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发展方向.doc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发展方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发展方向.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但“三农”问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显露出来,其与土地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发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服务体系等诸多体制因素密切相关。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反映突出,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重要决定,并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已成为紧迫任务。农村市场体系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及农产品销售,它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没有发达的农村市场体系,就难以保证农业生产资
2、料、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价值,难以有效保证农民利益,也就不可能有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项研究中农村市场体系仅指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市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和日用工业品市场体系。所谓农业生产资料,是指用于农产品(农作物)生产和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物质材料及其他物品。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农药、种子、种畜禽、兽药、饲料、草种、热作种子和种苗、农机、农膜、渔业生产资料、农村能源(农用柴油、农电)等。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情况 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主要包含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
3、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类型、多级层次、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商品市场有机统一体,形成以期货市场为先导、批发市场为中心,以连锁超市、集贸市场、便民零售店等多种业态共存的网络化格局。而无形市场则没有固定的场所和相应的市场交易规则,实质上是一种中介市场或过渡市场,主要功能是将农村生产者手中的农副产品及时收购并运送到有消费需求的城市和地区,将城市生产的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及时运送到农村。其物流媒介主要为城乡各类运销户、经纪人以及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等。 (一)我国农村商品市场总量变化 千百年来,我国农村虽然从总体上看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也存在商品交易和集市贸易市场。有形市场的发展脉络
4、比较清晰。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30年间,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处于“左”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商品成交额在不断减少,1976年达到解放后的最低点,全国仍然有29227个市场(主要是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伴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长,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外,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市场、期货市场,都陆续发展起来了。1994年农村市场总数达到66569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值。1995年由于进行整顿,市场总数有比较大的减少(63000个),1996-1998年间再次增长,1998年又达到65050个。此后,乡镇一级行
5、政区划的调整,“撤乡并镇”,以及相应的市场变化,市场总数又逐年有所下降,截止2001年,农村商品交易市场总数是62416个(见图1)。 (二)初步形成了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 时至今日,我国农村有形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和建设阶段已基本结束,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农村市场体系。1 1、农村消费品市场 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农村消费品市场55969个,年成交额10835.57亿元。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36198个,农副产品市场15523个,工业消费品市场3284个,其它市场964个(农村分类消费品市场数量及成交额占全国消费品市场数量及成交额的
6、比重见表1)。 从农村消费品市场结构上看,以综合市场为主,这一市场类型占农村全部消费品市场总数的64.68%,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和其他类型的市场数量分别占27.73%、5.87%、1.72%,(农村消费品市场结构见图2、图3)。 从农村消费品市场成交情况看,工业品成交额所占比重最大,占29.58%,肉食禽蛋类、蔬菜类、水产类成交额所占比重分别为21.39%、11.33%、8.12%,粮食类成交额仅占6.76%(详见图4)。 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取得较大进展,到2002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3190个,年成交额3111亿元,其中,综合批发市场381个,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518
7、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291个。 在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中,农产品批发市场最多,达2291个,占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数量的71.82%。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成交额最大,达1703亿元,虽然其数量仅占农村消费品批发市场数量的16.24%,但其成交额的却占其成交总额的54.74%。 农村综合批发市场、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及成交额占全国批发市场的比重见表2。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数量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由1978年的33302个发展到2002年的55969个,增长了1.68倍。年成交额由197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2002年
8、的10836亿元,增长了2945倍(见图5和图6)。 2、农村生产资料市场 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发展,数量不断增加,成交额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952002年,市场数量从2139个增加到的2643个(占全国生产资料市场总数的40.38%),成交额从720亿元增加到1849亿元,分别增长了1.24倍和2.57倍。其中,生产资料综合市场从353个增加到536个,成交额从79亿元增加到218亿元。工业生产资料市场从1229个增加到1518个,成交额从524亿元增加到1310亿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从385个下降到361个,成交额从63亿元增加到97亿元(见表3、图7)。 3、农村无形市场体系发育
