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课件.ppt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课件.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编写专家组,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研讨培训第三章 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验,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一般规定第三章 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验第四章 区域与局部防冲措施第五章 冲击地压安全防护措施第六章 附 则,第三章 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验(44-55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区域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区域预测)和局部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局部预测)。区域预测即对矿井、水平、煤层、采(盘)区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局部预测即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硐室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解
2、读(1)本条是关于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的规定。属于对规程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补充规定,强调必须。,第四十四条,(2)依据:冲击地压矿井在水平、采(盘)区和煤层的开拓设计和开采的两个阶段,需要根据冲击危险性实施区域性防范措施,其依据是冲击地压矿井的区域危险性预测结果。在回采工作面、巷道和峒室的设计、采掘及维护两个阶段,也需要根据冲击危险性实施局部性防范措施,其依据是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工作面、巷道和峒室的局部危险性预测结果。冲击地压区域与局部预测要为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方案制定奠定基础。,第四十四条,(3)实际执行要点明确了“区域”与“局部”范围和对象:区域,即矿井、水平、
3、煤层、采(盘)区;局部,即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硐室。明确了“预测”=“评价”:评价,给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第四十四条,区域预测(评价)局部预测(评价),第四十五条,解读(1)本条是关于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分类的规定。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第四十五条 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可根据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等,优先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冲击危险性,还可采用其他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预测结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强冲击地压危险区。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第四十五条,(2)执行要点:强调了冲击危险性影响因
4、素: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 明确了预测方法:优先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冲击危险性,还可采用其他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明确了评价结果分级:预测结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强调了分区管理原则: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第四十五条,冲击地压影响因素,第四十五条,地质因素及指数,第四十五条,地质因素及指数,第四十五条,煤的单轴抗压强度,第四十五条,弹性变形能指数,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第四十五条,开采技术因素及指数,第四十五条,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综合指数法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地质条件对冲击地压
5、 危险状态的影响程度:开采技术条件对冲击地压 危险状态的影响程度:冲击地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综合评价 WtmaxWt1,Wt2,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监测制度,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区域监测可采用微震监测法等,局部监测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电磁辐射法等。,解读(1)本条是关于冲击地压矿井建立区域和局部冲击危险性监测制度的规定,是针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制定的新增条款,明确了冲击地压矿井建立区域和局部监测制度的要求和方法。,第四十六条,(2)实际执行要点强制性:必须建立,区域监测与局
6、部监测相结合,具有不可替代性。明确了区域冲击地压危险性监测范围及方法: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可采用微震监测法等 明确了局部冲击地压危险性监测范围及方法: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电磁辐射法等,第四十六条,区域监测主要采用微震监测法,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能兼顾全矿井范围内其它具有诱发如采空区塌陷、区域断层地震等破坏性动力灾害的区域。,第四十六条,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解读(1)本条是关于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区域监测的规定,是针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制定的新增条款,明确了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区域监测的布置与功能要求。,第四十七
7、条 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区域监测时,微震监测系统的监测与布置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对微震信号进行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并确定微震发生的时间、能量(震级)及三维空间坐标等参数。,第四十七条,覆盖范围要求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区域监测时,其监测与布置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由于采掘活动区域的实时变动,微震监测台网也应实时进行调整,并且每两年至少对微震台网进行一次优化布置。,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 采用钻屑法进行局部监测时,钻孔参数应当根据实际条件确定。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地压危险;记录钻进时的动力效应,如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作为判断冲击地压危险的参考
8、指标。,解读(1)本条是关于采用钻屑法进行冲击地压区域监测的规定,是针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制定的新增条款,明确了采用钻屑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的具体要求。,第四十八条,钻屑法:通过在煤层中打直径为4250mm的钻孔,根据排出的煤粉量变化规律以及打钻过程中的有关动力效应鉴别冲击危险的一种方法。煤粉量: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地压危险;,第四十八条,钻屑法记录表,第四十八条,钻屑法及其冲击地压危险判断标准钻屑粒度:根据钻屑粒度判断冲击地压危险动力效应:根据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判断冲击地压危险。,第四十八条,31,第四十九条 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局部监测时,
9、应当根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确定应力传感器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等参数,实现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可采用矿压监测法进行局部补充性监测,掘进工作面每掘进一定距离设置顶底板动态仪和顶板离层仪,对顶底板移近量和顶板离层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回采工作面通过对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监测,分析采场来压程度、来压步距、来压征兆等,对采场大面积来压进行预测预报。,解读(1)本条是关于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区域监测的规定,是针对规程第二百三十五条制定的新增条款,明确了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局部监测的布置与功能要求。,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
10、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应力传感器应深入至巷道帮部应力集中区,帮部压力传感器最大深度一般不小于巷高的2倍。浅部传感器埋深一般位于b与2b之间,深部传感器埋深一般位于2b和3b之间。对于巷帮塑性区宽度较大,应力集中区远离巷帮的巷道,应适当增大埋深。,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同一测区内不同埋深传感器沿巷道走向间距不大于1-2m不同测区内相同埋深
11、传感器沿巷道走向间距不大于20m重点监测区域应缩小测区间距。,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掘进巷道测点滞后迎头距离不大于50m已成型巷道(大巷、回采巷道、上山、下山等)或硐室布置时间应早于周围采掘活动开始前30天,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布置在具有冲击危险的巷道内。,
12、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应力指数:测点垂直应力与煤的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第四十九条,应力监测法局部监测要求监测区域的选择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测点(应力传感器)布置参数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系统功能要求:远距离实时动态,第四十九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防治 煤矿 冲击 地压 细则 编写 专家组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1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