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微生物遗传课件.ppt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微生物遗传课件.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微生物遗传,遗传型(genotype):基因型,指生物个体所包含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表型(phenotype):表现型,指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适合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得到的具体体现。遗传型+环境条件表型(可能性)(现实性),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和)内因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即遗传型的改变。特点:几率低(10-510-10),性状变化大,新性状稳定、可遗传。饰变(modification):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是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仅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特点:群体几乎所有个体发生
2、同样变化,性状变化幅度小,且不稳定、不可遗传。,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微生物菌株,称野生型菌株,简称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菌株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称突变株,或突变体、突变型。,一、三大经典实验,1.经典转化实验1928 F.Griffith 以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它使人患肺炎,鼠患败血症。S.pneumoniae有两种菌株:S型: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Smooth),有致病性R型: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Rough),无致病性,什 么 是 遗 传 的 物 质 基 础?,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1)
3、动物试验,2)细菌培养试验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活R菌+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 大量R菌和少量S菌 说明在死的S型细菌体内可能存在某种具有遗传转化能力的物质,可以进入R型菌细胞,使R性菌株获得表达S型荚膜性状的遗传物质。,培养皿培养,1944年,O.T.Avery等从热死S型菌株提纯了几种可能的转化因子进行体外转化。,第一证据确定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噬菌体感染实验 1952年,A.D.Hershey&M.Chase 利用噬菌体感染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基础。,3.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1956年,H.Fraenkel-Conrat 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与霍氏车前花叶
4、病毒(HMV)进行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证明RNA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三大经典实验证明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原始株 拆开 重建 感染 分离纯化,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二、微生物中遗传物质的存在 部位和方式,(一)7个水平1.细胞水平原核生物大部分的DNA存在于核区(核质体),真核生物的存在细胞核内。不同种微生物的细胞核或核区的数目有所不同。如: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单核 杆菌细胞 两核区 A.oryzae(米曲霉)双核 球菌细胞 一个核区同种微生物不同细胞中细胞核或核区的数目也有所不同。如:藻状菌类(真菌)和放线菌的菌丝细胞为多核,孢子为单核.,2.细胞核水平 除核基因组
5、外,还有核外染色体真核细胞核外染色体有: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叶绿体共生生物:草履虫的卡巴颗粒,属于Caedibacter属的共生细菌2um质粒:存在Saccharomyce cerevisiae(酿酒酵母)细胞核,不与核基因组整合。原核细胞核外染色体统称质粒。如:F因子(F质粒)R因子(R质粒)Ti质粒等,3.染色体水平1)染色体数目:不同微生物染色体数目差别比较大,真核微生物有较多染色体,原核生物每个核区仅一个染色体。2)染色体倍数:单倍体:细胞中只有一套染色体。双倍体:细胞中含有两套功能相同的染色体。自然界的微生物多数是单倍体,少数微生物如S.cerevisiae(酿酒酵母)的营养细胞,两
6、个单倍体性细胞接合成的合子为双倍体。,4.核酸水平核酸种类:大部分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部分病毒少数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RNA核酸结构:大部分微生物的DNA是双链,双链DNA有环状(原核生物和部分病毒)、线状(部分病毒)、超螺旋状(质粒DNA);少数病毒如E.coli 的X174和fd噬菌体等的DNA为单链。DNA长度:即基因组的大小,用bp(碱基对)、kb、Mb 为单位,不同微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差别很大,表现出多样性。已经了解30多种微生物基因数据。,5.基因水平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单位。众多基因构成染色体。从基因的功能来看,原核生物的基因是通过调控系统来发挥功能。启
7、动基因(启动子)操纵子 操纵基因 基因调控系统 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基因及表达产物的名称表示基因名称3个小些字母斜体表示,如bio若同一基因不同位点则在基因后用正体大写字母或数字表示,如lacZ抗型基因在基因符号右上角写大写的R。如tetR基因表达产物用3个大写字母(或1个大写、2个小些),如LacZ,:,真核微生物的基因与原核微生物的最明显差异:无操纵子,有大量不编码序列和重复序列,转录和转译被分隔,基因被内含子阻隔。,6、密码子水平7、核苷酸水平,(二)、原核生物的质粒,1、定义、构型和用途质粒:是DNA分子,游离原核生物核基因组或染色体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的遗传因子。有三种构型:
8、CCC型: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dsDNA。OC型:开放环型L型:线型,2.质粒的类型 1)F质粒:F 因子、致育因子、性因子 与育性有关的质粒 是E.coli等细菌决定性别、具有转移能力的质粒。大小100kb,CCC型质粒。F+菌株: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F+菌株(雄性)。F-菌株:不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F-菌株(雌性)。,组成:转移起点可转移因子转移区(tra区),2)R质粒:抗性因子、R因子 与抗性有关的质粒由两部分组成:抗性转移因子(RTF):主要含调节DNA复制和拷贝数的基因、转移基因,具有转移功能。抗性决定因子:r-决定因子,主要含各种抗性基因如Tetr、Ampr 等基因,有些R质粒使宿主
