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定位诊断-进修生-课件.ppt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进修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系统定位诊断-进修生-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运动系统定位诊断进修生讲座,欢迎您们来我科学习工作!,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锥体外系病变的定位诊断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主要内容,第一节 锥体系病变的 定位诊断,随意运动运动皮层及锥体束-(上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下运动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肌肉 不随意运动(脑神经核及脊髓前角细胞)小脑系-,一、运动系统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运动前区、旁中央小叶等处及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 皮质延髓束脑神经运动核 大脑运动皮质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细胞,二、锥体传导路,1、中央前回:倒立的人字形(下肢、上肢、口、面)2、内囊区:内囊膝部为皮质
2、延髓束,内囊后肢前2/3为皮质脊髓束3、大脑脚:中3/5区为锥体束4、颈髓:从内到外:头下肢,三、锥体束纤维在中枢神经系中各部位的排列,四、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比较,五、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一)锥体束病变的定位诊断1、皮质型:单肢瘫2、皮质下型(放射冠):对侧不完全性偏瘫,可伴对侧 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3、内囊型:对侧完全性偏瘫,可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三偏综合征)4、脑干型:半侧病变:病侧脑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偏瘫 双侧病变:病损区脑神经瘫痪,四肢中枢性瘫痪及病损以下感觉障碍,5、脊髓型:半侧病变(Brown-Sequard综合征):病变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中枢性瘫
3、痪,对侧痛、温觉障碍。横贯性病变:病变以下感觉障碍、瘫痪(中枢性或周围性)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定位诊断1、前角细胞病变:节段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肌萎缩、腱反射减低,可有肌纤维震颤,无感觉障碍。2、前根病变:节段性、迟缓性瘫痪,可伴有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常有肌纤维震颤。3、周围神经病变: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与周围神经的支配区相一致。,第二节 锥体外系病变的 定位诊断,锥体外系:锥体束以外的所有运动纤维的通路的总称。包括:锥体外皮质、有关核团、传导束。主要功能是调节姿势、肌张力及肌肉运动的协调。1、锥体外皮质:又称运动前区。除锥体皮质(即第四区)外。凡
4、能引起躯体运动的皮质均属锥体外皮质,主要是第6区。2、基底神经节:纹状体苍白球系、红核、黑质及丘脑下核,主要是纹状体苍白球系。,一、锥体外系的解剖生理,纹状体苍白球系,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旧纹状体):,对骨骼肌的肌紧张具有抑制作用,壳核,新纹状体:,维持骨骼肌肉的紧张性,各肌群之间的运动协调,二、与锥体外系活动有关的径路,1、锥体外系与大脑皮质的联系(1)皮质与纹状体纤维:皮质 尾状核(2)皮质桥脑小脑束:额桥束、颞桥束、顶桥束、枕桥束 桥脑核 小脑(3)皮质丘脑束:皮质 丘脑(4)皮质黑质束,2、通过脊髓的主要锥体外系束,(1)红核脊髓束 交叉 交叉,小脑齿状核,红核,脊髓前角细胞(红核
5、脊髓束与同侧的小脑功能有关),经小脑上脚,(2)网状脊髓束桥脑上部的网状结构,脊髓前角细胞,同侧,(3)前庭脊髓束,前庭外侧核,脊髓前角细胞(与姿势协调有关),同侧,(4)四叠体脊髓束(又称顶盖脊髓束),视网膜、枕叶皮质,听神经,上丘,下丘,交叉,脊髓前角细胞,3、锥体外系的环路,(1)皮质 尾状核 苍白球 丘脑 皮质(2)皮质 桥脑 齿状核 红核 丘脑 皮质(3)皮质 黑质 苍白球 丘脑 皮质,三、锥体外系的特点,1、其纤维下行途中不经过延髓锥体。2、其作用不直接抵达下运动神经元,经过一系列神经元转换。3、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运动,而影响肌肉活动的协调及准确性。,四、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系统 定位 诊断 进修生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2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