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b[调研报告]对营山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第三稿.doc
《gqb[调研报告]对营山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第三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qb[调研报告]对营山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第三稿.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营山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营山县委党校课题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指明了方向。营山作为丘陵农业大县,如何克服人多地少、土地经营分散、农业生产水平低等不利因素,如何同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根据调查情况,现就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试作如下探讨:一、流转现状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
2、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引导,切实规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县53个乡镇、657个村、586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户21万户、农业人口76万人、农村劳动力38万人。有集体土地94万亩、耕地55万亩。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近10万亩(只限于签订有流转合同的面积,不含农户间自愿协商的土地互换、转包等面积),占全县集体土地面积的10%左右,涉及农户5.4万户,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其中流转耕地面积9.2万亩,流转四荒地0.6万亩。从流转用途看,用于种植业5.9万亩,占60%;林业3.6
3、万亩,占36%;养殖和水产业0.4万亩,占4%。从流转规模看,规模在50亩以内的有 3.7万亩,占38%;在51100亩内的有2.6万亩,占26%;在100200亩内的有1.3万亩,占13%;200亩以上的有2.3亩,占23%。从流转年限看,合同约定流转时间在3年以内的有0.7万亩,占7%;35年的有 2.1万亩,占 22%;510年的3.6万亩,占37%;10年以上的3.4 亩,占34%。土地流转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流转方式多样化。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包括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其中90%为转包、出租、互换流转方式。二是流转规模扩大化。随着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加速转
4、移,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从2003年底仅2.5万亩迅速增加到近10万亩,年均增长率达28.5%。三是流转主体多元化。参与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有本地农民、业主大户、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专合组织等。二、初步成效近年来,我县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一)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近年来,我县通过土地流转共发展培育10多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主要有回龙、带河19000亩的宏林速生杨基地,城南、骆市3500亩易发优质水果基地,回龙、渌井3000亩油桃基地,东升2100亩优质葡萄基地,普岭1500亩黄柏基地,茶盘700亩生猪养殖基地,朗池580亩蔬菜生产基地,黄渡310
5、亩通旺农牧生猪养殖基地,回龙230亩种猪基地等。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成功培育了4个省、市龙头企业,切实提高了我县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二)催生了一批农民专合合作组织。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我县不少蔬菜、果树、蚕桑、生猪专业户,通过土地流转或与外来业主合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服务、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到2008年9月,我县己先后组建了朗池绿叶蔬菜专业合作社、易发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通旺农牧生猪专业合作社、清水红岩蚕桑专业合作社、东升葡萄专业合作社、四喜汇丰核桃专业合作社、照株通旺渔业专业合作社等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容易争取
6、到国家的扶持政策。通旺农牧生猪专业合作社2008年获得省财政专项扶持项目,易发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列为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三)推广了一批农业创新科技。产业企业和外来业主进入农业领域后,给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木,不仅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也改变了农民的生产观念和经营理念,带动了农村一批“田秀才”、“土专家”的加速成长,各种致富能人在土地流转中大显才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如:城南镇走马村农民丁德章,通过流转土地栽植优质果树3000株,每年稳定收入在3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大户;法堂乡法堂村农民郭其林通过流转土地搞生猪养殖,每年外调生猪300头,近5年
7、每年收入均在12万元以上,早已成为百万富翁。(四)促进了一批撂茺土地复耕。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扩张发展,我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不少地方农村土地出现了“包而不种,代而不耕,占而不用”等撂茺现象。据调查,目前62%的农户不愿意种田,13%的农户在种应付田,10%的农户土地在撂荒。截至2008年6月,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达21.82万个,占农村劳动力的57.5%。农村离乡劳力举家外出增多,离土农民自愿将承包的土地给种粮大户和业主转包或代耕,这有效遏制了土地弃耕撂茺现象,使有限的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五)带动了一批农民增收致富。农民通过流
8、转土地,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得280一8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同时还可以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务工增加收入。2007年,全县土地流转业主为当地农民提供了4320个常年就业岗位,农民获得就业收入1600万元以上;同时业主经营者通过规模经营,也获得相当可观的效益。2007年,有7个经营业主当年实现利润在30万元以上,个别达到了300万元以上。三、存在问题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一是农户间转包多,租赁、转让等流转方式少。2008年上半年,全县转包土地9690亩,占当期土地流转面积的83.6%,入股流转面积310.6亩,仅占当期土地流转面积的3.8%,农
9、村土地租赁、转让等流转方式发展缓慢。二是流转给一般农户多,流转给专业大户少。2008年上半年,全县土地流转共涉及9789户,其中流转给一般农户的达9159户,占当期流转户数的86.9%;而流转给专业大户的仅有630户,占当期流转户数的13.1%,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农户间自发流转多,经村集体组织流转的少。多年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多以农户自发流转为主,经过村集体统一组织流转和上报村集体备案的较少。2007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过村集体组织流转和报村委会备案的只有680亩,仅占当期流转面积的 10.8%。四是口头流转多,书面流转少。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以口头协议进行,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极少数
10、签订书面协议的也存在协议内容简单、格式不规范等问题,绝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启用县上统一制定的流转合同。近3年来,全县共发生农村土地流转纠纷23起,大多因为没有签订规范合同引起的,时有发生的土地流转纠纷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稳定的一大隐患。五是随意约定流转多,依法规范流转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签订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合同对土地流转责、权、利约定不明确,大多未约定违约责任,如营山宏林果业专业合作社与带河乡河湾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用于速生杨苗木繁育,合同中的租赁面积、租赁期限、租金兑付方式、合同签订时间等均是空白。对业主经营期间的生产共同费用的负担主体和复耕费用的负担主体没有明确。
11、法堂乡法堂村业主冯云林与1社罗红平、郭其林签订租赁2亩土地用于修建生猪养殖场,未约定土地复耕费的主体个别合同内容明显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有的甚至存在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合同期限超过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等现象。渌井镇五星村三组将公路旁土地租赁给营山县威力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建水泥搅拌场;茶盘乡大凼、道林两个村将土地租赁给营山县宏林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搞速生杨开发,租期为50年;太蓬乡5村与业主翟继明签订永久性的土地租赁合同用于旅游开发等。六是土地流转纠纷多,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少。部分乡镇、村社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经农户同意擅自与业主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业主一旦无法经营,不能履行合同,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研报告 gqb 调研 报告 营山县 农村土地 流转 调查 思考 第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0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