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ppt课件讲义.ppt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ppt课件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ppt课件讲义.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一、古今中外,管理学的思想方法始终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工具。“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筑台拜将军”就是一个有效的使用人才,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范例。二、在组织中,我们每个人即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习管理学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管理技能。三、掌握管理学原理,能发现并剖析组织存在的问题,有的防矢,对症下药。“巨人集团的教训”如果史玉柱具备了一些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避免巨人集团的覆辄。四、将社会及每个组织有限的人、才、物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第二章、管理总论,一、管理的基本概念 世界上最早明确提出管理概念的是
2、法国的法约尔(Fayol,1916),经过学者们几十年来的完善,形成较完整的现代管理概念:“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以有效的方式,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去实现组织目标。它有以下内涵:1、管理是任何组织(企业、学校、医院、政府机构等)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2、管理的对象为人、财、物等资源。3、管理的效率在于合理配置各类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职能大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部分,计划中包括了决策,组织中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中包括了激励和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也成为管理的又一大重要职能。,第二章、管理总论,二、管理的二重性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凡是具有社会结合形态的劳动过程,而不是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都必然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一方面,有许多人参与进行的协作劳动,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意志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另一方面,建立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基础上的劳动过程,都必然产生监督劳动,对立越严重,监督劳动的作用就越大。”管理的二重性通过两种管理的性质来表现的:“指挥劳动”体现管理的自然属性,“监督劳动”体现管理的社会属性。“指挥劳动”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自然属性,是在任何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下都有的共性,“监督劳动”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具有其特殊性,具有社会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
4、有剥削性和独裁性,而在社会主义表现为改善和维护集体劳动的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管理的社会属性发生了一些变化:1、职业经理人和股份制的出现,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社会属性的冲突大大降低。2、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呼声高涨,管理者需认真注意用户利益和环境保护。3、管理者既要满足资本家及所有股东的利益,又要遵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既要追求利润,又要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社会属性多元化了。,第二章、管理总论,三、管理的特性:综合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四、管理的广泛应用 管理的思想方法广泛应用在各种组织机构:赢利性组织和非赢利性组织,前者主要为工商企业,后者
5、主要为服务性单位,如机关、学校、医院、公共事业等。非赢利性组织的特点:1、其服务和劳务往往是无形的,而不能简单明确地测量的。2、顾客的影响比较小,缺乏及时促进的力量。3、成员往往更关心其业务成就,而对整个事业和组织关心较少。4、财政支持者往往可以干涉组织的内部管理。5、奖罚制度和按劳分配原则不如赢利性组织执行的严格。6、领导人的威信、魅力往往对其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五、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1、归纳法;2、演绎法;3、试验法。1、归纳法: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找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典型到一般的方法。2、演绎法:对于复
6、杂的管理问题,从统计规律出发,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加以简化,建立能反映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的方法。3、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条件和环境,观察实际结果,从而发现管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乌家培老先生呼吁建立中国的实验经济研究基地。,第二章、管理总论,六、管理的环境 1、一般环境:指对组织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大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和国际关系等。像日本松下National改名 Panasonic的案例。如:中国、日本和美国的企业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企业的经营风格呈现不同的特点,打个比方,中国的经营风格如“打麻将”:看住上家,防住下家,如我不胡,大家不胡。组织
7、间、组织内关系错综复杂,勾心斗角。典型的是拉帮结党,大打低劣的价格战,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而一群中国人成了一条虫;日本的风格为“下围棋”:讲究大局观,形成大模样,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而一群日本人是一条龙;美国人则是“打桥牌”:讲求团队合作,利用同盟军的合作,美、英就是典型的“桥牌队友”,利用此种手法,往往能取得数倍于自己的能量。2、任务环境:指直接影响组织管理的具体环境因素,如竞争对手、顾客、供应者、管理部门及社会组织、工会等,组织对其也可以有反作用。日本松下VHS录象机与SONY 的B制式录象机之战。,第二章、管理总论,六、管理的任务 1、实现本组织的特殊目的和使命。2、
