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作用机理分析课件.ppt
《杀虫剂作用机理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杀虫剂作用机理分析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节 杀虫剂作用机制,杀虫剂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insecticide)杀虫剂引起昆虫中毒或死亡的原因称为作用机制,或称作用机理。杀虫剂对昆虫的毒杀作用主要是化学作用,就是杀虫剂与昆虫的酶系、受体及其他物质的反应,这些反应引起昆虫生理上的改变,最终造成昆虫死亡。也有物理作用:堵塞气管(机油乳剂);摩擦表皮(硅藻土),研究作用机制的意义:为新农药的创制提供有益的线索:发现新的作用靶标,构效关系分析为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合理混用、轮用为农药中毒的解毒提供理论支持,神经毒剂的作用机制,当前,绝大多数杀虫剂都是神经毒剂,它们主要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而使昆虫致死。一、昆虫的神经传导 昆
2、虫的神经传导是由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刺激),不管这个信息是物理或是化学的,都由感觉器转化为生物电流,传给与感觉器官相连的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导至神经节内,最经由联络神经元传导至运动神经元,最后传导至反应器官(肌肉或腺体)产生反应(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神经毒剂的作用机制,昆虫神经传导的反射弧,一、昆虫的神经传导,神经传导分为两部分:轴突传导:是指神经冲动以生物电流的形式在轴突膜(神经膜)上的传导,是神经元内的传导。类似导线上的电传导。突触传导:是两个神经元或神经元与肌肉之间的传导,是靠突触间的化学传递物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属化学传导。,(一)轴突传导,传递神经冲动的生物电流是
3、怎样产生和传导的?1、静息电位 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细胞,也有个半透性膜。在轴状突上,当神经膜处于静止状态时,受膜内外离子(主要是钾、钠和氯离子)的影响,膜的外表面带正电,膜内带负电,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就是静息电位,膜处于极化状态。,(一)轴突传导,膜电位是指膜内、外两个表面上的电位差。膜在没有刺激时,在外表面或内表面任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无电位差,也就没有电流产生。,(一)轴突传导,2、动作电位的产生 当神经膜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膜的极化状态遭到暂时破坏,称为去极化作用。在刺激部位,膜的通透性起了变化,Na+由膜外渗入膜内,使膜内电位上升变得比原来更正些,形成一个短暂稳定的电位差。在兴奋产生
4、时,膜内外形成的电位差就是动作电位,这个过程叫去极化。当神经冲动过去K+被离子泵吸入膜内,Na+被离子泵喷出膜外,神经膜恢复到极化状态,对Na+保持不渗透性。,(一)轴突传导,3、动作电位的传导 在轴突上一个冲动在一个点产生动作电位,那么这个点与邻近点就会产生电位差,就会形成局部电流,引起邻近点的去极化,形成另一个动作电位。依次类推,最终神经冲动就以脉冲电流的形式在轴状突上传递下去。,(一)轴突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二)突触传导,1、突触的结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肉纤维之间的空隙,称为突触部位。间隙前和间隙后的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突触小泡,小泡中含
5、有神经递质。不同种类的突触,小泡所含的神经递质各不相同(乙酰胆碱、-氨基丁酸、谷氨酸盐等)。突触前后膜之间为一宽10-50nm的缝隙。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受体以及有关的酶系。,(二)突触传导,突触构造示意图,(二)突触传导,(2)突触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一个冲动到达前膜时,改变了膜的离子通透性,导致细胞外液中的Ca2+向内流动,Ca2+的内流增加了突触小泡的随机运动,并与突触前膜发生撞击,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去极化,形成突触后动作电位。在新的动作电位产生后,神经递质被酶灭活,递质对受体的作用终止。这样神经冲动的突触传导就完成了。,(三)
