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的戏剧课件.ppt
《20年代的戏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年代的戏剧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第一节:五四以前的话剧运动一、话剧的基础知识 戏剧戏曲话剧,1914年春柳剧场不如归,戏曲铡美案剧照之外交流系统,话剧哈姆雷特,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二、现代话剧的萌芽与演进,1、春柳社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创始人李叔同(息霜)、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陆镜若等人。,欧阳予倩,李叔同,春柳社的戏剧活动可分为前期春柳和后期春柳两个时期。前期春柳社包括19071909年在日本东京的演出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两次演出,一次是1907年6月公演的黑奴吁天录,剧本按现代话剧分幕形式
2、用口语写成,因而被欧阳予倩称之为“可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另一次是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剧热血(改编自法国作家萨都 作品),这出戏无论在内容和运用话剧形式上,都获得中国留学生的好评。,黑奴吁天录翻译自斯托夫人小说,后期春柳社指辛亥革命后的戏剧演出活动。1912年春,陆镜若邀集欧阳予倩、马绛士、吴我尊为骨干,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开始了后期春柳的戏剧活动。19121915年,新剧同志会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在常州、苏州、无锡、长沙、杭州一带作巡回演出,保留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等,对新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15年陆镜若去世,新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2、“进化团”与
3、“天知派新剧”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与重教化功能的戏剧演出模式进化团是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第一个职业剧团,它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先后参加这个剧团的主要成员有汪优游、陈镜花、王勾身、钱逢辛、顾无为、查天影、陈大悲等。进化团于1912年秋解散。任天知是同盟会会员,剧团成员也多是倾向革命的青年,因此进化团的戏剧活动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任天知,1911年春节,进化团打出“天知派新剧”的旗号,首演于南京,接着又到芜湖、汉口等地,相继演出了血蓑衣、东亚风云等剧,因内容抨击时政、宣传爱国思想,遭到清朝政府查禁。进化团在其活动的两年中,创作、演出的剧目很多,除上面所列剧目外,重
4、要的还有恨海、珍珠塔、黄鹤楼、苦海花、血泪碑等。这些剧目,大都取材于现实,表达了当时群众的思想情绪和愿望。,进化团演出安重根刺伊藤剧照,进化团提高了中国早期话剧的演剧水平,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演出中,它采用幕表制的创作方式,由演员根据剧情提纲进行即兴表演。剧中角色分为生、旦两大类,然后再根据人物性格,把角色分成不同的派。为适应宣传的需要,在剧情发展中常穿插进一大段议论,因而相应地创造了一种“言论派正生”角色。在语言上,普通话和方言并用。进化团的这些特点,对后来的新剧团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甲寅中兴”娱乐性、趣味主义戏剧观的建立及衰弱。,南开学生演出新村正剧照,
5、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早期话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落入低潮;但在1914年,却突然出现了所谓“甲寅中兴”。这一次繁荣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涌现一批戏剧刊物,如新剧杂志、俳优杂志、剧场月报、繁华杂志、戏剧杂志、游戏杂志、民权素等,也可以说,它们同样是中国新剧“极盛时代”的产物。在这些戏剧刊物上,第一次围绕着新剧的前途和命运,以及种种戏剧现象和问题,展开理论的探讨。,此次讨论中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剧的性质。当中国人注视着西方话剧并把它引进中国时,所看重的是新剧的对于革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功用,因此,不少文章把新剧定位为“改革社会
6、之利器,增进民智之良药”。在当时的一些理论家看来,新剧不但应肩负社会教育之责任,而且还应具有远大的理想,方能使新剧永远保持进步,不断发展。对于新剧性质的认识,也有论者侧重戏剧的艺术方面。如马二(冯叔鸾)先生在其戏学讲义中,即看重新剧的艺术性质。他说:“新剧纯是文学演艺的性质,必求其立意新奇而虚实互用。每剧虽不出四五幕,而前因后果,种种变迁,即一一曲折细微之处,皆能现出,方为佳作。”,“甲寅中兴”是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的,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色:一年之内,上海一地即成立职业剧团数十个,职业演员在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数百个。一个明显的趋向是话剧诞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戏剧教化
7、功能的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单纯商业性演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文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而失去了观众。,职业文明新戏日趋衰落,但以天津南开学校与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却引起了社会的注目,正是在“南开新剧团”30年代诞生了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周恩来与南开新剧团,第二节:“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与实践,一、新青年发动“旧剧评议”建设新戏剧的激进立场“五四”时期适应新文化运动的要求,话剧运动再次兴起。这次兴起是以批判为其先导的:新青年在1917、191
8、8年间曾展开过“旧剧评议”,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对中国传统旧戏发动了猛烈的攻击。,1、对旧剧的批判:充满儒教与道教思想毒素的封建性内容以及“大团圆”结局;排斥“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周作人)。2、新的戏剧观的建立: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描写“平常”的普通人,并打破传统的“大团圆”主义,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应该说这些要求是符合“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的需要的,与同一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提倡也是一致的。,二、“国剧运动”新剧建设中稳健的文化选择 1、张厚载的保守主义戏剧倾向,他在我的中国
9、旧戏观一文中论述了旧戏的虚拟性、程式性和表情性等美学特征,并且认为旧戏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结晶,完全可以保存。2、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三、话剧的建设与实践,1921年新的戏剧团体与刊物的出现,则标志着话剧进入了建设与实践的新阶段。建设任务:要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建立新
10、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演出方式,并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本创作。,(一)戏剧团体的建立1、上海民众剧社(现实主义戏剧)2、上海戏剧协社(现实主义戏剧)3、“爱美剧”与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业余的、非营业性戏剧),(二)戏剧学校1、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2年冬,蒲伯英出资并与陈大悲合作,在北平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校以造就“职业的但高尚的剧人”为宗旨。李健吾、余上沅,鲁迅、周作人、梁启超等均被聘任为校董事。这是现代中国第一所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的学校。后因经济拮据和内部纠纷,该校于1924年冬停办。,余上沅,2、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年代 戏剧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2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