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 一个分析框架.doc
《产品内分工 一个分析框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品内分工 一个分析框架.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卢锋2004年5月28日摘要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期,第55-82页,2004年10月内容提要当代国际分工展现出一个引人瞩目特征,就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本文提出产品内分工概念,刻画当代国际分工基本层面从产品深入到工序的特点。为此,本文比较了产品内分工概念与其它常用分工概念联系和区别,观察了产品内分工的产生背景及其在若干行业的表现,分析了工序国际分工的利益源泉和决定因素,考察了这一新分工形态过去几十年间空前发展的具体原因,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产品内分工概念为中心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这
2、一分析框架对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具有认识价值,对解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当代开放成长的内在机理具有启示意义。内容目录前言1产品内分工的概念1-1 引言:一幅壁画提示的历史变迁1-2 产品内分工的概念1-3 产品内分工的元结构1-4 与其它分工概念的关系1-4-1产品内分工与社会/技术分工1-4-2产品内分工与横向/纵向分工1-4-3产品内分工与企业内/企业间分工1-4-4产品内分工与行业间/行业内分工1-5、研究成果和现存局限1-5-1研究文献简要述评1-5-2基本理论构架反应滞后1-5-3本文研究目标1-6简短的结语2发生背景和部门表现2-1产生背景和发展机制
3、2-2服装业产品内分工2-2-1产生和发展概况2-2-2与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关系2-2-3服装业分工链主导角色2-2-4发展中国家企业定位及演变2-3汽车业产品内分工2-3-1产生和发展概况2-3-2分工体系的结构特点2-4电子行业的产品内分工2-4-1产生和发展概况2-4-2分工体系的结构特点2-5当代产品内分工特点和影响3产品内分工基础和决定因素3-1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3-2规模经济与产品内分工3-3产品内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4当代产品内分工发展的原因4-1远洋运输成本下降4-2航空运输成本下降4-3信息交流成本下降4-4技术进步的其它影响4-5贸易自由化改革影响4-6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
4、策4-7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4-8简短的结语5总结和评论论文图形引用文献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 本文初步思路形成及英文文献收集,得益于笔者2003年2-8月访问哈佛大学期间所做工作。感谢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资助、Anthony Saich教授的邀请以及该机构工作人员的帮助。在哈佛访问期间收集研究文献和资料的便利高效,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中文报告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雷蕾、彭凯翔、曾建等同学参与了部分问题讨论,韩晓亚、谢亚、邢兆鹏、黄燕萍、韦志超、任丽达、胡蛟、陈淼等同学参与了某些相关问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邱胜科同学帮助翻译和校对了部分英文技术名词,笔者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笔者独自承担本
5、文在分析观点和资料运用上可能发生的错误。过去40多年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变动,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并在贸易、投资、人员跨国流动等不同侧面展现出与历史时期全球化迥然不同的当代特征。从经济分析原理看,分工是经济联系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推进必然伴随国际分工深化。经济史演变大势也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政策的演变,拓展了国家和经济体之间分工联系的可能性空间;分工深化和贸易扩张,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生生不已的互动作用下,推动国际经济联系深化和全球化进程。如果说分工推进国际经济联系是普遍规律,那么什么分工类型过去几十年得到最快速发展?什么贸易形态获得最长足进步?如果说当代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通
6、过促进分工交换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又反转推动技术进步和制度演变,那么这一互动关系的具体实现机制和原理是什么?一句话,与早先国际经济联系深化的历史经验相比较,推动新一波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形态特征是什么?不难发现,与历史时期主要以产品为基本对象的国际分工形态相比,当代国际分工的一个引人瞩目特征,就是某个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后在空间上分布和展开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我们将看到,过去几十年间,这类以工序、区段为对象的国际分工现象,在计算机、家用电器、汽车、服装玩具、机械产品等诸多制造业部门获得了相当普遍发展。甚至过去传统认为是不可贸易的劳务
7、产品,比较晚近时期也出现程度不等的具有工序分工性质的新型国际分工方式。本文尝试用产品内分工概念来刻画这类新型国际分工现象。产品内分工是区分传统行业间和行业内分工的一种新型国际分工类型,基本涵义是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在空间上分散化地展开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本文将尝试系统讨论当代产品内分工的行业表现、发生原理、决定因素和发展动因等问题,围绕这一新概念建立一个分析框架,作为观察经济全球化以及当代经济发展现象的一个认识工具。本文试图说明,产品内分工代表的新型国际分工生产方式,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关键解释变量。当代生产分工深入到区段工序层面,极大地拓展了国际分工的范围、潜力和深度,开辟
