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课件(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pptx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课件(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课件(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pptx(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木兰词,4 古代诗歌四首,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观 沧 海 曹操,
2、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
3、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ji,dn,sng zh,zi,以:连词,来。,何:副词,多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代词,指大海。,以:介词,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 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
4、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 出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1.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内容?,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秋风萧瑟,实写,虚写,全景、动静结合、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近景、静态,动态,
5、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动态,互文、夸张,描绘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3.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
6、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蒿里行曹
7、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奸雄”形象,历史上的他真的是这样的吗?阅读曹操的另一首代表诗作蒿里行,结合课文所学内容,说说你看到的曹操是怎样的。,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
8、帝印玺。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感谢您使用优翼教辅,若需更多资源,请加入所用版本对应的QQ群,群内会根据教学进度上传更多电子资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
9、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降职,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伴随着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杨
10、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是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
11、,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杜甫因担心李白,写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阅读后一首,说说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抒情上的相同之处。,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
12、诉说冤屈与不平。,本诗颔联和课文首句一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伤感的氛围,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尾联和课文三四句一样,运用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次北固山下 王湾,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四首 年级 语文 上册 古代 诗歌 课件 沧海 闻王昌龄 左迁 龙标遥有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2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