8、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3、承担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对员工和股东负责。(强生公司和南京 冠生园。)七、管理人员的角色(明茨伯格的10角色论)1、管理者的形象:人际关系、领导者和组织联络方面的角色(马斌案例)。2、信息情报方面的角色。(华西村吴仁宝,天地杨休)3、决策方面的角色。八、管理人员的分类 1、从管理层次上:高级、中级和基层管理者。2、从管理的专业领域: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及各类专业管理人员。,第二章、管理总论,九、管理技能 1、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2、人际关系技能:对外交流,对内协调能力。3、形成概念的能力:高层管理者重要,模塑科技(
9、江南模塑集团)。4、诊断技能:发现问题,对症下药。5、分析技能:在复杂形势下分析主要矛盾的能力。十、管理过程 1、计划与决策确定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将实现的目标,并决定如何实现。在此过程中要运用市场预测、科学计算、决策制定的相关技术。2、组织与人事配合组织的战略计划,通过一定的管理组织系统,组织人力及其他资源,必要时,还要进行组织变革和再造。3、领导与激励管理者必须进行领导指挥,激励沟通员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4、控制与评估检查计划进行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偏。5、创新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中,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第三章、古典管理理论,西方管理思想溯源于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
10、国富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行政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法之父”泰罗(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 背景:出身于美国费城的一个中产家庭,因眼疾未能就读哈佛大学法学院,进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当学徒,经过10年奋斗,升任总工程师。在工作中发现存在一系列弊端:操作方法及工具凭工人的经验决定、磨洋工、生产效率低、劳资关系差、工作干好干坏一样等,于是开始一系列研究。1、工时研究、动作研究与标准化:找了一个强壮的荷兰移民施米特,进行铁锹装铁块的实验,将每件工作分解成各种基本动作,进
11、行测试,找到最快和最好的方法,然后记录下来,建立工作档案,并考虑工具、材料、设备等所有要素的不同,使每件工作实行了标准化。,第三章、古典管理理论,2、差别计件工资制:对同一种工作,设定两个不同的工资率,又快又好完成的工人,按高工资率付酬,而对耗时长、质量差的工人按低工资率付酬。如日最大工作量为10件,每件2元,如完成合格产品10件,日报酬:10*2=20,如只完成9件,则日报酬:9*1.5=13.5.3、职能原理:实行权力下放,专业管理人员只承担部分职能。泰罗将工长应具备的素质定为10种:智力、教育、技术、体力、机智、干劲、刚毅、忠诚、判断力、健康,而这样完美的工长不可求,为解决这一矛盾,设立
12、“职能工长制”,将工长的工作分成8项职能,由8个人分担:调度、指示管理、工时管理、工作分派、速度管理、检验、维护保养和纪律管理。4、例外原则:强调经理人员的特殊作用,抓大事、处理特殊问题,将日常例行化的事务留给专门人员去做。,第三章、古典管理理论,5、计划与执行相分离 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计划由管理当局指定,具体执行由下级完成。6、泰罗制的意义 1、促进了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在二站期间,将大批无文化的家庭妇女培训成为训练有素的专业工人,并为美国创造了大量财富。2、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7、泰罗制的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 2、机械模式 3、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
13、效率问题,但没有解决企业整体的经营运做问题。,第三章、古典管理理论,二、法约尔(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 背景:法国一家矿山的采矿工程师,后企业陷入困境,法约尔担任总经理后,经过改革,使企业起死回生,1918年创立“管理研究所”,晚年他在一个高等军事院校教授管理学,旨在创立一种能为各种组织适用的管理理论方法。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提出企业的6项职能: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职能。管理的重要性远在其它5种之上。2、率先提出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法约尔的管理14条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命令的统一;(5)
14、、指挥的统一;(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集权与分权;(9)、等级原则和跳板原则;(10)、公平;(11)、人员的稳定;(12)、秩序;(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第三章、古典管理理论,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背景:马克思.韦伯(Max.Weber)组织理论之父,出身于德国的一个富 裕家庭,学识渊博,担任过教授、主编、政府顾问和作家,提出所谓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1、三种类型的权威和组织形态(1)、个人崇拜式权威“神秘化的组织”(2)、传统式权威“传统的组织”(3)、理性合法的权威“合理法律化组织”2、理想的组织形态行政性组织 行政性组织(Bur
15、eaucracy)一词在今天的含义是官僚组织,而在当时强 调是一种严格按行政手续办事的组织体系,讲究精确性、速度和办事的明确性,韦伯的理论促进了德国以家庭为基础的封建旧体制的瓦解和大企业组织的兴起。,第四章、现代管理理论的演进,从古典管理理论之后,管理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在管理中注重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组织管理理论;从战时技术的需要发展的运筹学运用到管理上数量管理理论或管理科学理论。一、行为管理理论 早期的行为管理学家有:雨果.芒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心理与管理效率之间的关系。玛丽.福莱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间的桥梁,认为将科学管理原理用于人际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才能将个人潜能充分发
16、挥出来。莉莲.吉尔布雷斯:管理第一夫人,研究心理学和个体的行为,提出3种管理风格:传统的管理风格、过渡的管理风格和科学的管理风格。人际关系学派:梅奥的霍桑实验:美国心理学和管理学家,在芝加哥的生产电器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管理实验,有:(1)、照明实验;(2)、继电器装配实验;(3)、访谈计划;(4)、接线板小组观察研究。得到的主要贡献(1)、职工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士气和管理效率。,第四章、现代管理理论的演进,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麦格雷戈的“XY理论”:X论以消极悲观地看待员