8、了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新源泉。采用产品内分工方式组织生产,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多次流通,构成过去几十年贸易增长速度显著高于GDP增长的重要原因。当代国际资本和其它要素流动层面特点,也体现出与产品内分工的互动联系。本文还将讨论,产品内分工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产品内分工为发达国家利用全球经济调整结构提供了便利。在工序层面依据比较优势对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重新布局和改组,有利于发达国家在利益摩擦较小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谋求经济持续增长,并推进各国间经济联系和全球化进程。更有意义的是,新分工环境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简单加工区段,在符
9、合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融入国际经济系统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同时也给它们通过在不同工序区段构成的国际分工价值链上攀升,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产品内分工为开放成长提供了新的现实条件,使一批又一批发展中国家成为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获利者。对产品内分工不同方面表现,不同学科已有很多研究。如管理学对“供应链”、“价值链”、“外包”、“代工”、“竞合关系”等问题研究,为揭示新分工类型与管理实践联系,提供了大量分析素材和观点;国际经济学对国际生产系统、分散化生产、垂直分工等问题研究,也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分析文献。然而,现有相关研究,或采取个别案例分析形式,或侧重考察对象某个侧面内容,对这一历史
10、性演变所包含变量跨越不同领域的表现及其相互联系,还缺少综合系统的考察。经济学文献对这类现象分析成果,尚未在相关教科书介绍的基本理论层面得到应有反应。总起来看,经济学对当代产品内分工及其意义的认识,与经济现实发展还有明显差距。提出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有助于系统梳理这一主题涉及的基本变量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评估这类演进的历史和理论意义。另外,有关这一问题现有研究成果,大都以英文文献发表,本文讨论在引起国内学术界更多重视方面,也希望起到一点抛砖引玉作用。全文分五节。第1节提出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概念,评论有关研究文献;第2节观察当代产品内分工产生历史背景及其在若干行业表现;第3节考察产品内
11、分工的经济合理性基础和决定因素;第4节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分析当代产品内分工拓展深化的根源;第5节总结全文并简略讨论产品内分工概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产品内分工的概念1-1引言:一幅壁画提示的历史变迁美国“底特律艺术院(the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的大厅四壁,展示了墨西哥著名艺术家Diego Rivera于20世纪30年代初所作的壁画。这组壁画以工业化历史为主题,其中南北墙壁画展示了当年福特River Rouge汽车制造厂详细情形。福特旗下这一巨型汽车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工业厂区,在推进美国汽车普及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艺术内涵之外,这幅壁画还有一个经济
12、史意义上的认识价值:它表现出汽车业在福特时代鼎盛时期,产品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收敛和集中的特征。“那个时代,福特几乎完全控制了(汽车)生产和制造的原料和其它手段的来源和运输。如矿石和煤炭原料从大湖附近矿山水运而来,然后通过热处理(heating)、仿形(modeling)、铣削(milling)、冲压(stamping)、焊接(welding)、抛光(buffing)、喷漆(painting)和总装(assembly)等数百种工艺过程,最终在这里被转换为汽车”(Downs, 1999, 第27页)。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点评说:福特Rouge工厂“在一端吃进焦炭和矿石,在另一端吐出客座轿车(Krug
13、man,1995)”。然而这种在空间一点自成体系的汽车生产方式,在20世纪后半期经历了革命性变化。大约在福特厂壁画创作半个世纪后,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份描述世界汽车行业后起之秀以丰田(Toyota)为代表的日本汽车生产方式的专题报告。该报告用“多层次生产方式(multi-layered production system)”概括日本汽车丰田生产方式特点,参与企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每一种款式的汽车生产过程“估计第一个层次参与企业有171个,第二个层次参与企业有4700个,第三个层次有31600个企业参与(Sheard, 1983, 30页)”。图1-1表示了这一生产分工结构。以高度发达的企业间分工体
14、系为特征的丰田生产方式,与早年福特生产方式高度空间集中和内部一体化结构大异其趣。虽然上个世纪70-80年代之交,丰田生产体系企业绝大部分还集中分布在国内工业集中区 主要在“the core urban and industrial regions of Southern Kanto and the Nagoyo region”(Sheard, 1983, 56页).,80年代日本汽车已经大量从国外采购部件,开始把空间分散的生产分工体系扩展到国外,到1986年日本已在七个东亚国家发展了256个部件供应商(Hill, 1989, 472页)。就生产分工链条向海外延伸来说,美国汽车厂商实际动手更早。
15、随着加拿大-美国汽车同盟(Canada-US auto pact)在60年代中期签署实施,包括福特在内的美国重要汽车厂商,逐步实施以生产体系国际化为内容之一的重组过程。到80年代早期,伴随“世界汽车”战略(“world car”strategy)实施,美国和日本汽车业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际化生产过程。这个故事提示了20世纪汽车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变动:早期生产方式具有产品生产过程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特点,20世纪后半期变化趋势,则是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逐步被拆散,并分布到国内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进行。这一变动趋势并非仅限于福特这一特殊厂商或汽车这一特殊产品。下一节对不同部门经验证据的考察表明