9、细胞产生抗金属离子抗性。,由两部分组成:抗性转移因子(RTF)抗性决定因子,3)Col质粒:大肠杆菌素质粒 与细菌素的产生有关的质粒大肠杆菌素由E.coli 某些菌株产生的细菌素,具有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方式专一杀死或抑制近缘细菌或同种不同菌株的能力,是由Col质粒编码的蛋白质。Col质粒有两类:分子量小(9kb,5 106),无接合作用,松弛型控制,多拷贝。如Col E1。分子量大(94kb,8 107),具通过接合而转移的功能,严紧型控制,1-2拷贝。如Col Ib。,The ColE1 plasmid carries the following genes:cea:the
10、 colicin toxinimm:immunity proteinkil:lysis proteininc:RNA I-incompatibility determinantRNA II:primer for replicationrop:protein that regulates priming and copy numbermob:proteins for mobilization during conjugationcer:maintains plasmid as monomersexc:exclusion protein,4)Ti 质粒:诱癌质粒、冠瘿质粒 与致病性有关的质粒根癌农
11、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侵染双子叶植物的根细胞,释放出Ti质粒,通过Ti质粒的T-DNA与植物核基因组整合,合成正常植物没有的冠瘿碱类,在植物上形成 癌细胞。Ti 质粒,环状,200kb,主要分四部分:毒性区(Vir)接合转移区(con)复制启始区T-DNA区,Ri质粒 与再生根形成有关的质粒与Ti 质粒相似,有Ri质粒转化的根部不形成根瘤,仅生出可再生新植株的毛状根。在基因工程中,Ri 质粒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6)mega质粒:巨大质粒存在根瘤菌属(Rhizobium)中,质粒上有一系列于与共生固氮有关的基因,分子量大(2.0 108)。,7)降解性质粒:
12、代谢性质粒主要存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内。质粒DNA上含有能降解某些复杂有机物的酶的编码基因,细菌携带该类质粒可将复杂化合物降解简单形式或能源。,8)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隐秘质粒:不赋予寄主任何表型效应的质粒。只有通过物理检测才能发现。,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简称 突变广义突变:细胞内或病毒颗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可遗传的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狭义突变:基因突变(点突变),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微生物菌株,称野生型菌株,简称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菌株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称突变株
13、,或突变体、突变型。,一、基因突变,选择性突变株与非选择性突变株:凡是能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选择性培养条件快速选择出来的突变株称选择性突变株,反之称为非选择性突变株,(一)、微生物发生选择性突变的类型:营养缺陷型(auxotroph)如亮氨酸缺陷型菌株表示为Leu-,对应的野生型表示为Leu+抗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如抗链霉素菌株表示为strR,对应的敏感型菌株表示为strs。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二)、微生物发生非选择性突变的类型: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抗原突变型(antigenic mu
14、tant)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抗原结构发生突变的变异类型,如细胞壁缺陷、荚膜或鞭毛变异。产量突变型(metabolite quantitative mutant)通过基因突变获得在有用代谢产物产量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的变异类型。产量提高一般逐步积累。,(三)、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的突变几率,称突变率。突变率也表示每单位群体在在繁殖一代时产生突变株的数目。如:突变率为10-8表示细胞在108次分裂中会发生一次突变,或表示108个细胞的群体分裂为2 108个细胞时可产生一个突变株。,(四)、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点自发性: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可自发产生稀有性:突变率比较低,范围10-610
15、-9独立性:某基因突变率不受别的基因影响。多基因同时突变几率极低。可诱变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稳定性:突变后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规律性:特定性状具有较稳定的突变率的规律。可逆性:野生型 突变型,正向突变,回复突变,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环境)之间无直接的关系。两种观点:抗生素、紫外线或高温诱变产生相对应的突变性状(非自发性)。认为突变是通过生物对某特定环境(例如化学药物、抗生素和高温等)的适应而产生的,这种环境正是突变的诱因,所产生的抗性性状是与该环境因素相对应的,并认为这就是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驯化”、“驯养”、“蒙导”或“定向变异”。抗生素、紫外线或高温淘汰原有非突变
16、个体(自发性)。抗性突变是可以自发产生的,即使诱发产生,其产生的性状与诱变因素间也是不对应的,即最终适应了的化学药物等不良因素并非诱变因素,而仅仅是一种用于筛选的环境而已。有三个经典实验证明自发突变产生突变株。,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取敏感于噬菌体的E.coli指数期的肉汤培养物,用新鲜培养稀释成浓度为103/mL的细菌悬液,然后在甲、乙两试管各装10mL。,接着把甲管中的菌液先分装在50支小试管中(每管0.2 mL),保温24-36h。,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把各小管的菌液分别倒在50个预先涂满噬菌体T1的平板上,经培养后分别计算各皿上所产生的抗噬菌体的菌落数。,微生
17、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乙管中的10mL菌不经分装先整管保温2436 h,然后分成50份分别倒在同样涂满T1的平板上,经同样培养后,也分别计算各皿上所产生的抗噬菌体菌落数。,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结果:在来自甲管的50皿中,各皿出现的抗性菌落数相差极大,而来自乙管的则各皿上抗性菌落数基本相同。,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结论:Ecoli抗噬菌体性状的产生,并非由所抗的环境因素(即噬菌体T1)诱导出来的,而是在它接触T1前,在某次细胞分裂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微生物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证明,(五)、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1.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通过人