17、工,Y论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员工,Y论是管理者应坚持的管理哲学。二、管理科学理论运筹学:把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一个系统的各种管理问题上,最初是英国为解决潜艇部队和后勤部队的调动而研究的,后其方法被用到管理方面。系统工程:是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把人和机器做最恰当结合的一整套方法,包括对一个系统的构思、成型、设计、建立和运转。作业管理与定量决策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把成熟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制造技术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生产自动化信息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MIS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BPR(业务流程重组)、MRP(制造资源计划),第四章、现代管理理论的
18、演进,三、现代管理学派汇总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在20世纪80年代归纳了11个有代表性的管理学派:1、经验或案例学派: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代表:德鲁克,戴尔。2、人际关系学派:研究组织中人际关系解决管理问题。3、群体行为学派:注重研究组织中群体的行为。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把组织当作一个合作的社会系统进行研究。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把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研究。6、决策理论学派:代表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7、系统学派:强调组织中个子系统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8、数理学派:注重用定量的数理模型解决管理问题。9、权变管理学派:根据不同的情景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10、管理角色学派:通过观
19、察管理者的实际活动研究管理问题。11、经营管理学派:把应用于管理实践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融合。,第五章、目标,一、目标的含义组织奋斗的方向。二、目标的价值:1、指明方向;2、提供标准;3、激励因素;4、管理基础。三、目标的分类 1、按内容:财经目标、环境目标、参与者目标和生存目标。2、按层次:社会对组织的目标、组织自身目标、群体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3、按时间跨度: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4、按保密或公开程度:官方目标、运营目标。四、企业目标的多重性五、企业目标的关键领域: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务、物力资源、生产率、社会责任、利润要求等六、目标管理:以系统化的方式集合许多关键的管
20、理活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有效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的一种综合管理系统。它强调成果。目标管理的步骤:A、职务描述;B、确立短期目标;C、定期讨论目标进展情况;D、期中检查;E、期末评估目标执行情况。七、良好目标的特征:具体;可衡量;有时间规定;强调成果;既切实可行,又具有挑战性;应由参与者参加制定。,第六章、计划工作,一、计划工作的概念:根据组织的能力、社会需要和组织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有效协调组织各方面的管理活动,有效利用组织的人、财、物资源,取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5W和1H:WHY、WHAT、WHO、WHERE、WHEN、HOW二、计划工作的具体要求:1、制定组织总目标并使
21、各方面行动指向统一目标。2、计划工作应当领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3、计划工作必须讲求效率。4、计划工作应当是一项普遍的工作。三、计划的类型 1、按组织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计划。2、按组织职能:物资、人事、设备、财务、销售计划等。3、按时间: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第六章、计划工作,四、计划的制定过程 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备择方案。5、评价备择方案。6、确定方案。7、拟定辅助计划并进行预算。五、计划工作的原则 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2、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3、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4、必要时重新确定目标。,第七章、组织战略,一、组织战略的定义:在
22、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组织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积极能动地把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长所作出的整体谋划,由战略构想或决策所形成的计划称为战略计划,将日常业务所拟定的计划称为常规计划。二、战略的最具一般意义的本质特征 1、对抗性首要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独占性。2、创新性采用竞争对手从未用过的新思想、新方法或新成果。3、假设性思维既不是根据已知的规律与原则,也不是个别观察对象,而是在大体掌握认知对象的基本情况后,提出大胆的假设性思维,并通过实践的验证,从而取得战略的先导。如日本的电子表和瑞士的机械表之战。三、战略管理过程 1、战略制定:战略管理的起点。2、战略执行:具有合理
23、的领导班子,有:决策型、专家型、综合型、执行型、协 调型和监督型等各类人才的搭配。3、战略控制:指定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评价体系。4、战略修订。,第七章、组织战略,四、战略环境分析 战略环境因素分析:(1)、政策因素;(2)、市场因素;(3)、用户因素;(4)、其他因素。五、战略实施工作 1、战略实施的具体要求:统一思想、具体落实、根据环境及时调整。2、战略实施的步骤:(1)、观念导向:领导应从新战略的角度检查现行的政策、经营程序、习惯方式等是否支持新战略,须做哪些修改等。(2)、组织导向:组织机构应有利于战略规划的实施,可以成立若干个战略经营单位,自主经营,但要加强组织内的横向沟通,在财务等重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什么 学习 管理学 ppt 课件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2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