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管理课件.doc
《城市规划管理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管理课件.doc(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1章 绪 论6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6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6二、城市的特征7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7第二节 城市规划概述9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实质9二、城市规划及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0三、城市规划的特点10四、城市规划的作用11第三节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11一、城市规划法12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14三、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意义与作用17第2章 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19第一节 城市规划管理概述20一、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20二、城市规划管理的地位和作用20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21四、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22五、城市规划管理系统23六、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原则26七、城市规划管理的基
2、本任务27八、城市规划管理应把握的几个关系27第二节 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29一、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29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制度30三、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30第三节 城市规划管理的设施方法34一、社会管理方法34二、法制管理方法34三、行政管理方法35四、经济管理方法35第四节 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属性36一、服务性和强制性的双重属性36二、阶段性和发展长期性的双重属性36三、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双重属性37四、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重属性37五、规律性和能动性的双重属性37第3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38第一节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概述38一、建设项目38二、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的内容38三、建设
3、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应注意的问题40第二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概述41一、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概念41二、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地位和作用41三、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任务43第三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对象及其特征43一、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对象43二、城市土地的特征44第四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内容45一、控制土地的使用性质45二、核定土地开发强度46三、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和核定用地面积47四、调整城市用地布局47五、审批后管理47第五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48一、审核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程序49二、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操作要求49三、审核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程序50四、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操作要求
4、50五、完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程序51第六节 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52一、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思路52二、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53第4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66第一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作用66一、什么是建设工程66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基本概念67三、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作用67第二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原则68一、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68二、保护传统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原则69三、突出城市个性特色的原则69四、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69五、审批权集中于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原则69第三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70一、建筑管理71二、市政道路交通工程管理73三、市政管线工程管理74第四节 建设工
5、程规划管理的程序76一、建设申请76二、确定规划设计要求77三、审查建设设计方案77四、建设审批77五、批后管理77第5章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管理78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概述78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78二、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79三、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82第二节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82一、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83二、有利于带动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83三、有利于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84四、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84第三节 历史文化吕城规划保护的历史84一、西方国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况84二、联合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86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88四、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成绩与问
6、题91第四节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的内容92一、保护文物古迹92二、保护历史街区93三、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93四、继续发扬传统的历史文化93第五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管理94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原则94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94三、保护规划的成果要求94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审批管理95第六节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管理应注意的问题95一、旧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95二、处理好旅游业与名城保护的关系96三、处理好名城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关系96第6章 城市规划管理管理96第一节 城市开发区概述96一、城市开发区的概念96二、建立开发区的意义97第二节 我国城
7、市开发区的现状98一、我国开发区建设的成就98二、我国开发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101三、我国开发区建设的策略103第三节 城市开发区规划管理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原则105一、开发区规划管理的基本方针105二、开发区规划管理的主要原则106第四节 城市开发区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107一、在开发区规划设计中引入竞争机制107二、开发区近期发展目标与远期发展目标相结合108三、开发区选址一定要科学、合理和审慎108四、加强管理和稳定开发区管理队伍109五、实现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109第7章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109第一节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概述110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110二、城市规划管
8、理信息系统的构成111三、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情况112第二节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功能113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属性113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14三、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115第三节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践116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116二、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步骤及方法120三、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121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123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125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重要性125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制定及标准化管理126三、城
9、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其标准化127第8章 城市规划依法行政130第一节 城市规划依法行政概述130一、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建设的意义130二、城市规划依法行政的依据131三、城市规划依法行政的特点132四、城市规划依法行政的环境134第二节 城市规划依法行政行为135一、行政立法135二、行政执法136三、行政司法137四、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应注意的问题137第三节 城市规划依法行改制度138一、城市规划编制制度138二、基础资料收集制度138三、城市规划审批制度139四、城市规划实施制度139五、民主监督制度140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141第四节 依法行政对违法行为的查处141一、城
10、市规划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141二、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查处143第五节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144一、目前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45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权限146三、机构职能146第1章 绪 论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随着城市的出现,人们试图用新的规划理论来指导实践。从古代到现代,人类不断总结城市规划的经验和发展城市规划理论,为了使城市规划落到实处,就必须严格实施规划管理。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