18、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诱变剂: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碱基的置换 仅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属点突变 转换(transition):嘌呤之间置换或嘧啶之间的置换。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嘌呤和嘧啶之间的置换。,诱发突变包括:,引起置换的诱变剂:直接:直接与核酸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诱变。如亚硝酸、羟胺、环氧乙酸等间接: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分子引起突变。如碱基类似物8-氮鸟嘌呤、5-氨基尿嘧啶等,移码突变 诱变剂使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
19、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正常:GCG ATC CGT AAC CTG ATG GTT AAC插入:GCT CGA TCC GTA ACC TGA TGG TTA AC缺失:GCA TCC GTA ACC TGA TGG TTA AC引起移码突变的诱变剂:吖啶类染料如吖啶橙等,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诱变剂引起DNA分子的大损伤,导致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和倒位等变化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诱变剂:理化因子:X-ray、烷化基、亚硝酸、秋水仙素。生物因子如转座子,自发突变 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自发突变的原因:由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
20、引起,如天然的宇宙射线等。由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引起,例如过氧化氢等。由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碱基错配频率为10-710-10。,(六)、DNA损伤的修复 紫外线对DNA的损伤 主要引起相邻嘧啶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嘧啶二聚体(TT、TC、CC)和水合物,造成局部DNA分子无法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或突变。DNA损伤类型很多,微生物对其修复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最早是AKelner(1949年)在Streptomyces griseus(灰色链霉菌)中发现。光复活作用: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
21、率的现象。修复机理 在黑暗下,嘧啶二聚体和光解酶(光裂合酶)结合,形成DNA酶复合物,在300500 nm可见光下,酶获得光能激活,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同时,光解酶与复合物分解,重新执行功能。,光解酶(photolyase):相对分子质量为5.5 104-6.5 104(随菌种不同而略有差异)。含两个辅助因子FADH,8-羟基脱氮核黄素或次甲基四氢叶酸,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又称 暗修复(dark repair)不依赖可见光,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修复 方式。,暗修复的机理内切核酸酶在胸腺嘧啶二聚体的5-侧切开一个3-OH和5-P的单链缺
22、口;外切核酸酶从5-P至3-OH方向切除二聚体,并扩大缺口;DNA聚合酶以DNA的另一条链为模板,从原有链上的3-OH端起逐个延长,重新合成一条缺失的DNA链;通过连接酶的作用,把新合成的寡核苷酸的3-OH末端与原链的5-P末端相连接,从而完成了修复作用。,优良菌种选育的意义:为生产提供了各种类型的突变株,大大提高了菌种产生有利用价值代谢产物的水平,还可以改进产品质量,去除不需要的代谢产物或产生新的代谢产物另外,通过菌种选育可以研究菌种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二、突变与育种,经典育种方法:自然选育、诱变育种较定向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原生质体 融合、基因工程,优良菌种选育的技术手段:,(一)
23、、自发突变育种 选育 微生物在自然以10-6的突变率发生自发突变。定向培育定向培育 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通过对微生物群体不断移植以选育出较优良菌株方法。如:卡介苗的培育,(二)、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群,提高微生物的突变率,以便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进行育种的方法。,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出发菌株培养液细胞或孢子悬液诱变处理平板分离 初筛 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纯化、同步培养,离心收集细胞,洗涤,制菌悬液,玻璃珠打散,过滤,活菌计数,诱变预备试验,存活细胞计数,致死率计算,变异率计算,
24、2、诱变育种中的原则(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物理诱变剂:紫外线为最简便 生物诱变剂:溶原性噬菌体,(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生产中的自发突变菌株具优良性状的菌株,如生长快、营养要求低等已发生过突变的菌株对诱变剂敏感性高的增变变异株,(3)、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容易分散,每个细胞可均匀接触诱变剂 防止长出不纯菌落 产生菌落不纯的原因:某些微生物细胞是多核的 突变的性状在当代不表达产生表型,(4)、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 突变率随剂量的增加先提高再下降。低剂量易发生正变,高剂量易出现负变多次诱变提高了产量的菌株更容易出现负变。,(5)、充
25、分利用诱变剂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复合处理方法同一诱变剂的重复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或同时使用,(6)、利用和创造与产量相关的指标(7)、设计高效筛选方案(8)、创造新型筛选方法,3、突变株的筛选(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 根据突变株的产物特性来确定具体的筛选方法。,(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抗药性基因是一种选择性遗传标记,同时,有些抗药菌株还是重要的生产菌种。梯度平板法是定向筛选抗药性突变株的有效方法。,(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几个概念基本培养基(MM):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称基本培养基。不同微生物的基本培养基是很不相同的。完全培养基(C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微生物 遗传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3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