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oc
《353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3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俞晴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学号15080436)摘要: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重视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组织中人员心理需求及人性特点,从而使管理者对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有充分地了解并给予充分地关注,了解其在组织活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一课题对于管理者制定、实施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制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有利于从员工角度出发考虑和分析问题,结合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目标管理法,在实现组织整体目标的同时,也真正体现了现
2、代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使企业绩效管理落到实处的同时也使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关键词:绩效管理 目标管理 心理活动特点 激励导向 论文目录摘要Abstract1.问题的提出1.1 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背景1.2 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3 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方法及创新2.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内涵及特征2.1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内涵2.2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特征3.激励导向的绩效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3.1 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是解决独立性与合作性矛盾的现实需要3.2 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是协调个人与组织冲突的重要途径3.3 激励导向的企业
3、绩效管理是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措施4.引入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对策思路4.1 全面分析引入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注意点5.结论与展望5.1 结论5.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辞一 ,问题的提出1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研究的研究背景(1)绩效管理及目标管理理论概述绩效管理,就是制定、评价以及改进员工在本职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及工作结果的管理过程。它是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发展。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绩效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明确一个员工工作的成果,并且在存在改进余地的情况下设法提高未来的绩效。张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标管理法,作为基于工作结果的绩效考核方法之一,并不仅仅是一
4、种绩效考核的方法或者过程,而是一种对员工进行管理的全面的新思路,它强调个人目标的制定、执行以及与组织目标的协调。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与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由此确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各单位贡献的标准。盛宇华 管理通论目标管理法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将个人需求与组合目标结合起来且主要目标与分目标之间的相互配合、方向一致的的管理制度;核心是建立在全体成员责任感的基础上的目标责任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将目标管理法作为一种绩效评估工具,是相当有效的,因为目标管理可以通过指导和监控行为来提高绩效。作
5、为一种有效的反馈工具,目标管理使员工知道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从而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最大程度实现重要的组织目标的行为中去。研究进一步指出,当目标具体而有挑战性时,当员工得到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以及当员工因完成任务而得到奖励时,他们表现的最好。而且,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目标管理较为公平,因为绩效标准时按相对客观的条件来设定的,因而评分相对而言没有偏见。但是,目标管理也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尽管目标管理使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但它往往并不具体指出到达目标所要求的行为,从而引出新员工不知如何达到目标以及一些员工为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等问题,对企业来说可能会影响其长远利益;其次,目标管理也倾向聚焦于短期
6、目标,结果可能会导致员工们试图达到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再者,组织目标的商定费时费力,且很难把握平衡,下属通常倾向于为自己制定较低层次且易于达到的目标而不能接受上级为其制定的较高层次的、难以实现的目标。(2)绩效管理及目标管理理论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 绩效管理的思想早就出现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比如,书.舜典中就记录了父系氏族社会对氏族管理者进行考核的情况:“三载考核,三考黜陟幽明。”这句话说的就是每三年对他们进行一次绩效考核,根据三次考核的结果决定对善者、智者进行晋升,对恶者、愚者进行降职,即“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张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三版172页可见,我国绩效考核的历史是非常久远
7、的。但是长久以来,国内的考核指标就是传统、单一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德、能、勤、绩、廉”标准。然而这五个标准过于笼统模糊,表面上似乎囊括了考察一个千部的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究竟什么是“德”?要具备那些“能”?怎样才算“勤”?要达到什么程度的“绩”?“廉”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长久以来并没有一个可量化的,直观的标准得以体现。美国的绩效考核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契约主义、个人主义和非均匀主义。契约主义指企业和员工之间签订契约;个人主义指一旦员工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首先照顾个人利益,由于个人的责任是个性的自我实现,集体只是为自我实现提供场所和手段;非均匀主义指企业内部阶级层次分
