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呃逆(已完成)课件.ppt
《中医内科学——呃逆(已完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呃逆(已完成)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呃逆,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统疾病,呃逆,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预防调护,结语,辨证论治,概 述,一、定义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二、文献摘要,(一)病名素问宣明五气说:“胃为气逆,为哕。”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病深者,其为哕。”(二)治疗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颇有参考价值。(三)治则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对
2、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虚而夹热者,当凉补。”,病 因 病 机,一、病因 1饮食不当 2情志不遂 3体虚病后,病 因 病 机,饮食因素,情志因素,久病体虚,生冷寒凉,辛热温燥,情志抑郁恼怒气逆,燥热内盛,胃阳被遏,气逆痰阻肝气犯胃,或吐下太过久病及肾,胃气上逆,肾失摄纳冲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于喉间,呃逆,三、病因病机小结1、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2、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虚证每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二、病症鉴
3、别,呃逆与干呕,呃逆与嗳气,三、相关检查,1、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等。2、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以及胸腹 腔肿瘤等。,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分清生理现象、病理反应,虚: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实: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寒: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热:呃声洪亮,冲逆而出。,二、治疗原则,1、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2、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3、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4、对于重危病
4、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三、证治分类,1胃中寒冷证主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代表方:丁香散加减。,2胃火上逆证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3气机郁滞证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舌脉:舌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呃逆 完成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2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