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课件.pptx
《第2章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课件.pptx(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引导案例 通钢事件改制不能承受之重,通钢事件是指发生在2009年7月24日,吉林省通化市通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公司部分职工反对国有企业改制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2005年,通钢股权改制方案实施,建龙集团入股通钢,下岗和提前退休的人数超过万人,引起大量上访。在通钢亏损上亿元的情况下,建龙集团2009年3月退出通钢。但后来由于钢材市场回暖,通钢扭亏为盈,建龙集团再次提出参股,此举激怒了通钢职工和退休人员,致使事态失控。2009年7月22日,吉林省国资委召集通化钢铁副总经理以上干部开会并宣布,建龙集团增资,持有通钢集团65%股份。2009年7月23日,吉林省国资委部分领
2、导、建龙集团部分高管到召开通钢重组大会,当即遭到近百名通钢公司员工的包围抗议。,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引导案例 通钢事件改制不能承受之重,2009年7月24日,8时35分,通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重组方案,并任命陈国君担任通钢总经理。同时,上千名通钢公司职工和职工家属在通钢办公大楼前集会,高举“建龙侵害国有资产,从通钢滚出去”等标语,高喊“建龙滚出去”等口号;10时01分,现场的通化市政府领导的随行人员遭到殴打;11时30分,一些人对陈国君进行了第一次殴打,陈国君躲进焦化厂旧办公楼二楼化验室;16时38分左右,聚集人群撞开焦化厂旧办公楼二楼办公室房间的防盗门,搜出陈国君,实施第二次殴打。现
3、场的防暴警察在接到命令后,多次试图冲过人群救人未果;17时15分,吉林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在遭到聚集人群石块攻击的情况下,宣布终止建龙集团重组并控股通钢集团的决定;19时,现场聚集人数已达万人,7个高炉已经全部停产,厂区五个门已被封堵;23时,白山市警察抢出陈国君。陈国君被送至通化市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晚间电视台发布公告称:“根据广大职工愿望,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希望广大职工保持克制,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尽快撤离。”至夜,通钢恢复生产,鞭炮齐鸣。,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引导案例 通钢事件改制不能承受之重,2009年8月5日,通钢集团董事长安凤成被免职。2010年4
4、月15日,通钢第二炼钢厂工人纪宜刚作为本案唯一被告人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2010年7月16日,首钢宣布以25亿元现金获得通钢77.59%的股权,从而控股通钢。,通钢事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是性质相仿的改制悲剧并不少见。各种冲突职工与经理、职工与股东、经理与股东、原国有股东与新控制股东、股东与债权人,不胜枚举。在这些事件中,冲突的起因缘于两个问题上的含混:一、企业是谁的?二、企业“主人”如何当家作主。在通钢事件中,一位长期反映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老职工一字一顿地问记者:“通钢究竟是谁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章第一、第二节的内容。,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 2
5、.1.1 公司的契约结构 2.1.2 股东的核心地位 2.1.3 其他治理力量 2.1.4 公司治理的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2.2 公司治理系统的结构搭建 2.2.1 受托责任与公司治理系统的构成 2.2.2 内部治理系统的构成 2.2.3 外部治理系统的构成2.3 公司治理系统的模式比较 2.3.1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扫描 2.3.2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辨析,本章从公司的契约结构着手对公司重要参与者一一进行界定,以区分出谁是公司治理的行为主体、谁是行为客体。随后,刻画了公司治理系统的结构,说明了受托责任体系在公司治理系统中的粘合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系统的构成情况。最后,对常见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
6、比较讨论,包括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的比较,股东至上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比较。,章节内容,东华大学 吴炯,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如果说,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那么,缔约方,即公司的各类参与者,包括股东、经理、雇员、债权人、战略伙伴等等,在公司中处于什么地位?在公司治理活动中承担什么角色?,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两权分离是怎么回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伴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登上历史舞台,权利的第一次分离发生,个人财产权被拆分为股权和法人财产权。个人财产权指的是股东投
7、资之前,股东对投资品的完整的产权,也称为原始产权。股权的对象是股东名下的股票,是一种“价值”形态的归属关系;而法人财产权则是一种“实物”形态的归属关系。,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本质上是个人财产权中的各项权能的分离,出现了“一物两权”的产权结构:对于同一笔财产,当其成为股本后,股东保留该财产价值形态上的股权,公司法人保留该财产物质形态上的法人财产权;两种形态的权利并行且分离。股东对其股票的分割和转让,是独立于公司物质资产的价值运动,不影响法人财产的完整性,也不影响法人支配其财产的独立性。同时,在一
8、定范围内,法人无需股东同意可独立经营管理法人财产;理想情况下,一物两权并不存在权能上的冲突。法人财产权主要获得了对实物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分权,股东主要保留了价值形态上的收益权。,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随着公司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经理革命造成了公司权利的第二次分离,资产经营权从法人财产权中分离出来。这次分离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权活动。公司法人仍名义上保留法人财产权,并设立董事会等专职机构代表法人行使法人财产权。关于资产经营的决策管理权,包括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构成资产经营权,由经理人承担;相应的决策控制权,包括决策审批和