6、神经毒剂的作用靶标,目前杀虫剂的作用靶标主要为:轴突膜上的离子通道(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配位体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水解酶。神经递质合成酶也是一个潜在的靶标。1、离子通道 神经膜上都有由通道蛋白组成的小孔,称为离子通道。按受控机制可分为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和配位体门控离子通道(1)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因膜电位变化而打开或关闭的离子通道。这类通道对膜电位变化很敏感,当膜电位发生改变时,通道蛋白从一种构象变成另一种构象,导致通道的开、关。如Na+、K+、Cl+和Ca2+通道。,(三)神经毒剂的作用靶标,(2)配位体门控离子通道 因神经递质与膜受体结合而打开的离子通道。与杀虫剂作用
7、机理有关的配位体门控离子通道主要存在乙酰胆碱受体、-氨基丁酸受体、章鱼胺受体、鱼尼丁受体等。乙酰胆碱受体(AchR):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是在突触部位接受由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后被激活,引起后膜离子通透性的改变,造成离子通道(主要是Na+通道)的开放,Na+涌入膜内,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继续传递下去。,(三)神经毒剂的作用靶标,-氨基丁酸受体(GABA受体)和谷氨酸受体:昆虫运动神经元的末梢和肌纤维形成的突触有两种类型,一类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在脊椎动物是兴奋性的,在昆虫既是兴奋性也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另一类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氨基丁酸(脊椎动物也是)。兴奋性神经递
8、质作用于受体的钠离子通道,引起后膜去极化,使后膜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的氯离子通道,造成Cl-的内流,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后膜的膜外电位变得更正了,也就是超极化。超极化的结果使得后膜更不容易去极化,即不易兴奋,因此具有抑制效应。,(三)神经毒剂的作用靶标,鱼尼丁受体:钙离子对动物的肌肉收缩至关重要。在动物肌肉组织的细胞膜上存在着钙离子通道,由于其与鱼尼丁高度亲和,故称鱼尼丁受体。在动物体内主要由内源性调节蛋白来调控钙离子平衡。目前,已发现一批鱼尼丁类似物可作用于鱼尼丁受体,打开钙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流失,致使肌肉无法收缩。由于高等动物与昆虫的鱼尼丁受体仅有47%的同源性,因此,鱼尼
9、丁受体是一个高度选择性的靶标。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美国杜邦),(三)神经毒剂的作用靶标,2、神经递质分解酶系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无论是否与后膜受体结合,都要在有关酶系催化下分解。研究比较清楚的只有乙酰胆碱酯酶(AchE)。(1)AchE的结构 AchE是一大分子糖蛋白。不同生物的AchE结构差异很大。AchE重要部位:1)结合部位;2)酯动部位,也称催化部位,(三)神经毒剂的作用靶标,(2)AchE的催化机制 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就是催化水解乙酰胆碱为胆碱和乙酸。乙酰胆碱乙酸+胆碱,(三)神经毒剂的作用靶标,第一步:形成酶和底物的复合体(络合物)。乙酰胆碱在酶的结合部位,与酶形成一个络和物
10、(EAX)。第二步:乙酰化反应。在酯动部位,酶的丝氨酸上的羟基与乙酰胆碱的乙酰基反应,复合体释放出胆碱,生成乙酰化酶(EA)。第三步:水解反应。乙酰化酶被水解成乙酸和酶,酶复活。,小 结,神经传导分为轴突传导和突触传导轴突传导为电传导,由于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改变,使神经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并形成脉冲电流,将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递。杀虫剂可作用于神经膜上的离子通道而产生不正常的动作电位,影响正常的神经传导突触传导为化学传导,由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使配位体门控离子通道改变,产生突触后膜动作电位而完成传递。不同的突触类型由不同的神经递质来完成神经传导,主要有乙酰胆碱、-氨基
11、丁酸、谷氨酸等。杀虫剂可模拟神经递质作用与受体,引起不正常的突触后膜动作电位,而影响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导。,小 结,神经递质在完成突触传导后,必须马上被相应的分解酶系所水解,脱离受体。如果神经递质的分解酶被杀虫剂所抑制,就会造成神经递质在突触部位的大量积累,不断刺激受体,从而影响正常的神经传导。,二、神经毒剂的作用机制,(一)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 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就在于其抑制了AchE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及时分解而积累,不断和受体结合,造成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长时间开放,突触后膜长期兴奋,从而影响了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中毒昆虫最初出现高度兴奋。痉挛,最后瘫痪、死亡。,(一)有机磷酸酯杀虫剂
