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seng银行中国竞争战略的案例.doc
《hangseng银行中国竞争战略的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angseng银行中国竞争战略的案例.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hangseng银行中国竞争战略的案例第二章案例正文:恒生银行背景介绍2.1恒生银行发展历程恒生银行成立于1933年,是香港的主要上市银行之一。2007年5月,根据WTO协议约定和中国监管法规的要求成立在华全资子银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国内市场的开拓。本文所指的恒生银行在华战略就是指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战略。2.1.1恒生银行的简介根据恒生银行史料记载,香港恒生银行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及何添创立,总行位于香港岛中环德辅道中83号。恒生银行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大陆业务为重点的银行,其母公司是在英国注册的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汇丰控股旗下的香港上海汇
2、丰银行持有恒生银行62.14%股权。“恒生”二字含有“永恒生长”之意,象征香港恒生银行与客户和香港一同成长;但据曾经出任恒生副董事长何添表示,“恒生”二字分别取自当时盛春霖开设的恒兴银号及林炳炎的生大银号。香港恒生银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银行服务,以配合客户愈趋复杂的需求。恒生资本雄厚,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内地为业务重点的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工商及金融机构业务、财资服务、以及私人银行服务。恒生银行致力引进先进科技,为客户提供创新及切合需求的产品,协助客户掌握理财良机并赚取额外的回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一直是香港恒生银行的服务宗旨。香港恒生银行在香港设有210间分行及自助理财中心
3、,澳门有1间分行,在台北和新加坡各设有办事处。香港恒生银行2007年5月成立国内独资银行-恒生中国,目前在国内12个城市有37个网点。恒生银行负责算出香港股市的参考指数:恒生指数。恒生银行是恒生指数三十三只成份股之一,该指数是香港股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香港恒生银行的股份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并在美国为投资者提供第一级赞助形式之美国预托证券计划。截至2009年12月,以市值计,恒生银行是香港最大的本地注册上市银行。恒生长远的目标是成为大中华区具领导地位之区域银行,目前发展重心是华南及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一带。根据恒生银行年报,其附属公司共40间如下:表2-1恒生银行附属公司9已在中国大陆遍
4、设业务网络,生意滔滔不绝。中国国民政府急需外汇以资军费,恒生更独家代理政府的兑换业务,从中抽佣,获利甚丰。1941年,香港沦陷,恒生被迫停业。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同资金及18位员工往澳门暂避。由于当时澳门已有由区荣谔创办了同名的恒生银号,他们遂改名“永华银号”继续经营。1945年,香港光复后,他们返港,并把恒生银号搬往新址中环皇后大道中181号自置物业重新开业,新店规模较以前大。1946年,利国伟应邀加入,主理海外黄金买卖。战后初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实行一连串严格的外汇管制。至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这既打击了海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信心,也对原先拥
5、有大陆网络的银行业务不利。此外,战后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及地产业崛起,借贷需求增加。在这两种因素下,香港的银行开始转型。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注册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新的董事局。当时,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长,梁植伟任副董事长,何添任总经理。1953年,恒生迁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一幢5层高的自置物业,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当时,恒生主要客户是巿民大众及中小型企业。何善衡为职员订下了一系列服务守则,规定员工必须以诚待客,深得社会大众欢迎。至于中小企客户,主要为广东
6、籍的制衣、玩具、电子、塑胶、五金的厂商。他们希望得到信贷,但却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支持他们取得信贷的足够条件。由于恒生早已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也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并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1959年10月,恒生将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1,500万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及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开拓港九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厦恒生大厦落成启用,楼高22层,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年迁至中区消防局旧址。从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资本帐户
7、从630万港元增至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至7.2亿港元;总资产从3,200万港元增至7.61亿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灾发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资产方面是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并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逐渐成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1965年银行危机:恒生控股权易手1965年1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银行危机。事缘在1月23日,明德银号发出的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存户纷纷拥至提取现金,由于银号一时间无法支付数额庞大的提款,最后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银号。其后,挤提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
