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课件-苏教版.ppt
《克己复礼课件-苏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课件-苏教版.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克 己 复 礼,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监:音jin,通假字,通“鉴”,借鉴的意思。乎:形容词词尾。文:完美。,郭沫若说:“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林语堂孔子的智慧:“礼乐”一词在孔门著作里屡见不鲜,似乎包括了孔子对社会的整套制度,正如“仁”字似乎包括了对个人行为的教训精髓一
2、样。“政”与“礼”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政是“正”,礼是“事之治也”。中国这个“礼”字是无法用英文中的一个字表示。在狭义上看,这个字的意思是“典礼”(Rtiuai),也是“礼节”(roriety),但从广义上看,其含义只是“礼貌”(Good Manners),在最高的哲学意义上看,则是理想的社会秩序,万事万物各得其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
3、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当时社会现实是“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主谓倒装,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如果没有周公创制的这一独特形态的周礼传统,恐怕就不可能
4、产生孔子这一独特形态的儒学。,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谓:评论是:代词,这孰:什么介词结构后置,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原 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敏:聪明请:希望,允许我事:做,思考:孔子在对颜渊的回答中对仁作了怎样的阐释?对实施仁提出了什么看法?对克制自己提出了什么具体
5、要求?如何理解?,疏通文意,明确: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这就是仁。他认为,实行仁,要靠自己自觉,不能靠别人。他认为,约束自己的具体原则是:不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事和物,一概不要看、听、说、做,即管好自己的嘴、眼、耳、手,从点滴做起。,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自:从出:发出,发布盖:大概,大约执:执掌命:政令庶:平民,要义:主张政治有道。,周天子是最
6、高一级的领主,名义上是天下土地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西周封建领主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关系。,西周封建领主制社会主要特点:,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
7、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孔丘认为应该用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纠正当时他所认为是不符合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他所谓“正名”,“正名”就是“复礼”。,探究: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克己复礼 课件 苏教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9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