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申报表终稿ok.doc
《徐州工程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申报表终稿ok.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工程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申报表终稿ok.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二:徐州工程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申报表(2009 年)团队名称: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刘忆 申报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教务处填 表 说 明1. 申报表用A4纸双面打印。2. 申报表由申报单位填写。所填内容应真实、可靠,如有弄虚作假,取消该团队参评资格。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9年3月31日。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一、 团队基本情况简介1历史沿革机械基础教学团队所依托的机电工程学院创建于1985年,是徐州工程学院最早设立的系部之一,原名机电工程系,2006年升级为机电工程学院,是培养机电专业人才的摇篮。机电工程学院从1985
2、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全日制机械制造(专科)专业学生,1997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全日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目前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及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机床应用及维护2个专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成人)和徐州工程学院特色专业。长期以来,机电工程学院十分注重机械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工作,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水平领先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人员由机械基础、机械设计、工程材料三个教研室及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28名教师组成,承担了徐州工程学院机械制造、金属材料、工
3、业设计、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企业管理、食品加工、电气工程、自动化、环境保护等10多个专业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微机原理及金工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不断探索改革,勇于求实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团队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自80年代以来,结合机电学院的成功办学经验和我校“工科、地方、应用型”的特点,教学团队对机械基础课程群的设置进行了有效改革,根据实际需要,多次调整教学计划,全面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上升,得到
4、了学生、社会的充分肯定。2000年以后,针对如何实现宽口径,如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各类专业人才,教学团队在“大视野、重质量、创特色”的基本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从宽口径机械专业的角度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和重组课程内容,把重点放在构建宽厚的宽口径学科基础课平台上,组织有关教师开发了与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配套的系列多媒体课件,并要求每门课根据实际情况,多补充相应的具体图片及制造过程的描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近8年来,团队共购置了实物模型30余件套,制作了力学类、材料类、机械类与电工电子类等12门主干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引进与制作了较为系统、完善的金工实训录相教学光碟。2005以来,课程组又在教学方法
5、和考试模式上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努力推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着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互动,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在对教学效果的检查方面,开始采用“考试+平时作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考评系统,既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又兼顾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对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一尝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规律研究,近年来完成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成教特色专业”等省部级教
6、学研究项目7项,在提高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多途径探索,其中“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网络课程”获省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三等奖。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2007年刘忆教授、倪宏昕教授主持的工程材料和黄传辉博士主持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08年王树臣教授主持的电子技术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09年2月李菊丽教授主持的机械制造基础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目前机电学院正在启动建设的精品课程有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电工学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4门课程。团队教师近年来主编、
7、参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等教材17部,为该专业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为营造课外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以实现课内、外一体的特长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的老师积极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并对有特长的学生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让他们在低年级就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独立承担小型的科研课题。团队先后制定了机电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条例、大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大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2005年、2007年两次组队参加了“江苏省电工电子大赛”,获得二等奖3项。2007年获江苏省
8、第三届机器人大赛三等奖1项。2008年成功组织、承办了徐州工程学院第一届创新设计大赛,选拔出了4支代表队参加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由老师指导学生设计的“玉米播种机”等三件作品已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教学团队在教育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验室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地,因此一直注重加强校内实践场所建设。近年来在学校及机电工程学院的大力扶持下,机械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0年建成并启用设备总投资426万元、建筑面积1450 m2的工业培训中心;2006至2007年投资170余万元扩建、充实了EDA、机械原
9、理、机械设计、机床电气及PLC、测试技术、CAD、微机原理、工程材料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及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其中作为江苏省示范中心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已基本建设完毕,正积极准备迎接省评估组验收。2008年争取到省教育厅专项建设经费150万元,又对我院的工业培训中心进行了改扩建,新增加铸造、焊接等热加工工艺设备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购置了一批新型的数控机床。通过政府及学校连续几年来的投资,机械基础实验室的面积已达3,500平米以上,实验设备总价值900余万元,部分实验条件位居淮海经济区前列。这些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不仅为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场所,有力地增强了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试验的