11、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祖先过着穴居生活,没有固定的居住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一方面有了数量不多的剩余产品,出现了商品交换的萌芽;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开始定居下来,出现了一些固定的居民点。这就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以后,随着金属工具的逐步使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多,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人类社会又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手工业开始成为同农业并列的社会生产部门。这样在一些生产比较发达、交
12、通比较便利、人口较多的地方,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当时人们把这些固定的商品交换地方称为市。周易系辞写道: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里描述了人们到市进行贸易的情况,不过那时还没有货币,人们定时定址,载其所有,求其所无,物物交换。廛是以户为单位的房屋,也就是说,集市不仅有固定的地点,而且还为商人建造了专用房屋供其做生意,说明市己经有了很大发展。正是这些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成为以后城市的胚胎。随着商品生产发展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物质产品不断丰富,社会上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开始从农业及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样人类社会就发生了第三次
13、社会大分工。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和阶级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人类社会开始向第一个阶级社会过渡。由于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各部落之间为掠夺财富进行战争。一些部落为了保护本部落的财富和人身安全,开始在部落联盟中心地区构筑堡垒设防,于是就出现了城。它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墨子七患记载:城者,所以自守也。由此可见,城主要是一种军事设施,是军事据点。城,有的是土筑的,有的是沟池,有的是木栅栏。总之,这种城只是设防的固定居民点,其作用主要是防御野兽的侵袭和部落间的战争,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居住点。城往往与廓紧密相联,它们都是防御性构筑物。管子度地篇记载:内之为城,外之为廓。也
14、就是说,城在内,廓在外,城小廓大。传说夏代就有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卫民,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与作为经济中心的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城与市的结合,表明了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也表明城市从其产生时就具有军事据点和商品经济的某些特点。城市的产生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分离,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走到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了。早期的城市与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是不同的。早期的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不一定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城市与乡村并无太多区别。据记载
15、,商人居住地近市,农民的居住地近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化,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也日益扩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很早,规模也较大。据考古发掘,公元前1500年,我国黄河流域就出现了城市。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城市相当繁华,大小城邑星罗棋布,商贾云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逐渐扩大,城市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概念已经超出了城和市的范畴,也不是古代人所认知的城市涵义了。二、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可分为表面特征和内在特征。1.城市的表面特征城市的表面特征是它区别于乡村的最明显的直观感觉,是城市外在
16、的表现形式。诸如,琳琅满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往来人群,源源不断的物质流,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行驶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各式各样的工厂、企业、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各种休闲、旅游、娱乐场所,等等。2.城市的内在特征城市的内在特征是它区别于农村的最本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聚集性。马克思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聚集了大量的非物质生产活动,聚集了大量从事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人员,聚集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流。聚集是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
17、多功能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工业发展基地,而且是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信息中心,有些城市还是政治中心、科学教育中心或旅游中心。城市的多功能性,来源于城市的开放性、互补性,来源于城市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作用。多功能性,是城市的又一特征。第三,高效性。因为城市汇聚了生产力的多种要素,如产业工人、科技人员、劳动工具和信息,各种新颖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它们在城市中得到充分的凝聚和有机结合,于是产生了聚集效应,从而使城市中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商品流通效益比较高,信息传递快捷,交通方便。高效能、高速度、快节奏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城市的内在特征
18、可以归纳为五点:一是城市功能多样性,二是城市生产智力化,三是城市活动社会化,四是城市系统开放化,五是城市管理信息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城市规划综合化。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聚集是城市的根本特征。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空间凝聚形式,其本质是能够产生聚集效应。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1.我国城镇化历程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很丰富、深刻的。第一,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到2004年,设市数量由136个增加到668个,建制镇由2000个增加到20
19、000多个,市镇总人口由4900万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0.6提高到近40城镇规模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建制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第二,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则较为缓慢,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发展缓慢时期主要在建国后的前30年,1950至198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上升0.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而同期世界城镇化水平每年上升0.36个百分点,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差得很远。198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达
20、到36.1,但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第三,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少见的,大起大落是中国的主要教训。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走过了四个阶段:短暂健康发展阶段(19491957);过度城镇化(19581960);反向城镇化(19611976);全面推进阶段(1977年以来)。从1957到1976年期间,我国经历了长达19年的城镇化不正常发展阶段,其中城镇化水平从1965年后持续下降,1971年达到最低点12.08,以后多年仍徘徊在12左右。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起来的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知青上山下乡、以分散为特征的三线建设等政策,为
21、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反向城镇化定了基调。文革结束后,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城镇化也走出了倒退和停滞的低谷,步入了健康快速的正常轨道。现在我国城镇化已经逐步形成了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力量和两种形式并行发展的格局,小城镇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引导和调控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去走了一条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抑制城镇化的发展之路。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限制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和
22、经济结构优化的瓶颈。造成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没有把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体,对城镇化政策的研究,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引导和调控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二,城镇化的质量未能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由于改革开放前长期实施的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我国城镇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城镇化的需要。尤其是迅速发展的小城镇,由于缺乏正常、规范的投资体制和稳定的投资渠道,城镇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第三,城镇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城镇间在区域性基础设施的配置上缺乏协调,重复建设,造成
23、浪费。城市与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如机场和港口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综合部署,布局过密,使用效率不高。毗邻城镇的道路和市政设施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结果造成市政设施在低水平上不合理地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了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效益。城乡结合部和公路沿线建设无序扩展,给长远发展带来许多隐患。城镇布局缺乏协调,对周边城镇和地区的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第四,城镇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更是紧张。我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河北、山东等地区的城镇严重缺水,水的供需矛盾尖锐。受到利益驱使,城市土地高强度开发,历史和文化遗产遭到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管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4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