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课件.ppt
《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课件.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节,板块俯冲地质学,一、板块俯冲带,二、沟弧体系,三、双变质带,四、蛇绿岩套,五、混杂堆积岩体与增,生楔状体,俯冲地质学研究内容:,板块的俯冲是一系列复杂而强烈的地质,作用过程,导生许多与俯冲作用具有成,生关系的重要地质现象:,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地形高差悬殊的,沟弧体系、负重力异常、变化显著的,热流值、区域变质作用等。,一,.,板块俯冲带,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和达清夫”发现自海沟,向陆侧存在一个倾斜的地震带,浅缘地震多发生在,海沟的陆侧斜坡向陆方向,并且震源随深度增加。,50,年代贝尼奥夫(,Benioff,),此处是大陆地块和大,洋地块之间的巨型断层带贝尼奥夫带或者贝尼,
2、奥夫和达带,60,年代后期,板块学说问世后,认为不仅是震源分,布带,而且是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中的板块实体,,代表板块俯冲的形迹,为板块的俯冲带(消减带),。,板片形态:形状,长度和倾斜角,深度和倾斜角在各地差异很大(教材,P73,),深度,100-500km,,更深则被地幔同化;,俯冲长度:,俯冲速度越大,俯冲板块越长,俯冲角度:,不同地方差别极大(,10-90,o,),同一,俯冲带不同深度上也有变化,俯冲带角度规律:,1,),岛弧下俯冲带较陡,大都,45,度以上,,2,)而陆缘山弧下比较平缓,一般不超过,30,度;,3,)俯冲带倾角往往随深度增加而变陡;,4,)倾角大小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速
3、度越大,水平分速度,越大,俯冲带倾角越小;反之,变大。,俯冲带内应力分布与地震活动,1.,海沟轴附近及大陆一侧,水平距离约,80KM,处,海洋岩石圈上部发生正断层型地震。,海洋岩石圈向下弯曲产生的拉张力引起。,2.,海沟轴向大洋一侧也出现向陆倾的约,45,度正断层型地震。,3.,自海沟向大陆侧,80,200km,范围内,观测到逆断层地震。,4.,距俯冲带顶面,30,40km,范围内,双层构造;沿俯冲方向挤压力和张力,5.,深度超过,150km,的海洋岩石圈内发生地震,俯冲方向挤压力引起,2,1,3,4,地震活动是板块俯冲作用伴生的重要地质现象。,与板块俯冲带伴生的地震在,平面上,具有明显分带,
4、性,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垂向,平面,浅源地震,小于,60,70km,海沟向陆侧部位,中源地震,70,300km 100,250km,的火山轴部,深源地震,300,700km,火山弧陆侧伸向大陆方向,震源机制研究表明,主压应力和张应力导生的地震活动,,其应力方向总是平行于俯冲板块的倾斜方向,也证明地震,成因与岩石圈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活,动,性,呈,指,数,减,少,计算机模拟俯冲带热结构(汇聚速,率为,6 cmm/year,)展示岩石圈俯冲,板片如何逐步升温,.,为什么岩石圈板块能俯冲到,600,700km,还能产生深源地震?,岩石圈板块向俯冲边界运移过程中,经历,100,多,Ma,时
5、间,变冷增厚;板块,边缘升温快,内部升温慢,仍具弹,性和刚性,因此可造成深源地震;,岛弧所对应深度,如此低温如何使,得洋壳熔融?,岛弧对应的深度洋壳俯冲板块温度,仅,200-300C,,难以使洋壳熔融,但,是该温度足以使俯冲板块中的流体,分离出来,使上覆的地幔楔熔点降,低,岩浆产生,上升,四种不同俯冲类型:,(教材,P75,),1.,洋洋俯冲型,:西太平洋俯冲带,2.,洋陆型(无边缘海)俯冲,:发生于大陆之,下,南美西海岸,3.,洋陆型(带边缘海盆),俯冲发生在靠近洋,陆边界的地方,沟弧盆体系,日本岛弧,4.,陆陆碰撞,,,两板块接触发生特殊形成浮出,。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陆内俯冲,二,.,沟