12、的作用机制,有机磷对AchE的抑制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和乙酰胆碱一样都是AchE的底物,但是不正常的底物。有机磷杀虫剂抑制AchE的反应同AchE分解乙酰胆碱的反应一样,也分三步:(1)酶和抑制剂形成复合体;(2)磷酰化反应。AchE的丝氨酸羟基氧原子与有机磷带正电荷的磷原子发生亲核反应,脱去有机磷的X基团(酸性基团),生成磷酰化酶;(3)水解反应。在水分子参与下,磷酰基从磷酰化酶分子上脱去,酶复活。,(一)有机磷酸酯杀虫剂的作用机制,有机磷酸酯杀虫剂的结构,(一)有机磷酸酯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对AchE的抑制实质就是生成磷酰化酶,因此,K2、k3是决定抑制速率的2个速率常数。K2小,说明磷
13、酰化反应慢,昆虫中毒症状表现就慢;k3大,说明生成的磷酰化酶不稳定,很快就水解,酶复活,抑制作用解除。因此,要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就要K2足够大,k3足够小,要求(1)分子中有吸电子基团,才能造成磷原子的局部正电荷,磷原子的正电荷越大,磷酰化反应就越迅速;(2)生成的磷酰化酶比较稳定,被抑制的AchE不易恢复;(3)在到达作用靶标前,杀虫剂本身足够稳定,不易水解。,(一)有机磷酸酯杀虫剂的作用机制,磷酰化反应的实质就是有机磷酸酯与ACHE中的亲核基OH-之间的亲电反应。如果能加强P原子上的局部正电荷(亲电性),就可以提高杀虫剂对ACHE的抑制能力。X取代基一般要求是吸电子基团。(RO)是较弱的供
14、电基团,虽然(RO)的供电性会削弱磷原子的正电性,对磷酰化不利,但可提高磷酰化酶的稳定性。氧的吸电性大于硫的吸电性,所以磷酸酯比硫代磷酸酯对酶的抑制力强,(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与有机磷一样,作用靶标都是AchE。抑制反应也分三步。第一步形成复合物;第二步氨基甲酰化反应;第三步水解反应,(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但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在对AchE的抑制机制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有机磷主要是因为磷酰化酶的生成而使酶失去活性,而氨基甲酸酯使昆虫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氨基甲酸酯分子与AchE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氨基甲酰化酶因不稳定,仅是次要原因。,(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一方面由于氨基甲酸酯和酶形成的复合体比有机磷
15、酸酯和酶形成的复合体稳定得多,因此氨基甲酰化就不如磷酰化反应迅速;另一方面,氨基甲酰化和磷酰化都是亲核反应,磷和碳上的正电性越大反应越迅速。在氨基甲酸酯中,由于酸性基团和甲胺基都是供电基团,碳的正电性比磷的要低得多,所以氨基甲酰化就比磷酰化反应慢。,(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在酶的恢复,即氨基甲酰化酶和磷酰化酶的水解反应中,由于磷酰化酶的磷氧键的极性比氨基甲酰化酶的碳氧键的极性低,因此,氨基甲酰化酶的水解更容易、更迅速(K3更大)。水解速度:乙酰化酶(毫秒)氨基甲酰化酶(小时)磷酰化酶(天、月),(三)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解毒机理,1、酶的复活 被抑制的AchE主要靠水解作用使酶恢复活性。如果不用致
16、活试剂,磷酰化酶恢复很慢,氨基甲酰化酶恢复活性比较快。在高等动物中被抑制的AchE可以用化学药物使酶迅速恢复,有些药物已经作为高等动物有机磷中毒的治疗药物,这些药物都是亲核试剂,它们的作用都是攻击磷酰化酶中磷原子而取代它们,(三)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解毒机理,2、酶的老化 老化只发生在磷酰化酶中,氨基甲酰化酶未发现老化现象。老化是指磷酰化酶在恢复过程中转变为另一种结构,以至于亲核试剂类药物不能使酶恢复活性。产生老化的原因是磷酰化酶发生了脱烷基反应,变成一个带阴离子的一烷基磷酰化酶。由于带负电荷,对亲核试剂不敏感,AchE不能复活。,(三)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解毒机理,3、中毒和治疗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杀虫剂 作用 机理 分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2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