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黄梅戏介绍课件.pptx
《传统戏曲黄梅戏介绍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戏曲黄梅戏介绍课件.ppt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戏,专注传统文化,传,统,经,典,弘扬国粹经典,黄梅戏,汇报人:时间:XX年XX月,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一 历史起源,二 发展历程,三 艺术特点,四 著名演员,五 优秀剧目,一、历史起源,唐代,宋、元,明、清,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
2、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发展历程,1、发展简史2、发展阶段,二,二、发展历程,发展简史,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
3、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
4、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二、发展历程,发展阶段,萌芽阶段,早期阶段,后期阶段,近期阶段,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纯粹是自娱自乐、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即现在称之为表演团体的。,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这样的恢复和重建表演团体,使原本流动性很强的“跑码头”状况,都相对的稳定了下来,并且多有固定的剧场。
5、,艺术特点,三,1、唱腔2、行当3、服饰4、妆容5、乐器,三、艺术特点,唱腔,主腔,花腔,三腔,黄梅戏 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主腔,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戏曲 黄梅戏 介绍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1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