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外币会计——外币报表折算课件.ppt
《第六章外币会计——外币报表折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外币会计——外币报表折算课件.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外币会计 外币报表折算,外币报表折算的不同模式和不同折算目的,折算是将以一种货币表述的财务报表信息用另一种货币重新表述的过程。折算过程中使用的外币汇率很少固定不变,许多问题也就由此而产生。,在折算中可以使用的折算方法多种多样,对折算“利得”和“损失”存在着不同的会计处理。,一、折算的原因,记录外币交易业务;报告国际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报告国外独立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果。国际投资活动的扩大,导致其它国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报表需求的增加。,二、基本概念,1.汇率:汇率是用其他货币单位表达的一个的单位的某种货币价格,是将外币余额折算成本国货币等值的关键。现行汇率:财务报表日期当天的汇
2、率;历史汇率:在最初取得外币资产或形成外币债务当时使用的汇率。2.汇兑损益:汇兑损益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损益,包括交易损益和折算损益。,交易损益有两种类型,“已结算交易的损益”,由于帐面记录的原始交易汇率与结算日汇率不同而产生。“未结算交易的损益”,由于在交易结算日之前编制财务报表而产生。折算损益是由于汇率变动,在外币报表折算过程中发生的损益。,三、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是指为了特定目的的需要,将以外币表示的财务报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折算成另外一种货币表示的财务报表。1现行汇率法 把现行汇率(或者称期末汇率)应用于资产负债表上所有的外币资产和外币债务项目。对外币收入和外币费用项
3、目则使用该项目被确认时日的汇率折算(出于简化的目的,通常使用当期加权平均的现行汇率)。,2.流动-非流动项目法 对外国子公司的流动资产和流动债务用现行汇率折算成为母公司的报告货币。非流动资产和债务使用历史汇率折算。收益表项目中,除了折旧和摊销费外,用报告期各月份的平均汇率或者是加权平均汇率进行折算。折旧和摊销费按照取得相关资产实际时日的历史汇率折算。,3.货币-非货币方法 货币性资产和债务按现行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和存货按照历史汇率折算。收益表项目的折算采用与流动-非流动项目法相似的处理程序。这种方法认为货币性资产和债务暴露在外汇风险之下,4.时态法 根据时态法,外币折算是
4、一个计量变换程序,或者说是一个既定价值的重新表述过程。因此,它只是改变被折算项目的计量单位,而不改变该项目的计量属性。对外币余额的折算只是对计量这些项目的货币名称的重新表述,而不是改变这些项目的实际价值。项目的货币价值应与时间尺度相联系。,时态法下,现金、应收款和应付款等货币性项目的折算采用现行汇率。非货币项目的折算采用符合该项目计量基础的汇率。特别是在外币报表上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要采用历史汇率折算。以现行成本计价的非货币性项目,要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在海外子公司的非货币性项目按历史成本计价的情况下,采用时态法的折算结果与前述的货币-非货币项目法的折算结果实际上是相同的。,现行汇率法、流动-
5、非流动项目法和货币-非货币项目法是以确定哪些资产和债务属于暴露在外汇风险之下或不承受外汇风险的项目来判断的。在现行汇率法下,全部资产和债务都采用年末汇率折算,所以这种方法假设整个国外经营都暴露在外汇风险之下。流动-非流动项目法假设所有的流动项目都是受险项目,货币-非货币性项目法则假设货币项目才是受险项目。时态法的指导思想是:要保持被折算报表在编制时所使用的会计计量的基础。,5.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历史演变,外币报表折算中的关键问题,是折算汇率的选择问题。对于资产负馈表项目,哪些应该按报表日期的现行汇率折算?哪些应该铵原始交易入账日的历史汇率折算?这是不同约折算方法区别之所在。,从历史演变来说,初
6、先采用的是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这一方法被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所取代后,又发展为时态法。这些折算方法,都把外币报表折算汇率的选择,立足于汇率变动对外币交易的影响,也就是没有超越把财务报表视为各项交易和会计事项的账面记录的总括的构思。,现行汇率法则超越了这一概念,它以汇率变动对投资净值(被投资公司的账面净资产)的影响为立足点,采用了对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按报表日期的现行汇率折算的方法。,(1)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是在财务分析中运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分类的传统概念。把这一概念运用于外币报表折算,即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项目的外币金额,都按报表日期(年终)的现行汇率折算,
7、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愤项目都按原始交易入账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历史上制定和发布财务会计准则最早的美国为例,1939年、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AICPA)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在第4号会计研究公报(ARD)国外经营活动与外汇中,推荐的就是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第4号会计研究公报在1953年又作为第 43号会计研究公报对第1至42号会计研究公报的重述和修订的第12章重新发表,推荐的仍是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把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的传统概念应用于外币报表折算,其缺陷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因为、区分流动与非流动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不能说明为什么这种分类方案将决定在折算程序中应采用什么汇率。,按期末的现行
