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分析沐祎枫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被诸多国家进行过艺术改编,其中“俄罗斯就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电视剧等,共改编过7部;美国有5部改编作品;英国有4部,电视剧就改编过2部。若按时间统计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分两个阶段的历史改编:第一阶段1910至1919年,此阶段的影视改编大多是没有声音的黑白片且时间较短,这是因为当时电影以新兴艺术的形式刚起步,由于改编观念、改编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改编手段尽量化繁为简,改编的作品也是极其简单只是将文字以图片的形式串联成影像,实质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图像转换;第二阶段1927年至今,这一阶段因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的各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版本,
2、若以电影版本的改编影响力来评判的话,1935的美国版、1948的英国版、1955年的中国版、1967的苏俄版、1997的美国版都是较有成就的改编版本。”1最新的版本当属2012年乔怀特导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一、2012年版乔怀特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电影与其他电影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2012年版是由英国导演乔怀特主导,凯拉奈特莉、裘德洛、亚伦泰勒约翰逊、多姆纳尔等英法明星主演的电影,片长130分钟。这部电影与安娜卡列尼娜其他的电影版本有所不同,它在一些技术上的处理更加成熟,内容也融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因素,从而毁誉参半。(一)剧场式场景转化的巧妙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场景的切换非常巧妙,玩具火车在奔驰
3、,慢慢地将镜头拉进,再拉远的时候就是真的火车在奔驰了;列文从吉媞家走上一个楼梯后就是街道了,走着走着就到了他的一个哥哥尼古拉家,这很像一个大的剧场中的另一个舞台。不像是拍电影而更像是在拍话剧。往往是推开了一扇门,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人物在虚拟与现实中穿梭,“电影则借助分明虚拟的真实造成一种缺席的在场。”2而“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效果的产生也源于此。(二)思维跳跃性强乔怀特拍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节奏很快,思维急速跳转,这是其他版本的电影所没有的。电影往往从一个场景忽然转到另一个场景,比如从安娜初次出场劝说哥哥奥布隆斯基与他的妻子和好时乘坐火车的场景突然转到奥布隆斯基与列文的重逢场景,虽略显突兀
4、,但是两个场景之间又有着一点若有若无的联系,并且避免了冗长的转场过渡,思维跳跃之强是其他版本的电影里没有的。(三)道具和服装的特别乔怀特的版本中列文和吉媞重逢时,两人把想要说的话用积木拼出来,这作为道具的积木,使列文和吉媞互诉衷肠的情景变得更加可爱与生动,提高了电影的视觉效果。电影中采用的服装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如吉媞的出场都是身着纯白的衣服,电影中想要体现吉媞天真浪漫与纯洁的性格,后来吉媞与列文在一起后,因为善良的性格为农场的工人包扎伤口,这衣服的纯白色也与她的性格有关。而安娜在出场时穿着的束腰装与结尾自杀时穿着的束腰装颜色和款式上又有着不同。她在整部电影里穿过深红的、黑色的服装,其中黑色暗
5、示了一种压抑的、黑暗的环境和情绪。二、2012年乔怀特版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对原著的改编(一)引出安娜的手法不同小说开头交代安娜出远门的原因,详细地展现安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与其家庭教师私通被妻子发现致使两人吵架的情景,然后对奥布隆斯基进行简介,再从奥布隆斯基和妻子达利娅的对话中引出安娜这个人物。而电影则是先交代安娜出远门的原因后,镜头马上切换到安娜那里,她拿着哥哥的信,一边阅读一边任姆妈给她穿外套,动作优雅之极,通过这个,让观众感受到安娜的魅力。接着就直接切入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列文,安排安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和列文碰面,将视线转移到刘文和吉媞的关系上,继而从吉媞引出跟安娜大有关系的沃伦斯基。电影开场的
6、重点突显在对安娜音容笑貌的表现,这一点是承继了小说的,但是又因为电影对小说内容进行了浓缩,一旦大部分气力都用到了展现安娜的魅力上,只是让观众更加欣赏,却丢失了很多其他内容。小说中也有关于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样貌的描写,但是只有短短一段。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小说中不仅展现了安娜的外貌美,更是展现了她的精神美,而又不止于此,更多地是通过展现安娜的精神美让读者急于去了解安娜这个人,提示读者去探究安娜的生活。这一点,在电影中则沦为了仅仅突出安娜这个人的美丽来吸引观众
7、了。(二)艺术处理电影既是对小说的浓缩,又是对小说的扩写。小说的一些情节被隐蔽,另一些情节则被放大,很多细节在电影中被突出表现以表达某种主题。而且,电影对小说的艺术处理,使得电影与小说完全不同。小说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字而产生的想象世界,而电影则通过视觉与听觉效果,让观众产生一种更加具体的不那么抽象的世界。而人物的冲突矛盾等,在电影中也更加地艺术化。这些艺术处理使得电影继承小说某些意志的同时,也无意或有意地“篡改”了小说的原意。1、加深戏剧化不同于小说以文字让读者阅读、思考,电影是以画面和声音来冲击观众的感官系统的,所以往往会采用一些手法,使情节更加戏剧化。矛盾冲突被无限放大,而主人公的感情线索中
8、的一部分也被完全通过言语展现出来,人物的对话也会有所增加。乔怀特的版本中有一些添加的情节与人物的对话,毕竟电影不能像小说一样一直用上帝的视角来阐述,而是要观众看到一出戏,由小说的人物一起演出的戏剧。另外,乔怀特版安娜卡列尼娜在题材内容上仅限于家庭伦理方面,而忽视了托尔斯泰原本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产生的思考,忽视了他“对七十年代震慑社会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回答”。3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部电影毁誉参半,有很多读过原著的读者认为乔怀特拍的这部电影是“篡改原著”,亵渎了列夫托尔斯泰及他的作品。而加深戏剧化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例子。“在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另一场重头戏是安娜、弗龙斯基和基季在舞会上相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安娜 卡列尼娜 影视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70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