10、开设能力,而且对加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持续的发展作用。教学团队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并设有专项经费支持,以保证实习等教学实践等活动的正常开展。从1985年招收第一届机制专业的学生以来,团队成员就积极开展了和相关企业的联系,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多方面与实习单位建立起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先后与“徐工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公司”等11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为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可靠、宽广的实践平台。2007年以后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又新建了“徐州徐挖约翰迪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徐州良羽科技有限公司”、
11、“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五洋科技公司”、“精英电器公司”等五个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但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而且还保证了实习学生能够顶班上岗,真正做到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双向管理,切实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多个研究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果。近5年来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1项,企业委托重大项目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6篇,受理及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国家提名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
12、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徐州市科技成果展银奖及徐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等奖项。以“节能环保型回转窑关键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7年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机械电子工程”被评为学校重点学科,并获得40万元/年的专项建设经费,2008年该学科又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底由团队成员组成的研究机构“工程装备检测及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徐州市工程技术中心,这为本团队与地方特色经济进一步的深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2. 人员构成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13、由机电工程学院的28名任课教师组成,详细名单见附件。教学队伍中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徐州市“拔尖人才”1人。团队人员的构成如下:1、学历结构: 博士5人,硕士18人,本科5人;2、职称结构: 教授5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8人,实验师2人,助教8人;3、年龄结构: 50岁60岁2人,40岁50岁6人,30岁40岁15人;30岁以下5人。团队成员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工作中能够发扬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教学队伍。3建设成果教学研究成
14、果突出 机械基础教学团队承担并完成了省部级研究课题7项,市、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1项;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教材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团队教师主编、参编教材17部,其中刘忆教授主编的金属学及热处理被确定为应用型高等学校全国规划教材,张元越老师编写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被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的先进制造技术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科学研究成果卓著 近5年来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1项,企业委托重大项目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6篇,受理及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
15、专利6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国家提名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徐州市科技成果展银奖及徐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等奖项。人才培养质量高 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各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在10以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已结题3项,发表专业论文8篇,制作的“销盘式摩擦试验机”、“卧式球磨机”、“热处理加热炉控温装置”、“PLC控制气动实验台”等装置都已在专业实验室中得到应用。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玉米播种机”等三件作品正在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5年02级本科班荣获“江苏省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在省级以上大
16、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共有52人次获得各种比赛大奖。此外,教学团队的4名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团队成员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1人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人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红杉树”园丁奖金奖、银奖;有3名教师遴选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1名教师遴选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4目标定位徐州工程学院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机电工程学院是我校建设的重点院系和学科,并为机电学院、信电学院、食品学院、土木学院等工科院系承担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
17、。根据这一的特点,我们将目标定位为:在二年内建设成为一支以省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为龙头,以省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骨干,以机电学院、信电学院、食品学院、土木学院等工科院系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为教学平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出发点,以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为重心,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
18、、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引领机电学院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围绕现已具有较好教学改革基础和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扩充 、提升和整合 ,确保在较高层面上推进教学改革。以此为辐射源,有效整合全校的教学资源, 跨学科、跨院、跨专业的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全校各工科学院的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带动学校各院系、各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进展,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的教学改革成果。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 名刘忆出生年月1956.4参加工作时间1974、7政治面貌中共党员九三学社民 族汉性 别女最终学历(学
19、位)硕士研究生(硕士)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授予时间1998年职 称教授高校教龄28年工作部门机电工程学院行政职务副院长联系地址、邮编江苏省徐州南三环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学院办公电话0516-83105529移动电话13464860326电子邮件地址liuyi获奖情况1、2002年12月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2008年 9月获“徐州市师德模范荣誉称号”。3、1997年 3月获“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2001年12月获“辽宁省阜新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1996年12月获“辽宁省阜新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2009年 1月获“徐州工程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徐州 工程学院 优秀 教学 团队 申报 表终稿 ok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4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