6、弧体系,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组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体系。,比较典型的沟,弧体系自洋向陆分别是,外缘隆起,弧沟间隙:,海沟、海沟坡折(非火山弧,第一,弧,外弧)、弧前盆地、火山弧(第二弧,内,弧),弧后区:,弧间盆地、残留弧、不活动边缘盆地,弧,后,区,外,缘,隆,起,海沟,弧前盆,地,弧沟间隙,火山弧,(第二弧,内弧),海沟坡折,(非火山弧),(第一弧,外弧),残留弧,(第三弧),不活,动边,缘盆,地,弧间盆地,三,.,双变质带,(,paired metamorphic belts,),挤压型板块边界区域变质作用十分发育,其主,要特征是发育,双变质带,: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
7、冲,在板块接触地带因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高压低温,和,高温低压,两种变质带。,两带关系:,两者之间通常被一条完全未变质的岩带分开;,也有直接接触,形成时代大致相同(若有早晚之分,高压带比,高温带稍早);,常成对出现,领家低压变质带,三波川高压变质带,高压低温变质带,(,HP,LT,),高温低压变质带,(HT,LP),部位,海沟靠陆侧,火山弧,,成因,20-30km,深,这里是俯冲带浅部,和两个板块对冲的地方,所以压,力大但温度不高,变质岩为蓝闪,石片岩。挤压、剪切构造发育,,常与混杂堆积体和蛇绿岩套伴生,,宽度较窄,火山弧下方较深部位高温高压环境,的岩浆运移至较浅部位,过渡为高,温低
8、压环境,深度,10km,。使火山,弧内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形成高,温低压变质带。常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相伴。带较,宽,带内断块构造发育,特征,矿物,兰闪石,硬玉、硬柱石、黑硬绿,泥石;T:250,-,400、,P:5-,7kbar,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出露,原因,抬升,或在冲断作用下被逆推到,高处;若俯冲减缓或停止,海沟,地带在均衡补偿作用下隆升,剥,蚀,岛弧区隆升引起地表层强烈剥蚀,分布,既可以发现于现代俯冲带,又可以在大陆内部造山带发现(古俯冲,带及古板块边界),双变质带形成时代:,多为中生代和早第三纪,,中新世以来的尚未出露地表。,双变质带分类:,据位置分为陆缘双变质
9、带(南美安第斯陆缘),;正常岛弧双变质带(千岛和日本东北);反,向岛弧双变质带(日本北海道),双变质带意义:,其排列反映了沟弧体系的位置关系,标出了沟,弧体系的极性,从而可推测,古俯冲带的倾向,。,同时高压低温变质带还大体标志,古俯冲带出露,地表的位置,四,.,蛇绿岩套,(,蛇绿岩,),1.,定义,指在层序上有规律组合在,一起的一套岩石的总称。,完整的蛇绿岩套剖面自下,而上包括:,(,1,)以橄榄岩为主的超镁铁,质杂岩,遭受强烈蚀变转,变为,蛇纹石化橄榄岩或蛇,纹岩,;,(,2,),辉长岩,为主的结晶堆积,体;,(,3,),辉绿岩玄武质,为主的,岩,墙群,;,(,4,)以拉斑玄武岩为主的,枕,
10、状熔岩,。熔岩顶面与,深海,沉积物,穿插和被覆盖。,1927,年,,Steinmann,,“三位一体”蛇绿岩套概念的提,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位一体”的蛇绿岩套:,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和少量辉长岩、玄武岩组成的岩,石群体,强调它们与深海远洋沉积的放射虫硅质岩密切,共生。,Hess,(,1955,)建议将蛇纹岩、基性火山岩、燧石岩的组,合称“斯特曼三位一体”,表示是它们紧密的共生组合,系列,代表了,优地槽的产物以及消失了的洋壳残片,。,1959,年,Brunn,首次提出把蛇绿岩的研究,与大西洋中脊,进行相类比,认为是与板块扩张轴和海底环境有关联的,深海沉积物以及基性和超基性火成岩集合体,。,
