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培训ppt课件.ppt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培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培训ppt课件.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3 学时,第四章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内容提要一、作物生活的温度环境;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四、极端温度对作物的伤害。,第四章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重点 1.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高温、低温对作物的伤害。难点 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第四章 温度对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自然界的温度变化极为复杂、无序,而且对作物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地域性温差(纬度、海拔、地形等):影响作物生态型形成和分布;季节性温差:影响作物的生活周期和生长发育进程;昼夜温差(日温差):影响作物的代谢强度和方向;
2、影响作物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大气与土壤温差:影响作物对水分和矿质的吸收;极端温度危及作物的生存。间接影响:湿度、降水、风、水中溶解氧、其他生物活动,一、作物生活的温度环境,作物的环境温度包括气温和土温,土温又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气温的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是由地球自传和公转所引起的,在时间上以一日或一年为周期;非周期性变化是指在时间上没有规律的变化,可以发生在一日或一年的任何时间,通常是由气团的交替、空气的平流而引起的气温突然降低或升高所造成的。,一、作物的温度环境,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之前。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日较差(或
3、日温差)。气温日较差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在热带平均为12,温带为8-10,极地则为3-4或更小。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小。气温日较差还受季节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晴天比阴天大。,一、作物的温度环境,2、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在北半球,气温最高月出现在7月(大陆)和8月(海洋),最低月出现在1月(大陆)和2月(海洋)。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在赤道地区仅为10左右,在中纬度地区为20左右,在高纬度地区可达30以上。海洋上的气温年较差比陆地小,沿海比内陆小,湿润地区较干燥小。在同一地区,随海拔高度升高气温年较差减小。,一、作物的温度
4、环境,3、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可影响土壤中各种盐类及其土壤溶液中氧气的溶解度、影响土壤微生物及其他生物的活动、制约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并影响土壤中水汽的移动,从而影响作物种子萌发和植株的生长发育。(1)土壤的热量特性 土壤上层的热量状况主要决定于土壤表层的对太阳辐射的热吸收及地面向大气辐射长波的热支出。土壤热量特性主要决定于土壤热容量和导热性。,一、作物的温度环境,3、土壤温度(1)土壤的热量特性重量热容量:又称为土壤比热,即每1g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容积热容量:1cm3土壤增温1所需的热量。由于空气的容积热容量很小,但水的容积热容量很大,因此土壤中湿度增大会导致土壤的容积热容量显著增大,使
5、得潮湿土壤较干燥土壤温度变化缓慢。土壤导热性:主要决定于土壤颗粒间的空气和水分状态。由于空气的导热性小,水的导热性大,因此潮湿土壤较干燥土壤的导热性大。,一、作物的温度环境,(2)土温的日变化土表白天增热和夜间冷却引起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这种变化可向下传递到较深土层,也可向上传递到土表植被和接近土壤的大气。土表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下午1时左右,在温暖季节土表温度在接近日出是最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昼夜变幅减小,深度超过80-100cm时,土壤温度昼夜变幅消失。,一、作物的温度环境,(3)土温的季节性变化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相似,一年之中,土表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或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或
6、2月,这种季节性变化也可传递到下层土壤。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一样,土温的季节性变幅也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在中纬度地区,这种变幅在土壤深度15-20cm处消失。,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作物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生理生化反应及所表现的生长发育现象,均须在具备一定温度的环境下才能进行。生存温度范围:作物保持生存的温度范围,大致为-10至50;生物学温度范围:作物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大致在5-40之间。作物的生活要求处于生物学温度范围内。,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一)作物生活的三基点温度 三种基点温度:最低、最适、最高温度。在达到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时,作物的生长发育即停止;当超越最低或
