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课件.ppt
《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概述,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邱兆仑2005年9月,人类在同传染病的斗争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了许多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被称之为“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而随着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升高,“处于第二次卫生革命”的说法取得了共识。当前,“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传染病不断出现”,已成为预防医学界专家、学者的基本共识。,前 言,WHO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WHO 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全球警惕
2、,采取行为 防范新发现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概念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新发传染病:新发生的、新变异的、新传入的传染病。解放军302医院姜素椿 教授 新发传染病:在人群中新出现的传染病;过去已存在的传染病,但发病增高或/和范围扩大;原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由于公共卫生措施不当又重新出现。广东省疾控中心许锐恒 教授,根据疾病在人间存在的历史及被发现的过程,以下三类均属于新发传染病:疾病和综合征早已被人们所知,但并未被人们认识为传染病,因发现了相应的病原体才被确认为传染病。(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突发性玫瑰疹等)疾病在人间可能
3、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后来才被发现和鉴定。(如军团菌病、莱姆病、人埃立克体病、丙肝、戊肝、输血后肝炎等)某些传染病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如艾滋病、O139型霍乱、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禽流感、SARS等),七十年代新发现的传染病,八十年代新发现的传染病,九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传染病(1),九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传染病(2),传染病的共性知识,传染病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感染过程的三要素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二因素 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原则,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
4、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可分为10类:1.病毒(virus)2.支原体(mycoplasma)3.衣原体(bacterium)4.立克次体(rickettsia)5.细菌(heredity)6.螺旋体(spirochete)7.放线菌属(Actinomyces)8.真菌(fungus)9.寄生虫(parasite)10.朊毒体(prion),有关病原体的基本概念 1.传染力:是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2.致病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也就是感染者中成为临床患者(显性感染)的比重。3.侵袭力:指病原体
5、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4.毒力:表示发生疾病的严重度。毒力以严重病例数或致死数与所有病例数之比作为测量指标。,5.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条件或遗传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特征(生物学结构和遗传特性)改变。如耐药性变异、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等。6.侵入门户:病原体侵入机体有一定的“突破口”侵入门户,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适应的结果。从概念上说,是指病原体能从该处进入机体并能存活、繁殖的部位。7.机体内定位: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某些器官或组织中生长繁殖良好,这些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种病原体的定位或靶器官。,二、感染过程的三要素,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病原体、宿主
6、和环境是感染过程的三大要素,也是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病原体,环境,宿主,疾病,病原体 造成感染的病原体必须是活的、足够数量的、具备侵袭力或毒力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引起机体细胞病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病原体进入细胞内,直接引起细胞死亡;2.病原体释放内毒素或外毒素杀伤细胞,或释放酶降解组织成分,或损伤血管引起缺血性坏死;3.病原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进而由于免疫介导机制引起组织损伤。一般说来,病原体都具备致病性和免疫原性。,致病性:病原体致病性的高低,与其在机体内繁殖、扩散的能力,对机体组织损伤的程度,能否产生特异性毒素,以及毒力因子强弱等特性有关。免疫原性:病原体感染机体后,病原体本身或/
7、和其内外毒素作为抗原物质,使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宿主 宿主是指病原体赖以生存、繁殖(复制)、扩散的人或动物机体。宿主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免疫力),主要是通过免疫屏障来实现的,它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两种类型。,天然屏障:皮肤、粘膜、酶、分泌物等 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与抗性物质:吞噬系统,补体、干扰素等体液因子 体液免疫(B细胞):IgM、IgD、IgG、IgE、IgA 特 异 性 免 疫 细胞免疫(T细胞):CD4+、CD8+,NK(自然杀伤细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理:1.阻止病原体粘附于细胞膜上(阻断受体);2.防止病原体在细胞间传播;3.增强抗感染的调理作用;4.增
8、加免疫性溶解作用;5.中和毒素;6.协同抗体直接杀灭病原体或受感染细胞;7.免疫记忆;8.激活吞噬系统。但在自然感染中,机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也会造成免疫病理,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而成为免疫性疾病。,特异性免疫标志的意义:1.IgM 和 IgG 特异性的IgM和IgG是体液免疫中最主要的两种抗体。初次感染早期(第47天)产生IgM,快速升高,持续数周后逐渐消退,然后出现IgG,且能持续很长时间。再次感染由于免疫回忆反应,IgM的出现是瞬间即逝且为低滴度的,而IgG也可在感染的早期出现。感染初期和恢复期双分血清抗体滴度检测,若呈4倍以上增长,即可诊断感染;可根据IgG出现时间,有助于区别3个月
