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朦胧诗及其叙述课件.ppt
《第三专题朦胧诗及其叙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专题朦胧诗及其叙述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朦胧诗,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贺敬之放声歌唱,郭小川自己的志愿,“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
2、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在一九八年,“朦胧诗派”就在文坛以一个诗歌派别的面目出现并获得命名。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一批诗人既包括早期“知青”诗人如食指、芒克、多多、北岛等人的创作,也包括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人。从70年代起,这一批年轻诗人先后发表了大量新风格的诗。,产生背景,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
3、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朦胧诗”的发源,“朦胧诗”的出世,“朦胧诗”的争论,“朦胧诗”的崛起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文革”期间。,1978年12月北岛与芒克创办今天。1979年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1979年到1984间围绕“朦胧诗”发生了一场广泛的争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朦胧诗的“朦胧”引起的论争,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
4、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文中凛然指出:“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1981年,丁力在河北师院学报第2期发表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一文,把这些新潮诗称为古怪诗,并把其提到政治的高度:“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朦胧诗”的
5、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该文是由老诗人杜运燮的一首诗秋所引发的,这首诗发表在诗刊1980年1期上。“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危险游戏中的细节回忆。”,对这些打破传统格局的诗,支持者也层出不穷。,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文学史以后把它们并称为“三个崛起”。,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光明日报 1980年5月7日,谢冕主张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而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自五四以
6、来没有再现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有如下特点:一、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二、强调自我表现;三、对于传统艺术习惯的背离。,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徐敬亚当代文艺思潮 1982年第1期,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这场争论延续了近五年的时间,1985年后才渐渐平息。这场论争是以不了了之结尾,而不是形成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第一次,非常特别。其原因与思想解放的政治背景有关。,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
7、义:,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朦胧诗的内容特征,1表达人道主义思想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北岛履历,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舒婷 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3英雄主义色彩把个人与民族的命运连系在一起,表达对民族、对历史的思考 北岛、杨炼、江河等诗人,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1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专题 朦胧诗 及其 叙述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30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