16、,它是过去30-40年间全球生产体系转变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图1-1、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汽车生产分工结构第三层(数以万计企业)第二层(数以千计企业)第一层(数以百计企业)最终组装最重要组件、发动机、汽车组装基本原料供应:钢材、塑料、铝、橡胶等工程性服务、模具和机器:大型框架体、机器人发动机、汽车组装次级组装座位、仪表盘等汽车部件刹车、离合器、轮胎、电池等工程服务和模具车体局部、小模具单个部件刹车柄、螺丝工程性服务和模具金属模压、热处理从属层次和企业数资料来源:Sheard, 1983, 30页1-2产品内分工的概念本文用产品内分工概念刻画这一新型国际分工特点。“产品内分工(Intra-pro
17、duct specialization)”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上述定义包含了几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子概念。首先是如何理解“产品”?“产品”的一般含义,指社会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产出的具有某种或多种经济功能的物品和劳务。依据研究产品内分工现象特定需要,我们把产品区分为一级产品和二级产品。一级产品(product of the first order)是能独立发挥某种消费和生产功能的物品。一级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政府
18、和NGO等不同主体能够直接消费利用的最终产品“Finished goods are the completed goods that available for sale to customers” Business: The Ultimate Resource (商务辞典) 1245页,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另一类是厂商之间提供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二级产品(product of the second order)在自身形态上不具备独立的消费和生产功能,但是通过组装、连接或加工等程序,以原生或转换形态构成一级产品的特定组成部分。二级产品也可以分为两个子类:一类是零件、部件、配件、子系统
19、组件或模块等通常称为中间产品的物品,本文统称为零件类二级产品(product of the second order in form of parts);另一类是原料如棉花、木材、化纤、钢材和其它金属等等,统称为原料类二级产品(product of the second order in form of raw materials)。不少零件类二级产品如汽车发动机等,生产过程本身是一系列工序和区段分工的结果,这类分工链如果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也可以用产品内分工框架来分析。原料类二级产品内部通常包含很多工序组合,这些工序间可能发生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原料生产过程与下游加工过程合在一起,有可能构成跨
20、行业的产品内分工。例如,近代出现的西欧较早工业化国家,从国外进口棉花等原料,加工成纺织品出口,就具有跨行业国际产品内分工特点。不同层面和领域的产品内分工,具有各自经济意义,可以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侧重讨论一级产品生产过程的工序国际分工现象,除非特别说明,后面所用产品内分工概念涉及的“产品”具有上述定义内涵。其次是如何理解“生产过程”?微观经济学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活动,把生产过程归结为投入产出关系。本文对生产活动或投入产出关系,采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方式。狭义理解与管理学的标准定义比较接近:“生产又称制造,指创造一个产品的工序和技术总和”“Production is the processes a
21、nd techniques used in making a product, also known manufacturing” Business: The Ultimate Resource (商务辞典) p, 1315, 中信出版社,2003年。;因而生产过程包含若干加工工序和活动区段连接而成的过程,如纺织服装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纺纱、织布、印染、裁剪、缝纫等主要工序,其中又通常要经过更为细分的程序化操作或次生工序。对生产过程这一狭义理解,与日常语言中工业或加工制造业生产比较吻合。考虑到当代企业生产和经营实践的实际变动情况,对生产过程的广义理解,包含产品设计、制造、流通并最后达到消费对象的
22、整个流程,即包含现代管理学供应链概念所涵盖的经济活动。广义理解与狭义界定相比有两点区别。第一是活动链条拉长,包括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流通营销等活动。二是把品牌创新和维护活动,也作为广义生产活动的一个环节。从实际企业管理实践看,品牌经营活动并非局限于生产活动或供应链的某个环节,但是为便于在产品内分工框架下研究其经济含义,我们假定它属于与终端消费者最为接近的营销阶段的特定环节或工序。当代管理学用“供应链”和“价值流”概念,表示“从原料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产品供应过程,以及参与这一过程的不同类型厂商之间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联系“Lean manufacturing is based on managi
23、ng the product value stream from raw materials to end customer,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managing separate assets and firms”. “Supply chain is the network of manufacturers, wholesalers, distributors, and retailers, who turn raw materials into finished goods and services and deliver them to consumers.
24、 Supply chain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seen as integrated entities, and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out the chain can b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duce costs, and help to maintain a loyal customer base”. Business :The ultimate resource (商务辞典),.183、1345页,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广义生产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品内分工 一个分析框架 产品 分工 一个 分析 框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1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