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通信课件.ppt
《有线通信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线通信课件.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有线通信,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第三节 脉冲编码调制技术,第四节 宽带接入网,第五节 光纤通信,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一、概述,图21 电话交换机与用户话机相连的示意图,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二、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一)人工电话交换,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二)机电制自动电话交换,(三)程控模拟电话交换,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四)全数字电话交换,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三、电话交换机的基本任务和结构,(一)电话交换机的基本任务,图22 四种基本呼叫任务,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二)电话交换机的基本结构,图23 电话交换机基本结构,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
2、技术,四、程控交换机,(一)程控交换机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二)程控的控制方式,1.集中控制,2.分散控制,3.全分散控制,重点,1.集中控制,集中控制是整个交换机由一台计算机控制,为确保工作安全,使用中常采用两台计算机同步工作。,优点:它的程序是一个整体,调试修改较易实现。,缺点:系统比较脆弱,一旦控制部件发生故障,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管理十分困难。,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分散控制是将全部通话接续分散成若干部分,各由一个负责呼叫处理的计算机(也称处理机)负责控制,而仍有一个计算机(主处理机)负责整个交换机的管理。,优点:故障影响的范围小;容易实现
3、,降低了成本。,2.分散控制,缺点:主备机都发生故障时,仍将引起全局瘫痪。,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3.全分散控制方式,取消了主处理机的分散控制方式。,1)当增加容量、增加新性能时可以增加相应的微处理机,而不影响原有处理机的能力;,2)能充分利用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方便地引进新元件和新技术;,3)当发生故障时影响面小。,优点:,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三)程控交换机的优点,重点,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四)程控交换机的中继方式,1.全自动直拨中继方式,2)DOD2+DID中继方式,1)DOD1+DID中继方式,DID全自动直拨呼入中继方式(呼入话务量大于40erl),DOD1全自动直拨呼出中
4、继方式(呼出话务量大于40erl),DOD2半自动呼出中继方式(呼出话务量小于40erl),爱尔兰(erl),爱尔兰是衡量话务量大小的一个指标,是根据话音信道的占空比来计算的。话务量就是一条电话线一个小时内被占用的时长。话务量公式为:A=C x tA是话务量,单位为erl(爱尔兰),C是呼叫次数,单位是个,t是每次呼叫平均占用时长,单位是小时。,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5)混合中继方式,2.半自动中继方式,1)单向中继(DOD2+BID)方式,2)双向中继(DOD2+BID)方式,3)部分双向中继(DOD2+BID)方式,4)人工中继方式,BID半自动呼入中继方式,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五、
5、CTI技术,CTI(computer-telephony integration),即计算机电话集成。不是两种技术在物理上的综合,而是指通过软件、硬件接口及控制设备把电话通信和计算机信息处理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话音、传真和数据通信的相互控制和综合应用,旨在把电话通信功能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融合在一起,以便提供增值通信能力的一种技术。,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CTI的应用:,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CTI的功能:,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六、主要的交换方式,(一)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指两个用户在相互通信时使用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该条链路进行信息传输,同时不允许其他用户终
6、端设备共享该链路的通信方式。,电话交换,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电路交换的特点,在通信开始时要首先建立连接。一个连接在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该电路,即使该连接在某个时刻没有信息传送,该电路也不能被其他连接使用,电路利用率低。交换机对传输的信息不作处理,对交换机的处理要求简单,但对传输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纠正。一旦连接建立以后,信息在系统中的传输时延基本上是一个恒定值。,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二)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数据通信的一种交换方式。它利用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交换。分组交换机首先对从终端设备送来的数据报文进行接收、存储,而后将报文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分组,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第一节 电话交