8、永隆银行等等。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声明对香港的华资银行作出无限量支持,加上港府采取多项措施,至2月10日,风波暂告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完结。直到3月,仍有部分报纸刊登了一些没有根据、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期间,大客户悄悄地取消帐户;至4月初,挤提再次爆发,恒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当时大批客户涌至提取存款,身为总经理的何添劝告不要急于提款。个别二、三十万港元的大客户如警司韩森,要求何添签名担保才停止提款。在总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广场的香港会所。汇丰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的钞票遍布大堂的各
9、个角落。但是,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4月5日,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亿港元。面对这个困境,何善衡召开了董事局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得出了三个解决方案: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停业并由政府接管;向汇丰寻求协助。经过多日商讨,在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并交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处理。4月9日,在得到香港财政司郭伯伟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及出售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总值6,700万港元及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认为其总值1亿港元,并只愿意出售51%股权。由于汇丰顾
10、虑到若恒生倒闭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遂于4月12日答允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其后增持至62.14%)。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告平息。据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不过,在出售当日,他亲自召开大会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却无疑成了大赢家。汇丰不单以低廉的价钱买入最宝贵的资产,也除去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在收购后,汇丰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汇丰的远识卓见。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的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插手。2.1.3恒生银行的发展被
11、汇丰收购后的恒生,在汇丰作为后盾下,恒生业务大大扩展。恒生银行的业务主要可分成个人理财服务及商业理财服务。个人理财服务包括综合理财服务、存款服务、信用卡服务、按揭服务、私人贷款服务、投资服务及保险服务等。在综合理财服务中,恒生设有3个各具特色的理财服务以针对不同的顾客,分别为优越理财、优进理财,以及综合理财户口。商业理财服务包括商业综合户口、商业现金管理、投资、贷款、商务卡、保险及强积金等。1、主力中小企业务管理层坚持专注中小企业的主要方针。当时1960至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中小企普遍缺乏资金扩展,恒生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证及出入口融资服务。如华资大户郑裕彤发迹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
12、珠宝,得力于恒生的资助,往后由珠宝业进军地产业。而长实也与恒生素有渊源,当年李嘉诚经营塑胶花厂时,曾设法与何善衡会面。会面后,何善衡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他做事干练,是有潜质的客户。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更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例如长实不少的楼盘,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郑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来的银行。2、住宅楼宇按揭服务自1960年代开始,香港地产业也逐渐变得兴旺。为了力争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在1967年,恒生首创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一改当时最多为期3年的做法,令中产阶级得以置业。3、招股上市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上市。它将股份
13、面值降低,由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等于香港政府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6月13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战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达16.5亿。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4、扩展分行网络另外,恒生银行也在香港及中国大陆扩展分行,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至1972年上市为止,恒生在香
14、港已拥有20间分行,超过2,000名员工,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及至1981年,分行数目更增至45间。同年,更取得在地鐡沿线开设分行的专营权。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恒生在中国大陆陆续建立分行。2009年底,恒生在香港设有约210个服务网点,员工接近9342人。5、收购永安银行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永安由于无法收回该行董事及行政领导人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由恒生向永安注资1.76亿港元,取得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的最大股东。在