9、 农村的农产品交易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农民直接进场交易,另一种通过无形市场交易。无形市场多以直销、订单、网上交易等形式存在。城乡各类运销户、经纪人以及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是其主要的媒介。但是,有关无形市场的全貌,即的详细情况,由于没有权威部门的全面调查,仍然是不很清楚的。 (三)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市场流通主体 在参与流通的各类农村市场主体中,除了传统的国合商业组织外,近年来相继出现了诸多形式的经济组织,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消费品流通中(包括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农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成为农村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
10、活跃农村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1998年底,农村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48万个,其中种植业占63.1%,养殖业占14.4%,加工运输业占6.1%,其他行业占16.4%。全国有跨县的专业合作组织5240个,跨乡的专业合作组织8140个。以上数据偏大,囊括了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与联合组织。实际上,其中10%左右协会办有经济实体,平均每个协会拥有固定资产8.5万元,销售收入2.8万元。据此推断,按照农业部的统计口径,全国农村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大约有14万多个。 中国科协统计,1999年底,全国共有专业技术协会8.56万个,会员549万,跨省区协会106个,地市级协会519
11、个,县级协会0.68万个,乡镇或村级协会7.12万个。其中,提供购销、加工、储运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介入流通领域的1.36万个。至于各种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则无从获得数据。 (四)在农村市场中以现货交易为主,订单交易方式在一些地区和品种上已有运用 现货交易具有手续简便、灵活,适用面广,银货两清后,卖方得到货币,买方获得商品,几乎不存在信用风险等优势,一直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交易方式。目前,在农村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交易的各环节均使用这种交易方式。在农产品交易中,也大多采取现货交易方式。 近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订单农业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目前订单五种形式:一是农户与科研、种
12、子生产单位签订合同,主要是签订农作物制种合同,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或种子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三是农户与专业批发市场签订合同,依托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四是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五是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签订合同,依托流通组织发展订单农业。 (五)城市中的农副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发挥一定作用 截止2001在我国城市中,还有10724个农副产品市场,268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城市中的402个消费品综合市场和694个生产资料综合市场,也都可能有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
13、料的交易,因此,所有这些市场,都与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在考虑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时必须同时充分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60.9%。但是,各种消费品包括主要农产品的消费,多半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因此,从总体上看市场的个数,农村多于城市,而大型的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像全国有名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北京大钟寺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西安西北果品批发市场等,几乎无一例外都建在城市中。尤其像寿光,周围农村是蔬菜产地,但是只有在城市中建立批发市场,才可能吸引全国的蔬菜来寿光集散,形成全国闻名的蔬菜批发市场。
14、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至少在2010年前后,即我国城市人口超过50%前后,大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还将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各种必要的功能,例如,在交易方式上,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拍卖、直销甚至进出口贸易等转变。关键是大城市的大型批发市场一定要精心规划,以适应城市的长远发展。近几年,北京先后拆掉一批大中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而没有相应的替代,影响了农产品的供销和市民的消费。 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超级市场、连锁店,也是有形市场的一种形态,只是在农村还不多见。最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小型的超市开始进入农村,这也是农村市场体系
15、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农村大量存在的便民零售店,并未纳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其数量究竟是多少无从得知,但是,我国农村现有乡镇将近4万个,村民委员会70多万个,因此,即使一村一店,便民零售店的数量至少应该在几十万个。 二、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已初步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的、涵盖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商品市场体系,目前农村市场已成为我国商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城乡之间、产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相比较,这个体系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发展和完善。目前存在的主
16、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制约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渐进式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率先从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开始,逐步扩展到生猪、麻类、糖料等农产品,放开价格控制,实行市场调节,虽然出现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但是改革基本上获得成功,价格和供求最终由市场调节,并趋于平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化步伐进展缓慢,特别是粮食和棉花,至今还没有完成流通体制的改革,或是价格波动频繁,或是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新一轮的改革虽然正在进行,但是要真正建立市场化的流通体制,还有待时日。目前我国粮食(水稻、小麦、玉米三种平均)商品率约为5