7、最高温度时,作物便受害甚至死亡。作物的不同生理过程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生长:大多数作物限于5-40之间,但耐寒性强的作物,其三基点温度低于喜温作物;光合作用:最低温度0-5,最适温度25-30,最高温度为40-50;呼吸作用:最低温度-10,最适温度36-40,最高温度为50。,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一)作物生活的三基点温度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不同生育阶段的最适和最高温度差异不大,而最低温度差异较大。为什么?,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一)作物生活的三基点温度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一)作物生活的三基点温度作物生长发育对三基点温度的要求有以下规
8、律:最适温度更接近最高温度,而与最低温度差距较大;耐寒性较强的冬作物其三基点温度比喜温作物低5-10;而喜温作物特别是C4作物具较强耐高温性,但耐冷性低,热带作物即使18左右的低温有可能引起低温危害;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不大,但最低温度变幅大;同一作物的最低温度在芽苗期低,伴随生长发育进程最低温度升高,特别是开花期最高。,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二)作物的感温性 感温性:作物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包括低温春化和温度促进生长发育两个方面。小麦、油菜等冬性作物的感温性,表现为在幼苗生长期间必须经低温刺激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发育阶段,这称为春化作用。,二
9、、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二)作物的感温性依据小麦对春化温度和所经历的时间的要求不同,可将其分为春性、半冬性、冬性和强冬性的不同生态类型。春化作用可分为专性反应(如冬性小麦)和兼性反应(低温加速花芽分化,如半冬性和春性小麦),而且在春化过程中进行高温处理可逆转春化反应而脱春化。,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三)作物的感温性,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二)作物的感温性 喜温作物及通过春化阶段后的冬作物,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其生长发育进程,缩短生育期;而低温使其生育期延长。,表 水稻抽穗期及主茎叶片数与生育期温度的关系(品种:坊主6号)(栗木,1965),注:光照条件均控制为日长9小时,二、作物
10、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二)作物的感温性 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作物生育期的两个重要因素。丁颖等:所有籼、粳型水稻品种均喜高温,在高温下生长发育快,生育期明显缩短。在11h短日条件下,161个水稻品种试验(广州):4月初播种的晚稻品种,播种至抽穗所需日数比6月中旬播种时要增加28.17-40.74%;4月初播种的早稻品种,播种至抽穗日数则比6月中旬播种增加7.28-32.27%。,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三)作物的积温效应 作物的生长发育在其他因子(光、水、养分)得到满足时,温度便是影响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在一定范围内温度与生长发育速度呈正相关;只有当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一
11、温度的总和称为积温。积温值是反映作物完成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所需热量的重要指标。,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三)作物的积温效应 各种作物均需在高于其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点)时,才能开始活跃生长。下限温度:温带作物定为5,亚热带作物定为10,热带作物定为18。活动温度: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有效温度:日平均温度中超过下限温度的温度值。如粳稻种子发芽的下限温度为10,若日平均温度为16,则16便是活动温度,而16与10之差为6,这即为有效温度。,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三)作物的积温效应积温:一定时期内,某一界限温度以上日均气温的 累积值。活动积温:高于下限温度之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12、。有效积温:逐日平均有效温度之和。,为日均气温,n为生育期历经的天数,B为生物学零度。,作物不同类型和品种完成全生育期所需积温不同,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纬度或海拔地区的全生育期天数差异颇大,但积温值却比较稳定,特别是有效积温变幅很小。,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三)作物的积温效应 作物积温值的相对性:当外界环境因子(光照、水分、养分及季节等)的组合不同时,也可能发生一定变化。水稻:全生育期的积温,随纬度的北移,播种期的提早、海拔的提高等而有顺序递增的趋势。原因:纬度增高,因日照加长和温度下降均会延长生育期,增加积温,特别是感光性强的晚稻品种;海拔的升高和播种期的提早,因日均温的下降,使生育期延