8、汇率折算流动资产,意味着现金、应收款和存货都同样承受汇率变动风险,这对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存货来说是不恰当的。相反地,存货则应该与固定资产一样、应按取得日的历史成本按历史汇率折算后,就与今后的汇率变动脱钩了。,比如说,子公司所在东道国的当地货币对母公司本国货币的汇率下跌了,但随着当地货币贬值后进口物价的上涨,存货的价值是不会受通货贬值的影响的,反之亦然。只有按外币(当地货币)固定金额表述的现金和应收款,才会承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因而要按期末的现行汇率折算。,另一方面,按历史汇率折算属于非流动资产的长期应收款以及非流动负债的长期应付款、长期银行借款和应付公司债等项目,则由于它们按外币(当地货币)表述的
9、金额是固定的,从而抹煞了它们所承受的汇率变动影响,,为此,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第12章在重述第4号会计研究公报时作了一些修订,认可了在特定情况下存货可以按历史汇率折算;对于在汇率发生重大的很可能不会逆转的变动前夕因取得非流动资产而发生的非流动负债,可以按现行汇率折算,从而形成的账面差额,则处理为对该项资产成本的调整(从外币交易折算来看,这种处理程序属于“单一交易观”)。,到1965年,当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第6号意见书(APB Opinion)会计研究公报的现状中,进而认可了对所有的外币应付款和应收款(不论其为流动或非流动项目)都可按现行汇率折算。对
10、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第12章的这一修订,实际上标志着美国在外币报表的折算程序上,已经离开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了。,应该说,外币报表折算的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已是基本上被淘汰的方法。现今,在外币报表折算中仍流行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的,只是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新西兰、巴基斯坦、伊朗、南非、赞比亚、马拉维、萨尔瓦多等。,(2)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1957年,美国SR赫普华斯教授从分析汇率变动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不同影响入手,把资产和负债项目区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两类。货币性项目的特征是:它们的价值是按外币(子公司所在国的当地货币)的固定金额表述的,汇率一有变动,它们的本国货币(母
11、公司报告货币)等值就会发生变动。,除现金本身外,表示将在未来收到或付出一笔固定的外币金额的权利或责任(如应收款或应付款),不管其是流动还是非流动项目,都属于货币性项目。它们在子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币(当地货币)余额,应该按期末的现行汇率折算为本国货币(母公司报告货币)等值。,属于流动资产的存货就被排除在货币性资产之外而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性质上也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当汇率变动时,非货币性资产的当地货币(外币)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它们的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价值,应按取得时日的历史汇率折算为母公司的报告货币(本国货币)。,也就是说,非货币性资产的当地货币
12、价值,在按取得日的汇率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后,就与今后的汇率变动脱钩了,从而,国外子公司报表中的非货币性资产项目的当地货币金额(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也就要按取得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对于所承担的将在未来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非货币性负债项目来说,也是如此(非货币性负债项目相对来说是较少的)。,另一方面,属于非流动负债的长期货币性债务项目,由于它表述的是应在未来付出的一笔固定的外币(当地货币)金额,因而入账后将继续承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它在国外子公司报表中的当地货币余额,也就要按期末的现行汇率而不是按负债承担日的历史汇率折算。以上阐述的概念显然是与我们应用于外币交易折算的概念一致的。,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
13、法恰当地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影响,因此,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演变过程中,它势必取代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而成为流行的方法。,对赫普华所教授的这一倡议,美国全国会计人员协会(NAA)在1960年就表示赞同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1965年,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在第6号意见书中对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第12章的修订,实际上已经转向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因为它在继认可存货(非货币性项目)可按历史汇率折算之后,又认可了对长期应收款和应付款(货币性项目)都应按现行汇率折算。,(3)时态法,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仍有其缺陷,它仍然没有超越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
