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 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近几年,国际快递公司在我国的快递业务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尤其是在我国国内市场开放以后,它们运用自身雄厚的资金与丰富的经验进行快速的本土化来抢占市场。文中在简要介绍国际快递公司在华
2、发展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国际快递公司占领我国快递市场所采取的一系列本土化策略。关键词: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网络服务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9-0009-03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business international express company has been in a state of rapid growth in China. Especially after the opening of Chinas domestic market, they use their ow
3、n substantial funds and rich experience to make rapid localization to seize the marke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international express delivery compan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sic situation, analyzed a series of localization strategy by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express delivery company
4、of Chinas express delivery market occupied. Key words:international express company; localization strategy; network services1国际快递公司在华现状作为第三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快递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高增长的水平。早在2003年,全球快递产业营业规模就已经达到1 300亿美元,对世界GDP的贡献达到了640亿美元,远远领先于其他行业。而且这种增长的势头依旧没有减缓的趋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快递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得更为迅速。从1992年到200
5、6年的15年间,仅中国邮政系统的快递业务量的年均增长率就达到了30%以上。我国的快递业已成为利润雄厚、市场规模及潜力巨大的产业。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快递公司UPS、FEDEX、TNT、DHL为争夺这一丰厚利润,纷纷进入我国市场1。然而,国际快递公司在进入我国市场时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于是,他们从企业战略、经营模式、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不断实施本土化策略。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已经在我国快递市场取得了相当的发展。DHL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专业快递公司,在中国已有22年发展历史,过去几年在中国一直保持35%45%的增长速度,营业额跃升60倍之多,目前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了
6、40%,在中国的业务总量增长速度已连续几年保持在35%以上。2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2.1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国际快递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具有了规模、资本、管理、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然而仅仅拥有这些优势还不足以让他们快速地进入我国市场。因为他们并没有在我国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服务体系,而且这种服务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建立的。为了加快本土化的步伐,国际快递公司在进入我国之初大都选择了组建中外合资公司这种战略联盟的策略,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下称中外运)组成合资公司(见表1)。由于中外运是成立较早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拥有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所以通过合作,外资巨头们首先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7、。其中,DHL与中外运合作在1986年合资成立的中外运-敦豪快递公司最为成功,在短短的近20年间,该合资公司拥有了 56家分公司,业务覆盖全国318个主要城市,市场份额为37%,并稳居我国航空快递业领导地位。同时,DHL还凭借合资公司这一优势早于其他快递巨头在2004年就正式进入我国国内快递市场,先于别的外资竞争对手建立品牌,获取国内快递运作的经验,建立起国内快递客户网,保持领先地位2。初期的本土化成功以后,外资巨头还不断采取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如快递巨头FEDEX为了在我国进一步拓展网络,与跨国公司柯达合作,利用柯达在全国的9 000个加盟店来增加营业网点,获取网络优势。
8、2.2优先占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国际快递公司进入我国的初期基本是经营着国际快递业务,而国际快递业务主要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果控制了沿海地区,就可以将货物更快更便捷地运往全球各地。因此优先占领沿海地区就成为它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特点之一。联邦快递设有服务于北京、上海及深圳机场的航班,并在上海建设了中国最大的快件处理中心;FedEx历经3年谈判后,已签下广州新白云机场的快递业务,计划将广州建成联邦快递亚太的最大转运中心;为了给沿海地区的客户提供优质的地面作业服务,中外运敦豪全新的广州口岸作业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而该公司在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的口岸中心也将会随着业务的增加而升级。除了中外运敦豪外,
9、另一个快递巨头则把目光放在具有巨大潜力的上海货运航空市场,将在上海建成国内首个国际航空运转中心3。总之,有了这些沿海的物流运转中心,外资快递巨头可以不经过国外的运作中心,直接把货物更快、更便捷地运往全球,在减少营运成本的同时也能更容易地网罗全球跨国公司客户。2.3快速建立网络服务体系网络服务体系对于快递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国际快递公司只要在我国建立了符合自身公司特点的网络服务体系,就相当于迈出了本土化的坚实一步,也就相当于建立了本土化的物质基础。因此,他们通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优势,在我国建立起了一整套网络服务体系,并向客户提供跟踪查询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2005年以前,国际快递公司在我国