7、换机技术,分组交换的特点,优点:采用统计复用方式,电路利用率较高,缺点:有产生附加的随机时延和丢失数据 的可能,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分组交换的方式,1.虚电路方式,2.数据报方式,两个用户在进行通信之前要通过网络建立逻辑上的连接。,独立地传送每一个数据分组。,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三)ATM交换,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即异步传送模式,又叫异步转移模式。有别于: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柜员机.,信元是ATM中传输信息的基本单位,实质上类似于分组交换中的分组,但它又区别于分组。,传送模式指的是在电信网中传输、复
8、用和交换的方式。,TDM与STM,ATM交换,异步是指属于同一用户的信元不一定按固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出现。,ATM信元是固定长度的分组,共有53个字节,分为2个部分。前面5个字节为信头,主要完成寻址的功能;后面的48个字节为信息段,用来装载来自不同用户,不同业务的信息。ATM交换机之间的链路具有极高的速率。基本的ATM链路速率为155Mbps。,ATM 网络图,第一节 电话交换机技术,ATM交换的特点,ATM交换虽然类似于分组交换,但ATM交换结构和电路交换又有一定相似之处,故可以说ATM交换采纳了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长处。,(四)其它交换技术,IP交换:应用于宽带业务。光交换:光交换机,不
9、需要进行电/光、光/电转换。软交换:NGN(下一代网络),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一、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的定义,所谓通信系统就是用电信号(或)光信号传递信息的系统。,通信系统的分类,按通信业务分类:电话、电报、传真、数据通信等,按传输的信号形式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一、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信 宿,接收 机,信 道,发射 机,信 源,消息,信号,信号,消息,噪声源,重点,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二、通信网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一)通信网的概念,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二、通信网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二)通信网的构成要素,硬件:终端设备、传输系统和转接
10、交换系统,软件:通信网为能更好地完成信息传递和转 接交换所必需的一整套的协议、标准,1终端设备,是通信网最外围的设备,是用户与通信网之间的接口设备。除对应于模型中信源和信宿外,还包括了一部分变换和反变换装置。,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第一是把待传送的信息和信道上传送的信号之间相互转换。第二是要求有一定的信号处理功能,使之能与信道匹配。第三是是产生和识别网内所需的信令信号或规约,以便相互联系和应答。,终端设备功能,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传输链路,是网络节点的连接媒介,是信息和信号的传输通路。它除对应于通信系统模型中的信道部分外,也还包括一部分变换和反变换装置。,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交换设备,是构
11、成通信网的核心要素。,其功能是完成接入交换节点链路的汇集、转接和分配,实现一个用户和另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之间路由选择的连接。,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三、通信网的分类,通信网的分类,按业务种类分:电话网、电报网、传真网、广播电视网、数据网,按所传输的信号形式分:模拟网、数字网,按服务范围分:市内网、长途网、国际网,按营运方式分:公用网、专用网,按组网方式分: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四、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重点,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1、网型网:网内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均有线路相连。为节省线路,业务量少的节点之间取消直达线路,形成网孔形网。,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2、星型网也称辐射
12、网,它将一个节点作为辐射点,该点作为转接交换中心,其余节点间的相互通信都要经过位于该节点的交换设备。,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3、复合型网由网形网和星形网复合而成。根据网中的需要,以星形网为基础,业务量较大的转接交换中心区间采用网形结构。,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4、总线型网所有节点都连接在一个公共传输通道上,这条通道称为总线。,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5、环型网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可以采用自愈环对网路进行自动保护,稳定性比较高。,通信网的基本结构形式6、树型网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进行。主要用于用户接入网或用户线路网中。,1、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接通的任意性是指网内的一个用户应