15、恒生经营下,永安转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卖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6、开拓中国大陆市场恒生银行(中国)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截止2009年底中国大陆共设有三十七个网点,包括11间分行(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宁波、昆明、天津)、26间支行。截止到2009年底,恒生银行总资产8260亿元(比2008年度7622亿提高了8.4%),扣除贷款减值提拨及其它信贷风险准备前的营业溢利为141.36亿元(港币,下同),除税前溢利为154.77亿元,总营业收入为328.16亿元,客户存款达664亿元(比2008年度604亿提
16、高了9.8%),总客户贷款达347亿元(比2008年度331亿提高了4.7%),2009年平均股东资金回报率为24.6%,资本充足比率为15.8%(比2008年为12.5%)。恒生银行稳健的经营作风,传统的优良对客服务及在金融界的成就,深受国际认同,不断获得香港银行的最高信贷评级:2008年,在亚洲货币的“2008年最佳银行大奖”中,荣获“香港最佳本地银行”;在亚洲银行家杂志主办“2008年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中,荣获“财富管理卓越奖”。2008年,穆迪投资服务将恒生银行的长期外币及港元存款评级至Aa2及Aa1,标准普尔将恒生银行的长期港元及外币企业信贷评级提升为AA。在FT Global
17、500 2008排名中,恒生银行名列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第249位。2.1.4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简介2007年5月18日,恒生银行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内地法人银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中国),以国民身份开展国内业务。恒生中国在上海设立总部,除原深圳分行外,所有内地分行均转制成为法人银行属下分行,原深圳分行保留为外汇批发分行。以便于恒生为内地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投资选择和更全面的理财服务。在国内,恒生银行与兴业银行及山东省烟台市商业银行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恒生中国在国内12个城市有37个网点。其中共设有11间分行(分别位于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福州、北京、
18、东莞、杭州、宁波、天津和昆明)及26间支行(九间在上海,六间在广州,四间在深圳,三间在北京,一间在南京及一间在东莞,一间在佛山,一间在中山),拥有员工逾1450人,计划至2010年底增加至1600人,业务据点将增加到50个。恒生中国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5亿元,总投资约人民币73亿元。截至2009年12月底,恒生中国资本充足率为20%,总资产折合人民币567亿元,客户存款(含保证金和结构性存款)为人民币172.98亿元,总贷款(扣除贷款损失准备及未摊销手续费前)为人民币234.19亿元。2008年,穆迪投资服务将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外币及人民币长期银行存款评级为A1,标准普尔也将其的外币及人
19、民币长期信贷评级为A+。恒生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香港恒生银行的内地业务发展进入崭新阶段。2.2恒生银行业务状况注1本节主要介绍恒生银行2008年的业务现状,对于中国的业务状况也做了详细介绍,以便于对其中国战略提供基础分析资料。2.2.1集团业务状况目前,恒生银行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个人理财、商业银行、工商及金融机构业务、财资服务以及私人银行服务,同时在香港还提供人民币服务,包括存款、兑换、汇款及人民币信用卡服务等。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2008年银行经营环境急剧恶化。恒生银行以优于同业的多元化产品及服务组合,顺应市场转变,减轻了金融风暴对业务的影响。此外,透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全面的信贷风险评
20、估系统,恒生银行在风暴面前能把握良机,拓14展优质贷款业务。2008年,总客户贷款上升6.73%,达港币331亿元;此外,由于客户投资态度的谨慎,令港元及美元储蓄存款上升。客户存款(包括发出之存款证及其他债务证券)增加2.84%,达港币604亿元。1、个人理财业务2008年个人理财业务的除税前溢利下跌29.4%,为港币84.1亿元,主要由于2008年下半年市场波动,理财业务收入因而下跌。扣除贷款减值提拨前的营业溢利下降30.2%,为港币84.67亿元;净利息收入维持稳定,为港币87亿元,原因是信用卡业务及私人贷款增长,抵销了存款及按揭贷款息差收窄之影响;非利息收入下跌43.4%,原因是投资气氛
21、转差,令收取服务费之投资业务显着放缓。2、商业银行业务2008年商业银行业务仍有良好表现。除税前溢利上升6.8%,为港币26.37亿元;扣除贷款减值提拨前的营业溢利下跌15.5%,为港币26.37亿元。原因是经济环境转坏,令贷款减值提拨增加港币6.88亿元。净利息收入增加2%。平均客户贷款增加14.5%,在信贷紧缩的环境中,新做及续期贷款的息率均有上升。出口活动减少及商品价格下跌,贸易融资因而下跌15.3%,贴现融资上升2.8%,利率低企令存款息差收窄。此外,恒生中国透过与策略性夥伴兴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合作,组成更大之网络,成功推出特快中国汇款服务,客户可在香港即日汇款至内地约100个主要城市。
22、这一新服务助推恒生银行增加汇出汇款的市场占有率。恒生银行在香港、内地及澳门的商业银行团队紧密合作,成为恒生银行争取跨市场业务的竞争优势。2008年9月,恒生银行推出一项新的品牌活动,目标是将恒生银行建立成为在香港及内地均有业务的中型企业客户之首选银行。3、企业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的扣除贷款减值提拨前营业溢利增加36.3%。净利息收入增长37.4%。在不断转变的信贷环境中,恒生银行积极管理贷款组合以改善贷款息率。恒生银行争取机会叙做优质新贷款,平均客户贷款因而上升7.9%。平均客户存款上升5.4%,但受到存款息差收窄之不利影响。恒生银行透过更紧密之跨业务合作,致力令企业理财业务收入来源更多元化,
23、服务费收入因而上升16.5%。除税前溢利增长港币1.7亿元,或35.8%,达港币6.45亿元。4、投资服务2008年股票市场转差,恒生银行运用多元化理财组合迅速回应市场需求,推出较为保守的投资产品:恒生银行推出三种新的100%保本结构性投资产品,以及六只新保本基金。这一举措,推动了投资服务盈利在2008年上半年保持增长,但是却被下半年投资气氛急剧转差所抵销。2008年全年,来自证券经纪及有关服务费收入较2007年减少31.5%,为港币13.59亿元。投资基金收入下跌35.3%,为港币10.84亿元,而营业额减少69.6%。来自结构性产品之收入相应下跌40.9%,为港币8.82亿元。5、保险业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angseng 银行 中国 竞争 战略 案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0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