11、就位成因(板块构造理论建立后),蛇绿岩套是在陆缘板块俯冲带附近由于海洋岩,石圈的俯冲或逆冲而遗留的海洋地壳残块。,经对比,海洋岩石圈与存在于造山带中的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熔岩相似。,1.,层序上相似,各层可对比,2.,地震波速,对应层体波速可对比,3.,蛇绿岩套层,2,4Sr,87,/Sr,86,比值相当,说明同源岩浆结晶分,异而成,4.,枕状熔岩和沉积物成分表明形成于深海环境,5.,平行的岩墙群表明形成于张应力的中脊扩张轴或弧后扩张,中心,6.,沉积层往往含现代洋壳上普遍存在的多金属沉积物、硫化,物,与大洋和弧后扩展中心热液活动正在形成的多金属硫,化物相同,7.,蛇绿岩套的基性超基性侵入
12、岩与围岩接触带上无热接触变,质现象,比其侵位的褶皱带年龄更老,说明非原地,(in,situ),侵入,而是外来产物,(ex-situ),对比研究外来侵位证据:,蛇绿岩形成背景,所有这些充分证明蛇绿岩套原来是生成于,深海扩张中心的洋壳,而后随板块向两侧扩张,运移,接受了深海沉积,至俯冲带海洋岩石圈,主体重新返回地幔,其上部刮下的洋壳碎块,,在有些情况下残留于俯冲带附近,另一些逆冲,至陆缘之上。,蛇绿岩套未侵入前,可出现于大洋中脊、,弧后盆地和洋内未成熟岛弧等构造环境。通过,板块的俯冲和逆冲作用等方式被移至于大陆边,缘或陆上造山带(包括古造山带)中。,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辉长岩,闪长岩,沉积物,蛇
13、绿岩套类型,1.,俯冲带蛇绿岩套:,海沟陆坡侧,一般被构造破坏,出露不完整。,如爪哇海沟内侧,2.,岛弧蛇绿岩套:,与前者伴生,如日本北海道,神居古潭为俯冲,蛇绿岩套,日高为岛弧蛇绿岩套,3.,地缝合线处蛇绿岩套:,陆陆碰撞,俯冲带,的蛇绿岩套推挤出露于地缝合线上,,喜马拉,雅山带,4.,逆冲蛇绿岩套:,大洋地壳逆掩仰冲于大路边缘或岛弧之上,层,序完整,分布广泛,如阿曼蛇绿岩带,阿巴拉,契亚古生代造山带蛇绿岩套。,变形层状辉长岩,阿拉斯加,闪长岩,阿拉斯加,镁铁质席状岩墙,Pillow lava,Alaska.,鳞茎状枕状玄武岩,Bulbous,pillow lavas.,层状沉积岩,浅海硅质
14、沉积岩,阿拉斯加,被动陆缘褶断带,陆,缘,增,生,杂,岩,带,岛弧岩浆杂岩带,蛇,绿,岩,带,现代蛇绿岩,概念,岩石组合术语,包括洋壳和上地幔的一系列岩石(如玄武岩、辉绿岩墙,群、辉长岩、斜长花岗岩、堆晶超镁铁岩及地幔橄榄岩);代表消减增生,的大洋岩石圈碎片,但并非“正常”的大洋岩石圈,更多是形成于与现代,岛弧、弧后盆地、转换断层以及小洋盆类似的环境。,这一概念更多的强调“地幔橄榄岩”和“洋壳顶部的玄武岩和辉绿岩墙,”共存。,五,.,混杂堆积,亦称混杂岩,(m,lange,),不同于变质岩中的混合岩,也不是一个岩石地层,名称。,概念:,它是,在板块俯冲作用下,不同时代、不同,成分、不同性质、不
15、同来源的岩石或沉积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无规则相互混杂,堆积的混合体。,许多学者把混杂堆积与板块构造联系起来,认为是板块,俯冲带或缝合带上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混杂堆积是鉴别,古板块消亡带的重要标志之一,.,实例:北美阿巴拉契亚,、西亚中南亚扎格罗斯(,Zagros,)、台湾海岸山脉、,雅鲁藏布江、祁连、秦岭,混杂堆积体主要特点:,1,)混杂堆积体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和基质,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具有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特,点;一般混杂岩的基质年代较新,外来岩块的地质年,代较老,2,)混杂堆积中,岩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混杂堆积体,宽窄不一,延伸较长,大到整个一条山