13、长而增加积温。,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积温效应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1)利用有效积温预测作物的生育期 依据某一作物品种在该地区各生育过程的生育起点温度和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及该地区常年生长季节中的有效积温的逐日累积情况,可计算出不同播种时间的作物完成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所需的天数。这对把握种植时机,实行科学管理具重要意义。,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积温效应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2)依据作物对积温的要求科学安排茬口及复种搭配 在科学安排作物熟制(茬口)及作物复种品种搭配时,应充分满足各作物对热量(积温)的要求。若在当地的生长季节内,其积温不能满足多熟制或在复种的品种搭配上对总积温的要求,将使某季作
14、物减产甚至无收。,二、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积温效应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3)指导科学调种、引种 各种作物及品种完成全生育期所需的有效积温是相对稳定的:从温度较低的原产地调种或引种至温度较高的地区栽培时,其生育期将缩短;反之将延长。生育期过于缩短将导致减产;而生育期过长,有可能导致不能在适宜生长季节内完成全生育期。在引种和调种中还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与品种的感光性有关)及土壤、水、肥条件等。,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 1、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温度 低温和变温处理具打破种子休眠的效应,而高温一般促进休眠。采用低温湿润层积和砂藏是自古以来打破休
15、眠的有效方法。休眠破除后的种子,在高温和通气不良的环境中,可再度进入二次休眠。,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1、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温度供氧和湿润状态下,低温促进种子萌发的原因:提高休眠种子CAT、POD酶及其他一些水解酶的活性;增加可溶性糖及氨基酸的含量;降低细胞渗透势;降低种子发芽抑制物的含量,提高发芽促进物质的含量;以及增强呼吸和促进贮藏物质往胚中转移等。,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1、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温度 低温吸胀冷害:将干种子低于15的低温下吸水可发生低温危害,造成出芽和生长不良。特别是含水率较低的干燥种子置低温嫌气条件下吸
16、水,可造成致命伤害。干燥种子的低温吸水伤害,不仅引起子叶的龟裂和维管束的断裂,而且使大量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渗漏,易感染病害。同时,干燥种子中蛋白质在低温下急速吸水,还可导致膜系统及蛋白质结构的破坏。,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1、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温度 低温吸胀冷害产生原因:在低温条件下,由于水的流动性下降、黏滞性增强,组织外围蛋白质吸水多、内部蛋白质吸水少而吸水不均匀,造成子叶等组织龟裂、维管束断裂等机械损伤;在低温条件下吸水,种子的膜系统发育不完整,导致电解质和生理活性物质大量外渗。,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
17、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 2、生殖发育与温度(1)温度与成花许多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需通过低温春化作用才能进入花芽发育。喜温作物(如水稻、棉花)成花不存在低温诱导或促进作用,但高温可引发少数作物开花或促进开花(如菠菜、水稻、棉花等)。籼稻幼穗发育要求日均温21以上,粳稻19以上,最适温度26-30。在适温条件下,幼穗发育期所需日数最少,而温度愈低所需日数愈多。,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 2、生殖发育与温度(2)温度与性器官分化在生物学温度范围内,低温特别是低夜温有利于雌性分化,而高温诱导雄性分化;葫芦科作物如黄瓜、西葫芦等通常在较低节位产生雄花,较
18、高节位产生雌花:但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能使某些潜在的分化雌花节位转变成雄花节位;而在低温、短日光周期条件下却可使一些潜在的雄花分化节位变成雌花节位。,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 2、生殖发育与温度(3)温度与小孢子发育 植物的雄性器官比雌性器官对温度较敏感。低温: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后遇18连续2天以上的低温,则小孢子的发育便停留在四分体期,造成花粉败育或发育不健全。高温:某些作物在正常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内,因温度高于某一临界下限温度而导致雄性不育的现象。水稻、小麦中均发现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系。,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
19、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 3、温度与代谢 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进行能量和物质代谢的综合表现。温度仅单纯作为生态因子调控代谢的强度和方向。代谢过程的酶促反应受温度的调控:温度不仅影响反应物达到酶促反应所需活化能的分子数,而且影响酶本身的活化或失活。,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 3、温度与代谢各种代谢反应均存在各种的最低、最适、最高的三基点温度:在最适温度前,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其温度系数Q10在1.3-5之间,通常为接近于2;最适温度时反应保持高速度;如温度的进一步上升则因导致酶蛋白的变构或变性,反应速度下降。温度系数Q
