引发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一旦进
25、行调查研究,这些资料可以成为辅助材料为调查研究提供额外的支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热情,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热爱科学,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也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自知其无知者为了摆脱无知就追求知识,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通俗地说,第一个条件是要求人们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因斯坦自述(1946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技术 社会 关系 简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5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