16、脉。,3,),剪切构造,发育。岩块和基质普遍受到剪切作用,常,见石香肠、菱形石香肠和楔形构造等。岩块与岩块之,间以及整个混合体与围岩之间都呈断层接触或被剪切,面所限。,4,),含蛇绿岩套碎块和篮片岩等高压低温变质岩,,共生,于板块俯冲带前端海沟坡折地带,形成俯冲带前端叠,瓦状楔形体构造带,是识别古俯冲带或板块缝合线的,重要标志。,六,.,增生楔状体(,accretionary prism,),大洋板块表面覆盖的沉积物主要是深海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板块移动至海沟附近,还接受浊流沉积。由于未固结程度差,板块俯,冲时很容易被刮下来,与俯冲板块基底脱离,,加积于海沟向陆的侧坡上,形成增生楔状
17、体。,组成:主要是混杂堆积岩,另外有俯冲时刮下,的洋壳残块(蛇绿岩套)等。,增生楔的形成与发展,当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在海沟陆侧坡依次,挤入一个又一个沉积层楔。在挤压作用下,新生,的推挤老的沉积楔不断抬升,形成类似,叠瓦状扇,形构造楔状体,。,增生楔体由下向上依次变老,产状依次变陡。,随俯冲作用和增生楔体不断增大,引起海沟陆坡,向大洋方向扩展。同时,海沟和俯冲带也向大洋,方向迁移。,增生楔加积至大陆边缘,大陆不断增生,弧前盆,地随之加宽,洋壳向陆壳转化,大陆边缘向外扩,展。,七,岩浆活动与火山岩分布规律,根据火山岩组合矿物含钾量、化学成分差异及其,分布规律,将火山岩分成三个共生系列:,拉斑
18、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分布规律:,1,)由洋向陆火山岩系列为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分别位于临近海沟的,火山前锋地带,火山弧地带和岛弧陆侧靠近大陆,地带。,2,)由洋向陆岩浆系列中的钾含量越来越高,这些规律与俯冲深度有关:,80,100km,,含水洋壳玄武岩辉长岩组分被熔,化,形成拉斑玄武岩岩浆,在岛弧的火山前锋,喷出地表;,100,150km,,随压力温度增大,熔化分异,易熔,的安山岩质组分分异出钙碱性碱性岩浆,沿,裂隙上升喷发形成火山弧主体;难熔的榴辉岩,沿俯冲带分布于火山弧下部的地幔深处。,第六节,板块构造动力学,地幔柱理论,板块的驱动机制,地幔对流,板块构造
19、动力学涉及板块运动的,能源、动力和运动方式,等问题,一,.,地球内部热源和传热机制,1.,地球,主要热源,:,放射性元素(铀钍钾)衰变,产生的巨,大热量构成地球的主要热源。,2.,主要热源的,分布不均一性,:,在地球各层圈分布不均一,在地球演化、分异过程中,集中于,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在酸性岩浆中最为富集,生热率最高;在超基性岩浆,中含量最低,生热率最低,四种地球内部的热源:,放射性元素衰变(最主要)、地球,转动能、化学反应热、重力分异热。,3.,地球的传热机制,1,)传导传热,岩石热导率很低,X,2,)对流传热,对地球深部热传递很重要,3,)辐射传热,实验表明,硅酸盐矿物不易发生辐射;现代
20、岩浆活动区,例外。,地球的热现象是地质上最本质的现象之一。地球内部热量,的产生与传递时造成地球上层各种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地球是大的“热力机”。,二,地幔对流,板块构造理论建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出地,热异常区与板块构造最活跃的区域相对应。因此,地幔对流在构造动力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多数人,认为驱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对流。,1.,地幔对流条件:,自然对流。原因是地幔内部密度差。当地幔物质,热平衡或化学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地幔物质各部,分密度差,从而导致重力不稳,轻者上浮,重者,下沉,产生对流。多数人认为地幔热对流是驱动,力源。,2.,地幔对流模式,浅对流模式,上地幔,深对流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板块 俯冲 地质学 地幔 对流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2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