17、0%。只有包括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农产品流通,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才真正算是基本完成。 由此看来,我国大宗农产品的商品率(特别是粮油),在流通体制改革完成后,还将获得提高,由此将促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妨碍公平竞争的行政壁垒,如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行为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制约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和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 (二)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缺乏国家级的机构来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商品市场的总量仍感不足,分布也不尽合理,截止2002年,我国行政区划中属于农村的镇的数量20
18、606个,乡的数量18593个,乡镇总数是39199个。这样,全国农村商品交易市场62416个,平均每个乡镇的市场数仅1.6个。对于农村市场总量不足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农民的顺口溜称:“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充分反映农村市场体系的落后状态。 以往20多年,我国农村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谁有钱有地,经当地政府批准,甚至只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一个市场就办起来了,“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同时存在。有的市场选点局限于行政区划,未能充分考虑商品流通的流向、流量和市场辐射范围等问题,最终出现“有场无市”。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农产品产地,由于缺乏
19、资金建设市场,又存在“有市无场”的情况。 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销地,在市场建设上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差距比较明显;同时,与销地市场相比,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效益都比较差,明显处于发展滞后状态,是当前农村市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1年全国共有4351个,其中城市销地市场1923个,农村产地市场2428个。全国660个市,大体每个城市平均有3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而全国县级区划2860个,每个县平均不到1个。尽管农副产品的消费主要在城市,但是市场建设的不平衡显而易见。 (三)注重形式硬件,忽视内容软件 在市场建设中,注重形式,忽视内容
20、,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市场交易手段落后,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市场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价格形成、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性功能很薄弱。农产品批发市场中,98%以上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代理结算还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还处于萌芽阶段;多数地方注重批发市场场地的建设,忽视流通服务(运输、邮电通讯)、市场主体的培育以及市场规则等建设。我国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也不少,连基本设施都不完善,就更谈不上应有的功能了。 (四)农民进入初级市
21、场,合约化、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多是先生产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因此,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低,利润分配向中间商倾斜。20多年来,农民不仅缺乏可以依托的商业组织,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也受到阻碍。 在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上,由于种种限制,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各地各种农产品协会,多偏重于农产品生产,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屈指可数。前面已经提到,进入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仅14万多个,每个合作组织的销售收入才2.8万元,总计不过几十万元,实在是微不足道。 (五)市场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 尽管
22、我国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成,但是有关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却严重滞后,除了1994年公布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至今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农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出多门,市场准入管理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程度远高于城市。无论是农产品、工业品还是生产资料,不合格率高、假冒伪劣问题较为严重,销售渠道混乱,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诸如农药化肥的残留等问题,在农村产地市场不能及时准确检出,流向城市市场,也给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造成危险。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陆
23、续暴光,诸如“毒大米”、面粉“增白剂”、“吊白块”,防腐剂超标、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等屡见不鲜,至于商品检验合格率低早已不是新闻了。 一些地方出现欺行霸市、行政管理乱收费的现象,加重交易双方负担。例如,有些批发市场,初创时期为了鼓励入市交易,一般不收费。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收费日渐增多,既收卖方又收买方的服务费。一笔业务收买卖双方少则36%,多则78%的服务费,过高的收费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三、发达国家(地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经验 适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农村商品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有必要汲取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经历了百年以上的工业化发展,已经
24、基本实现城市化,农村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不到10%。因此,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基本以城市为中心,农产品的流通则是以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为主导的,传统的农产品集贸市场数量已很少,市场份额也很小,其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模式 美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体系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城市的终端批发市场为主,到以产地收购市场为主的产销一体化,以及以期货交易所崛起的变化过程。美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的变化,适应了流通产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对生产和流通现代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中央市场。又称集散中心市场。美国批发市场是在19世纪起步的,批发市场的形成,多是由于铁路运输的发展和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早期集散中心市场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产品 批发市场 建设 发展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11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