8、明,员工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鲜明。 德国的绩效考评主要着重于专业技术的考评,考评的方法也十分多样化(如心理测试等),考评标准划分为七个等级(、特优、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差)。所有职员都要同一参加考评,优秀者相应的提薪或晋级,表现平平者劝退解职,违法乱纪者责令开除。采取因事定人,定岗,定位的原则。德国企业对治理者的专业背景要求十分严格,因此绩效考评有利于进步员工的专业技术与治理水平,但相对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和提升比较缓慢,也是德国考核评价的一大缺陷。 日本的考核侧重于团队合作,看重长期效益。考核分为成绩考评,态度考评和潜能考评等几个方面,根据具体的职位设立考评种类,项目和方法,各有侧
9、重点不同。治理职员的职位是以论资排辈的方式按照工龄和学历来提升。但是,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日本的人力资源治理也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将欧美的能力主义原则纳进其中,在绩效考评方面也增加了专门知识和判定能力等能力标准的考评,并以此作为提升和奖励的重要依据。 同时,目标管理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绩效管理方法,国内外很多管理界的大师都对之都有深刻的研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伦西斯利克特、罗伯特豪斯、黄宪仁等。他们的观点在当今管理界影响非常之大。尤其重要的是他们不但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一概念,还勾画了目标管理的理论框架,对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下将简要介绍他们各自的观点:彼
10、得德鲁克,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认为:对每个企业员工分派目标,并实行责任制度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的运作要求企业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整个企业的目标为导向,尤其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必须注重企业整体的成功。他把目标管理与企业的整体成功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把目标管理看作是一种方方法论来研究。伦西斯利克特,美国行为科学家,侧重于行为科学的理论研究,他认为:要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必须为组织设立高标准的目标。一个组织的领导和每一个成员都要有高标准的志向,树立高标准的目标。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既达到组织目标,又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他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在一起,充分考虑了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同
11、时,他还指出:目标管理的实现与领导方式有关,组织在实施目标管理中必须考虑不同的领导方式与管理目标的融合,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方法。罗伯特豪斯,加拿大行为管理学家,侧重于领导方式与组织效率的研究,他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各自的目标与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他在“目标-途径理论”中依据了两条原理,一条是:领导方式能否被职工所接受,使职工产生工作上的满足感,取决于职工对领导方式的认识和拥护程度。另一条是:好的领导方式应当具有激励作用,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黄宪仁,台湾宪业企管顾问公司总经理,精于企业管理实务研究,他认为: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
12、目标规划、目标的协调与设定、目标管理的实施和绩效评价、奖惩等方面。综上所述,目前基于目标管理的企业绩效管理大多数集中于从组织整体出发制定目标、围绕组织的整体目标制定个人的小目标,并从组织的角度实现对个体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至始至终都是以组织为出发点,且将激励机制放置于目标管理过程的结尾部分,而员工个体的需求与动机以及人性特征一直被忽略,在运用目标管理法的过程中针对人性需求和特点全面引入激励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应运而生。2 ,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内容及意义(1) 激励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内容对人的需要的研究是认识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动机的出发点。1943年马斯洛将
13、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按次序逐级上升,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不同类型的需要获得满足的手段不同,低级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是通过外在的条件获得满足的,而高级的需要,包括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能简单的通过外在的条件得以实现,而是通过内在的条件实现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之前,要先详细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具体需求满足情况,以便针对不同员工的独特的需求满足情况制定特定的激励机制,使激励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弗隆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
14、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弗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的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达为M=V*E(M指激发力量,V指目标效价,E指期望值)张德 组织行为学这个公式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人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若主观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就会产生信心,从而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但若认为目标太高无法胜任,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若目标太低,主观认为无需努力便可以达到就会失去积极性。企业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制定
15、时,要充分结合每个员工的能力,要使制定出的激励机制能够有利于提升员工的信心、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得到奖励。这种奖励既包括提高工资、多发奖金等物质方面的奖励,也包括表扬、自我成就感、得到同事们的信赖、提高个人威望等精神方面的奖励,还包括像提高到较高职位上的物质与精神兼而有之的奖励。若员工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够得到合理的奖励,就会产生强烈的工作热情,反之则会失去积极性。这点提醒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奖励对员工的激发作用,并注重奖励的多元化,不能只重物质不重精神而培养员工的唯利是图。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53 激励 导向 企业 绩效 管理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4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