14、某种分类组合的框框。,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虽然恰当地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影响,从而提出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的分类概念,以此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现行汇率还是历史汇率)的准绳。但是,外币报表折算和外币交易折算涉及的是会计计量问题而不是分类问题,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未能触及外币折算问题的实质。,决定资产和负使项目在报表中如何分类的特性,不一定与选用适当的折算汇率有关。我们在以上的阐述中所以一直强调对非货币性项目的历史成本计量,其原因就在这里。赫普华斯的分析是以“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前提的,在“纯”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项目都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根据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
15、项目来选择折算汇率(是现行汇率还是历史汇率)是可行的。,但是,当今流行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不纯”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例如,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存货就不是都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市价低于成本的那部分存货,在期未就改按现行重置成本计价了。但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只是把存货归入非货币性项目一类,而无视其计量属性(会计基础)的差别。,对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外币交易会计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中,对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有段颇具说服力的批评,转引如下:,“单单从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中,不可能推导出折算的全面原则。在不同的情况下,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是根据不
16、同的基础(例如,历史价格或现行价格)计量的,都按照历史汇率折算不一定总是合适的。如果该项目是按历史成本表述的,按历史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能得出合理的结果,然而、如果它是按照外币的现行市价表述的,那就不可能得出合理的结果了。以致有一些支持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人论证说,如果像投资和存货这样的非货币性资产是按市价表述的话,它们就变成货币性资产。”,可以说,外币报表折算的时态法(temporal method,或译“时间量度法”)正是针对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上述缺陷,从会计计量理论的角度进一步推导出外币报表折算的全面原则。这是美国会计学家L洛伦森作出的贡献。1972年洛伦森在他为美国执
17、业会计师协会进行的专题研究写成的“按美元报告美国公司的国外经营活动”(AICPA第12号会计专题研究报告)中,全面论述了外币折算的时态原则。,基于外币折算只是一种计量变换程序,是对按外币计量的既定价值的重新表述它不应改变计量项目的属性(会计基础),而只是改变计量的货币单位,即对外币改用本国货币计量。,根据这一原则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具体分析:无论在历史成本计量还是在现行成本计量模式下,现金总是按照资产负债表日期持有的金额计量的;应收款和应付款则是按资产负债表日期可望在未来收回或偿付的货币金额计量的,这是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属性。对于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项目,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是按取得或承担
18、时日的货币价格计量的;在现行成本计量属性下,则是按照它们在资产负债表日期的货币价格计量的。,根据洛伦森的见解,保持用以计量外币项目的属性(它们的会计计价基础)的最好方式,是按照外币计量所属日期的实际汇率来折算它们的外币金额。“时态”一词的含义即在于此。洛伦森在那份专题研究报告中写道:“货币和按承诺的金额计量的应收款和应付款,应该按照资产负债表日期的实际汇率折算;按照货币价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应该按照货币价格所属日期的实际汇率折算。”,这样,现金和各项应收款、应付款等货币性项目的外币余额就要按报表日期的现行汇率折算;对非货币性项目的外币余额来说,按历史成本表述的要按交易入账时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如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外币 会计 报表 折算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3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