20、10:温度增加10,其反应速度与原反应速度之比。,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1)光合作用的温度反应多数C3作物的净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范围是15-30,C4作物为30-40。C3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最适温度与环境中CO2浓度有关:低CO2时高CO2时。因当CO2浓度高时,可降低光呼吸,即使在较高温度下也可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同一作物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与光照强度有关:通常为在低光强下最适温度升高,而在高光强下最适温度下降。,图 温度、光强与水稻叶光合作用的关系(山田等),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
21、2)呼吸作用的温度反应不同作物呼吸作用的最低温度差异大,但一般是近0时呼吸速率很慢;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一般为25-35,此时可维持长时间的高速率呼吸;呼吸作用最高温度,通常为35-45,在高温下呼吸速率短时间内可超过最适温度,但随后急剧下降。水稻:在5-35时,随温度的升高,呼吸加速。水稻呼吸作用温度系数Q10:分蘖盛期:1.84;孕穗期:2.06,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2)呼吸作用的温度反应 同一作物不同器官的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反应不同:如水稻根的呼吸最适温度低于叶。,图 水稻叶、根呼吸与温度的关系(Tajima,1965),三、温度对作
22、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3)碳、氮、磷代谢的温度反应作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主要指蛋白质)、有机磷化合物均在近于生物学下限和上限温度时,水解加强,合成减弱,表现为体内可溶性糖、非蛋白氮及酸溶性磷化合物含量增加;作物只有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可保持旺盛的生物合成,并维持合理的合成与水解平衡关系。,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4)养分吸收、运输对温度的反应在一定范围内温度上升,由于呼吸和蒸腾加速、水的粘度下降,而使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加快。水稻:水温或土温为30-32时,最有利于对养分的吸收,而低于或高于此
23、温度均影响根的生长和降低吸收养分的能力。原因:根的发生和生长受促进,吸收面积扩大,呼吸和蒸腾旺盛。,养分(包括光合产物)的运输:在适温下因呼吸旺盛和水的粘度较低而能高速率的进行,在低温下则运输受阻。水稻:在20-30时,养分的运输速率较大,当低于20时,会引起生育和成熟的迟滞和结实不良。,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一)温度与作物生长、生殖及代谢的关系(5)温度对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是保障物质运输、能量交换、膜结合酶活性,以及信息传递等一系列生物功能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温度的变化可引起膜脂质的相变及膜蛋白的构象改变,从而改变膜的结构和功能。作物在生长发育的最
24、适温度下,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稳定状态,而在超越最低和最高温度时,则结构受破坏并丧失其功能。,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二)变温的生态生理效应自然界温度存在明显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变温不仅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使作物相应地形成了对温周期的要求。昼夜变温有利提高细胞膜透性、促进气体交换、提高细胞中O2溶解度(25细胞中氧溶解度迅速降低),有利促进种子萌发、植株生长。但喜温作物夜温不能低于12。,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二)变温的生态生理效应1、变温与种子萌发 变温比恒温更有利于种子萌发,特别在近下限温度时,在日均温相同情况下,变温比恒温有更多的有效温度
25、值。许多难以发芽的植物种子,经0-10的变温处理后均可提高发芽率;有些需光萌发的种子,经变温处理后,在暗处也能萌发。,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二)变温的生态生理效应2、变温与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的健壮生长: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有利降低呼吸消耗,增加光合产物的净积累。一般大陆性气候区,作物以昼夜温差达10-15时生长发育最好;海洋气候区,则以5-10时最佳。根生长最适温度低于茎叶生长最适温度,维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扩大根/冠比。小麦:25/10,比25/20产量高42%;大豆:28.2/11.8时,CO2白天固定量为夜间释放量的15倍。,图 番茄茎生长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度 作物 生理 生态 效应 培训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5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