9、内的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2.IgA IgA抗体可对粘膜表面的病原体产生中和作用。同时B淋巴细胞还可通过粘膜分泌IgA(即SIgA)产生局部免疫,对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局部粘膜的病原体入侵起到防御作用。3.IgE IgE与过敏反应有关,也有是对寄生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标志。,4.CD4+CD4+T淋巴细胞可激活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T细胞,从而促进免疫反应。5.CD8+CD8+T淋巴细胞可溶解带有外来蛋白质的细胞或病毒,同样这类细胞也能通过抑制效应细胞的活性来调控免疫。6.NK 自然杀伤细胞(NK)可调节细胞免疫;还具有表达IgG Fc蛋白的特异性受体;在一定条件下分泌-干扰素,
10、杀灭受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的细胞等特异性功能。,环境 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环境的改变,不仅影响宿主(人或动物),也能促使病原体的结构或生物特性发生变异。,传染病,宿主易感,病原体变异,媒介改变,人口/行为 改变,技术/工业 改变,生态环境改变,国际旅游/贸易,公共卫生措施破坏,生物武器/恐怖,生态环境改变影响传染病发生举例,环境改变 疾病举例 作用途径 筑坝运河灌溉 血吸虫病 螺类栖息 人类接触 疟疾 蚊孳生地 蠕虫病 潮湿土壤/接触幼虫 城市化人口聚集 霍乱 卫生设施/状况 水污染 登革热 废物水容器 伊蚊孳生 迁移新居住地 疟疾 孳生地/媒介 易
11、感人群 重新造林 莱姆病 蜱类 户外暴露 降雨增多 裂谷热 积水/蚊孳生,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实际上是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适应和相互斗争的过程。由于两者之间的适应程度和“力量对比”不同,因而导致产生各种结局不同的感染结果。这类“结果”通常称之为感染谱。感染谱一般可分为五种不同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和显性感染。,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清除病原体。如霍乱弧菌经口感染时,有可能被胃酸杀灭。但暴饮暴食时,胃酸浓度被稀释,屏障功能丢失而使霍乱弧菌经胃肠粘膜侵入。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作用。可由原有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后获得的免
12、疫功能,而使机体免受感染。如麻疹自然感染或疫苗免疫后,一般都可得到有效的保护。,2.隐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者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亚临床感染),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方面的改变(如脊灰、乙脑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当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感染者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如伤寒、菌痢、白喉、流脑),他们可向外排出病原体,称为健康病原携带者。,3.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携带状态是指不显示临床症状,而能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主要是无症状携带和恢复期携带两种。某些传染病在显性感染的潜伏期和恢复期会有病原携带状态;如果传染
13、病患者未能得到彻底治疗,会成为病后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时间超过三个月的,称之为慢性携带者(常见的有伤寒、乙肝等)。,4.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保留或寄生在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能力难以清除病原体,但可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也不向体外排出病原体。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痢疾、结核等。,5.显性感染 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或/和由其引发的机体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在所有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一小部分,如同“冰山一角”。只有麻疹、天花、水痘
14、等少数传染病的感染以显性感染表现为主。有些传染病显性感染后,感染者能获得巩固的免疫(如伤寒、麻疹、乙脑),极少发生第二次感染。但也有一些传染病(如菌痢)的感染者,其病后免疫并不巩固,容易再次被感染而发病。,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存在 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是活的病原微生物,任何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只有发现和确定了病原体,才算圆满完成对某一传染病的定性认识,也才能更深一步深入研究该病的特征和防治对策。2.具有传染性 传染病能在宿主之间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物相互传播。,3.具有特定的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流行性、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外来性、地方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可
15、根据疾病的发病率(罹患率)、病死率的三间分布来进行描述与分析。三间分布:地理分布 描述病例发生的地区分布、集聚现象等特征;时间分布 按病例发生的时间顺序,描述病例集中趋势;人群分布 描述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免疫史等特征。,4.产生免疫反应 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包括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可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属于自然自动免疫。这种特异性免疫由于病原体不同、机体的免疫反应状态不同,其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水平也是不同的。有些传染病几乎可达到终身免疫(如麻疹),但有的还可再次感染。,关于“再次感染”的几种现象:,1.再感染 某种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感染。(
16、如菌痢)2.重复感染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次侵袭而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痢疾最为常见)3.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该病原体再度出现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如伤寒)4.再燃 临床表现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的为伤寒),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主要与机体感染病原体的数量、在体机内的繁殖时间、病原体入侵门户、在体内定位、病原体到达靶器官的途径等有关。,1.病程发展的四个阶段,潜伏期 前驱期 发病期 恢复期,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同传染病或同一种传染病的