9、执行监督保留在法人财产权中,由法人代表承担。,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所谓两次权利分离,描述的是一种理想模式,是标准的现代公司的情况。但是,现实中被称为公司的“公司”,有没有完成公司制度革命呢?可能并没有。在这些情况下相应的公司治理系统就应该重新定位;两次分离的结果是掌握在董事会等机构中的法人财产权并不丰富。于是看起来,权利分离现象变成了股东个人财产权与经理经营管理权之间的分离,恰好对应到了伯利和米恩斯所发现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间的两权分离命题。,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
10、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权利分离活动以契约形式确定,但契约是不完备的。契约的不完备性表现在权利分离边界上的一些模糊契约中;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不完备的,比如分红问题;资产经营权从法人财产权中分离出来的契约也无法完备,比如何为经理的“日常”经营权?,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在权利分离的过程中,契约的不完备性就导致了一些关于资产的权利无法直接配置。这些无法在契约中明确其归属而剩余下来的权利,就是剩余控制权。现在的问题有三个:一、谁实际获取了剩余控制权;二、谁应该拥有剩余控制权;三、实际获得者和应该拥有者不一致,怎么办?,2
11、.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谁最应该拥有剩余控制权?这个问题很复杂,留到下一节集中讨论。需要说明的是,在剩余控制权配置中,存在一些应该获得权利的企业缔约人,但源于个人行动成本的考量或者制衡力量的博弈等原因,而没有实际获得权利,进而妨碍了公司的建立和发展。这时,就应该有着某种制度的设计,使得他们可以拥有剩余控制权。这种制度设计,就是公司制度演化中出现的董事会等制度。,
12、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实际获得者和应该拥有者不一致,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公司治理。一个常被引用的治理定义是:谁从公司(或管理层)的决策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或管理层)的决策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进一步看,公司治理问题产生于剩余控制权的实际获得者和应该拥有者的不一致;更进一步,剩余控制权的实际获得者就是公司治理的行为客体,其应该拥有者就是公司治理的行为主体。,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契约指的是指两
13、个愿意交换产权的主体所达成的合意。作为一系列契约联结的公司,缔约主体不只是股东和经理。,考虑更多的参与者,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上图中,将公司作为个体参与市场交易契约的情形去除:首先,对于客户和供应商而言,他们仅仅与公司达成市场契约关系,契约的特点是短期的、多次的、相对完备的。连接他们与公司的是市场契约而不是企业契约。但是,有些客户和供应商,处在公司经营链的上下游位置,他们通过资本、协议,甚至情感的连接,成为战略性的经营伙伴,往往还会成为同一个企业集团的成员。这时,他们之间的契约就部分具有企业契约的特征。,2.1 公司治理系统
14、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上图中,关于雇员需要做一个区分。随着雇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雇员付出的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通过前期投入得到的,可以带来未来满足或者收入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劳动与人力资本的差别在于:劳动力来自天赋资源,不需要成本的商品形态的物化过程;劳动还有同质性。所以,雇员与公司的契约关系有两类。一类是拥有异质化知识技能,或者针对公司有前期成本投入的雇员,他们与公司缔约企业契约,是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另一类雇员,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少,是那些同质化的仅具有基本技能的劳动力,他们与公
15、司仅能订立临时性的、市场化的契约。显然,职业经理人在性质属于第一类雇员,但其获得的资产经营权使其与一般雇员又有所不同,其重要身份是公司治理的行为客体。,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需要留意一系列契约的那个联结点。这个联结点按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观点,称为中心签约人。当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把研究目光放在古典企业那里,他们认为资本家最适合做中心签约人。但公司制企业的情况呢?该图简略地将这个联结点称为公司法人。但是,这个法人还是需要自然人代理其行使职责。那么,谁是公司契约的签约人呢?,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
16、,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将本节几个模型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右图。首先,谁实际获得和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是核心问题。其次,该图还刻画了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影响着公司的行为,也被公司行为所影响。,综合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2 股东的核心地位,第一个视角是剩余索取权的视角,其逻辑是,剩余控制权必须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而剩余索取权的归属是可以观测到的;第二个视角是资产抵押的视角,其逻辑是,个人资产越容易被质押的人,越有积极性掌握公司控制权。,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2 股东的核心地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指的是关于
17、剩余收入的索取权,而剩余收入是总收入中扣除了工资、利息等应付款以及各种运营税费之后剩下的收益;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剩余收入就大致等于股东红利;股东获得有风险的红利,就应该获得控制公司的权利。其他利益相关者获取固定收益,也应该对等地放弃相应的权利。所以,剩余控制权配置的过程也是一个风险分配的过程。,剩余索取权的视角,资产抵押的视角,企业契约的各方订立者保护自己最后的武器是退出;股东却没有这一招数;股东的资产已经变成了法人财产,股东的就变成“人质”,股东就被绑定成了一个风险承担者;股东最有积极性做出最佳决策。,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2 股东的核心地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股东拥