10、只能够经营国际快递业务。2005年12月11日,我国国内快递业务正式对外开放。国际快递公司迫不及待地进入国内市场,希望可以和EMS及众多民营快递分一杯羹。由于我国快递业没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这就意味着国际快递公司有了更多的机会。UPS在进入中国后,已将其直接经营的城市数量由21个扩大到40个;FEDEX在东莞建成了操作主平台,同时在上海浦东完成号称与国际接轨,并有亚太经合组织投资的模范快件中心,并明确表示,要在3年5年内将服务城市数量从190个增加到290个;DHL则在华投资300多万美元扩充了8家运作中心,还投资900多万美元增设了3个转运设施。目前,DHL已经在中国拥有最大的服务网络,分
11、公司数目远远超过竞争对手,服务城市超过300个。调查显示,自从四大巨头陆续进入中国快递市场以后,原本在国内快递市场占据老大地位的中国邮政便开始感到持续的压力,其市场份额正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而其国际快递市场,也从高峰时的97%跌到了40%左右。与此同时,四大国际快递巨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速度却保持在20%以上。 24推出服务新品,提升服务能力快递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能力的增强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国际快递公司在凭借自身的资金和经验优势不断运用推出符合中国快递市场的新产品、新服务的同时,还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中
12、外运敦豪在近年成功推出“宝箱系列”产品的基础上,2006 年依托其在国内网络并与酒店、专业俱乐部合作,针对商务市场在上海新推出了“DHL 高尔夫快递”的全球服务项目。它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针对全球超过100个客户分成了电子产品、精密仪器、医疗设备、航空等8个不同行业, 为其提供一对一的全程服务;UPS 为了吸引国内的中小客户,2006年把在欧美国家成功开设4 400个UPS 商店、1 300个UPS营业店的模式引入中国, 首先选择在上海市商业区开设了3家UPS零售店,服务范围包括包裹寄递、运输和票务服务,同时也成为展示UPS服务魅力的重 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
13、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际快递公司本土化策略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要窗口;FedEx宣布在中国与柯达结盟, 在柯达快速彩色店设立联邦快递“自助服务专柜”,消费者可以在指定的柯达快速彩色店通过联邦快递发送国际快件。25重视人才我国国内快递业务正式对外开放以后,国际快递公司的在华业务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它们对人才的需求极具增长。联邦快递预计
14、,在未来的几年里,每年员工队伍将以20%(300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另一快递巨头TNT更是预计,到2010年,物流人才的总需求量为100多万,而目前国内物流方面的专家仅有5万人左右;TNT中国员工的人数将在现有的3 000名的基础上增加到10倍。然而,相对于人才需求快速的增长,我国的物流供应链方面的人才的供应量并不是十分充足。因此,国际快递公司根据中国的国情与自身的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迈出了本土化的一步。DHL设立了专门的学校来培养人才,这也是DHL全球第一家实体学校。这个新设立的学校主要通过培训内部员工和客户,培养中国物流人才来满足DHL对人才的需求。2004年11月,
15、TNT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TNT中国大学。大学为TNT新老员工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更新的国际化专业知识和技能。TNT中国大学在2005年底就完成了对3 500名学员的培训。操作性的部分由TNT提供师资,理论性、专业性的部分由交大相关专业提供师资。TNT还于2008年初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长春、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杭州、广州等城市的几十所高校举行了大型的校园招聘会,这是TNT自2004年以来首次在京沪穗以外的高校进行招聘。可见人才的短缺逐渐成为国际快递业在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6合理运用营销策略能否运用合理的营销策略是国际快递公司快速有效的占领我国快递市
16、场的关键。从只能够经营国际快递业务到全面进入我国国内快递市场,国际快递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营销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首先是价格策略的不断变化。国内市场未向国际快递公司开放之前,国际快递公司的客户群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公司与企业,个人客户并不是很多。因此,国际快递公司在完善服务质量的同时并没有走低价格的路线。而是将价格控制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又推出许多相关服务来吸引客户。DHL推出了“珍宝箱”业务。它是一种专门为递送重货所设计的服务产品,客户只需使用现成的包装和准备简单的出口文件,就能将重货门到门地送抵世界各地,而费用要比普通航空快件降低40%至50%。国内市场开放以后,国际快递公司
17、面对个体用户众多的国内市场,又推出了适合大众快递服务的价格水平。其次是网络服务的不断完善。如果没有网络服务的保障,所有的营销策略都将是空谈。尽管国际快递公司拥有覆盖世界的服务网络,但它们仍旧无法延伸到我国的偏远山区。因此它们正在做出这方面的努力。最后是互联网的运用。互联网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飞速的发展,尤其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互联网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国际快递公司及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互联网来不断拓展自身在中国营销的广度与深度。3结论国际快递公司凭借自身优势以十分迅猛的速度占领着我国的国际国内快递市场。它们在给EMS和民营快递带来了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快递业先进的经
18、验与管理方法4。这就要求EMS和民营快递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壮大自身的实力,促进体制的改革,更换新鲜血液,最后达到全面的发展。参考文献:1 蔡恩泽. 洋快递逐鹿中国市场J. 中国外资,2007(5):20-22.2 王青. 国际快递的巨头们赢在中国的致胜绝招J. 中外物流,2007(9):29-31.3 汤文良. 国际快递业在华竞争面面观J. 中国邮政,2004(9):60-62.4 姜虹. 国际快递企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 物流技术,2007(4):18-20.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
19、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
21、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0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