17、各个病人,其潜伏期可各不相同。但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最短、最长、平均潜伏期的大致范围。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可相差很大,短的数小时至数天,长的可达几年或十几年。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和追溯暴露(环境)因素。2.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检疫、留验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平均潜伏期增加12天,或可按最长潜伏期确定。,3.可以确定接触者应急免疫接种时间及作用。如麻疹流行时,易感者若接触病人后3天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有可能获得免疫预防。4.可以根据潜伏期评价已采取预防措施的效果。当控制措施采取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发病下降,甚至没有续发病例,则提示已采取的预防控制
18、措施有效。5.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来势迅猛,常呈暴发性流行;而长潜伏期传染病的流行波持续较长。6.根据潜伏期评价疫源地的消除。只要传染源消除了,采取了终末消毒措施,并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后不再有新发病例(包括新感染者),才能宣布疫源地已消除。,前驱期:前驱期是指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间,一般12天。在前驱期内,患者可呈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前驱期的临床表现,对于流行地区早期症状监测、对早期病例搜索很有价值。如在流脑局部暴发地区,有些病例在前驱期已出现少数瘀点,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如及早隔离和救治这类病例,对控
19、制发病和降低病死率有一定的价值。,发病期:发病期(也称临床症状期、极期),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此时,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复制)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病程进入发病期后,某些特异性症状、体征先后陆续出现,可以根据相关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按照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对该病作出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诊断。发病期的长短,与救治是否及时、疾病严重程度、机体基础状况等有关。,恢复期:恢复期是指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机体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机体功能逐渐恢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一个表现过程。大多数患者经过恢复期后转归为痊愈,少数可转为慢性感染(如病毒
20、性肝炎);或留有后遗症(如脊灰);也有的可复发(如痢疾、伤寒);也有的可再燃(如伤寒),但引起复发、再燃的传染病相对较少。,传染期:传染期即传染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即使同种疾病的不同病例其传染期也未必完全相同。传染期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传染期短的疾病,所引起的续发病例往往成簇出现,每簇病例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间隔期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会陆续出现,延续时间较长。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最重要依据。,2.常见的临床表现,1.发热:为传染病的共同表现,但由不同传染病引起的发热程度、热型也不同。2.皮疹:包括斑疹、丘疹、
21、斑丘疹、红斑疹、玟瑰疹、瘀点、瘀斑、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3.全身表现: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毒血症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3.症状鉴别诊断 从传染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考虑,可将各种感染症按临床表现的不同进行鉴别(包括与非传染病鉴别)。常用的“症状 病原”鉴别有:不明原因发热(主要是根据热程分类);有淋巴结肿大(包括局部特定部位淋巴肿大与全身淋巴结肿大的分类);有皮疹伴(或不伴)发热,包括瘀点(斑)、斑疹性皮疹、泡疹与脓疱疹分类;发热伴腹泻(包括大便中有无白细胞及分类状况);,发热伴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脑脊液检查细胞数、糖、蛋白的不同分类);发热伴呼吸困难(包括各种急性肺炎、痰检测等);脾
22、肿大;感染性关节炎(包括累及单一关节与累及多个关节的分类);免疫缺陷者所感染的病原分类;感染性菌尿与脓尿病原分类。WHO所推荐的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为我们进行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学疫情诊断给予了有益的启示。,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1),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2),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3),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4),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5),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6),WHO:临床症候群与对应的流行性疾病(7),六、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病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
23、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即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病人: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并不断排出体外,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病原携带者:包括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定义 基本概念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1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