18、有公司剩余控制权有其当仁不让的理由。但是,这一推理也有必要的前提假设: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约定收益;其他利益相关者没有退出壁垒。公司制度的演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弱化了股东在公司中的控制作用:有限责任制度的实施将股东的风险限定住了,股东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证劵市场的发展使得股份公司的中小股东虽然不能退出股份,但可以比较自由地转让股份。,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3 其他治理力量,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想象一个ERP定制案例。在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下,一项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契约关系中。专用性程度高的投资依附于特定的契约关系,而通用性的资产可以自由地调配到其他契约关
19、系中。,一、资产专用性,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或者说是指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他人使用而不损失其生产价值的程度。,1978年,克莱因等人研究了通用汽车公司收购费雪车身制造公司的案例,揭示了资产专用性导致要挟进而推动企业一体化的理论。该案例如此经典,深刻阐释了不完备契约、资产专用性、一体化、要挟、机会主义、交易成本等重要概念,到今天仍被不断讨论,2006年96岁的科斯还提供了重要观点。1919年,通用汽车公司和费雪车身制造公司签订了一个10年的合同。合同规定通用以成本加上17
20、.6%的利润的价格,将车身业务交给费雪,但这一价格不能高于费雪提供给其他厂商的价格。,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一、资产专用性,案例:通用-费雪的“要挟”事件,不完备契约、资产专用性、一体化、要挟、机会主义、交易成本,2.1.3 其他治理力量,1919年契约的由来通用汽车费雪公司为通用公司供应车身。车身生产需要专用性的投资。投资后,费雪公司有被敲竹杠的可能。比如通用威胁不降低就换供应商。费雪公司于是要求特别契约保护。长期、高价等。通用为避免反敲竹杠,要求费雪公司不能歧视定价,做到成本加成。,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一、资产专用性,案例:
21、通用-费雪的“要挟”事件,不完备契约、资产专用性、一体化、要挟、机会主义、交易成本,2.1.3 其他治理力量,1919年后的故事通用认为,由于采取成本加成制,费雪公司采取一种相对没有效率的、偏向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提高了通用的购买成本。费雪拒绝将其工厂建在通用的组装厂附近,通过成本加成赚取运输利润。通用难以忍受这种敲竹杠行为,遂在1926年将费雪完全收购。,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一、资产专用性,案例:通用-费雪的“要挟”事件,不完备契约、资产专用性、一体化、要挟、机会主义、交易成本,2.1.3 其他治理力量,资产专用性有五类表现形式:场所的专用性。源于对仓储、运输
22、等物流成本的节约,一些投资只能在一定的的地点才具有更高的价值;物质资产专用性。一些资产的物理或工艺特性只适用于专门的交易;人力资本专用性。它体现人们所拥有的专门技能、知识、信息只能用于特定的行业甚至企业;特定资产的专用性。根据客户要求特意进行的投资;品牌的专用性。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和声誉而进行的无形资产投资。,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一、资产专用性,专用性投资发生后,在交易契约中就出现了所谓的可占用准租一项资产的最优使用者与次优使用者使用这个资产时所产生的价值的差额。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准租也越多。,2.1.3 其他治理力量,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谁应该获得
23、剩余控制权,一、资产专用性,一项交易涉及到资产专用性后,专用性投资一方就受到了对方重新签订契约的要挟或者敲竹杠。而要挟的本质就是对准租的重新分配。要挟的存在显然对专用性投资一方不利,而对于另一方也不见得就能得利。因为有预见的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根本就事前不进入契约,原本有利于双方的交易根本不会发生。那么,如何管制住要挟问题呢?是否可以在契约中就约定各种应对方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未来不可预知。于是,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就是让专用性投资掌握至少一部分的剩余控制权,掌握重新谈判的主动权。,2.1.3 其他治理力量,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人力资本的产权特点是,人力
24、资本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成为一种主动资产,它的所有者完全控制着资产的开发利用,决定它是积极发挥还是彻底关闭;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激励的本质,就是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就是分配剩余索取权;高层经理的人力资本最为丰富和重要,于是现实中的高层经理的剩余索取权相对最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职工的素质或者称人力资本越来越高,于是现实中分享企业剩余的雇员群体越来越广泛、分享比例越来越高。,剩余索取权的视角,2.1.3 其他治理力量,二、雇员的治理力量,小 贴 士,拿“奖金”的奴隶,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人力资本也是一种容易被质押的财产,与其专用性
25、特征相关;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主要来自于“干中学”,即雇员在工作中针对特定公司和岗位需要而逐渐积累下来的;一个拥有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人若要退出公司,会给退出者本人带来损失,因为这种特异能力在公司外部得不到市场评价;专用性人力资本创造了准租,公司雇员也面临着其价值被公司攫取的风险;从资产专用性角度看,雇员的人力资本又是可以被部分分离的,和部分被抵押的。雇员的某些个人投资也存在着被抵押和被攫取的风险。,2.1.3 其他治理力量,二、雇员的治理力量,资产抵押的视角,引 导 案 例,通钢改制中,职工为何愤怒?,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公司制度安排中,可以发现大量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司 治理 制度 架构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3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