13、能接通网内任一其他用户;快速性是指任意两个用户能及时地接通。影响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的主要因素是通信网的拓扑结构、网路资源、可靠性。,五、通信网的质量要求,通信网的质量要求2、信息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信息传输的透明性是指在规定业务范围内的信息都可以在网内传输,对用户不加任何限制;传输质量的一致性是指网内任何两个用户通信时,应具有相同或相仿的传输质量,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环境和所处地区无关。,通信网的质量要求3、网路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可靠性是指在概率的意义上,使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达到要求;经济合理性是指在满足通信需要的基础上,尽量节约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可靠性必须与经济合理性结合起来,
14、应根据实际需要在可靠性与经济性之间取得折衷和平衡。,通信网的质量要求4、适应通信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的组网结构、信令方式、编码计划、计费方式、网管模式等方面要能灵活适应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和许多未知的业务应用。,1、本地网由一个长途编号区内的若干市话端局和市话汇接局、局间中继线、长市中继线、用户接入设备以及用户终端设备组成的电话网,主要用于完成本地电话通信。属于长途网中的一个长途编号区,仅有一个长途区号,本区内用户相互呼叫时只拨7位(或8位)用户号码。,六、电话通信网,电话网的等级结构2、国内长途网由各个国家地理范围内的长途汇接局和长途端局以及它们之间的国内长途中继线路、国内长途交换局到国
15、际长途局的长途中继线路组成,主要负责国内长途通信。要求设备性能更稳定可靠,全国要有统一的网络组织、编号计划、信令系统等。,电话网的等级结构3、国际长途网由分布在全球不同地理位置的国际交换中心以及它们之间的国际长途中继线路组成,范围覆盖全球,负责全球的国际通信。分为三级国际交换中心:国际中心局CT1(洲)国际汇接局CT2(若干小国或一个大国)国际接入局CT3(各国内),电话网的编号计划1、编号原则:唯一性、规律性、稳定性、预见性、规范性、经济性2、本地网编号本地端局号+用户号3、长途编号长途字冠+长途区号+本地号码4、国际电话编号国际长途字冠+国家号码+国内号码,我国长途电话网,C1、C2、C3
16、是长途汇接局,负责疏通所辖区域内的转接长途话务。C4为长途终端局,是连接本地端局的长途交换中心。C5是本地端局或汇接局,负责完成本地通话的接续及转接,是连接本地用户和端局的本地交换中心。,我国长途电话网发展趋势,电话网的发展方向1、数字化2、综合化3、宽带化4、智能化5、个人化,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七、通信媒体,通信媒体又称传输媒介,它是通信传输系统中发方与收方之间的物理路径,也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重点,七、通信媒体,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一)明线,对话音信号衰耗小但易受气候和外界磁 场的影响传输频带窄、话路少,特点:,七、通信媒体,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二)双绞线,特点:,
17、因拧在一起可以减少 对外部干扰和串音的敏感 价格较便宜、使用方 便、安装容易,七、通信媒体,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三)同轴电缆,特点:,寿命长通信容量大质量稳定外界干扰小可靠性高维护便利,七、通信媒体,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四)波导,波导是由一个中空的金属管构成的传输线,其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椭圆形或圆形。,特点:微波频率上衰减很小,常用作微波发送机和微波天线之间的有效连接。,七、通信媒体,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五)光纤,光纤是一根很细的、可弯曲的、能传导光束的介质。,传输原理:利用光导纤维传递光脉冲来完成通信。,详见 第五节 光纤通信,(六)微波无线电,七、通信媒体,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
18、,一种主要的长距离传送介质。,跨越自然障碍和阻隔的能力强,最适合于 移动通信。成本低、中继距离远、传输质量比较稳定。会引起较高的误码率,保密性不如电缆与光纤通信好。,特点:,(七)卫星通信,七、通信媒体,第二节 通信网的构成,微波中继站,特点:频带宽(GHZ段)通信容量大 误码率低 通信质量高 覆盖面广,第三节 脉冲编码调制技术,一、脉冲编码调制,B信道部分:对传输过程中因干扰而失真的PCM信号进行修正。,C接收端:进行数模变换,将PCM信号变换为话音信号。,A发送端:进行模数变换,使话音信号变为PCM信号。,话音信号,抽样,量化,编码,再生中继,低通,解码,再生,话音信号,发送端,接收端,信
19、道,PCM信号,PCM信号,图214 PCM通信系统简单方框图,(一)抽 样,对模拟信号在时间上进行离散化处理的过程。,1.抽样的过程:由一个受周期性开关信号控制的 抽样门来完成,2.抽样定理:,对于一个时间上连续的函数f(t),其最高频 率为fm,若以时间间隔Ts小于或等于1/2fm的 开关信号对其进行抽样,则f(t)可以用抽样后的函 数 fs(t)=f(nTs)来唯一表示。,重点,(二)量化,对模拟信号在幅度上进行离散化的过程。,1.均匀量化,将样值幅度的变化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小间隔,每个小间隔叫做一个量化级,在量化级均相等时进行的量化称为均匀量化。,目的:是将幅度连续的样值序列,通过近似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线 通信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2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