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
《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者按: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能型工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为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经市政府同意,市教育局于2009年11月组织16名职业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赴德国进行了培训,并形成了德国职业教育引发的反思与启示的培训总结报告。市政府梁良副市长对学习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看出是用心考察,用心学习,用心思考了,可印发给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学校参阅借鉴,有些内容可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我们的要求和设想提出。”现根据市领导的批示将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报告予以印发。德国
2、职业教育引发的反思与启示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报告威海市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2010年1月22日)经批准,威海市教育局于2009年11月组织16名职业教育管理干部和职业学校校长赴德国布莱梅大学,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内容包括:德国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及管理模式;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体系及评估机制;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等,涉及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管理、办学、教学、考试评价、教师培养等各个方面。培训采取集中理论培训、实地考察学习以及与行业协会(联合会)座谈等方式进行,先后考察了下萨克森州第
3、六职业学校、汉诺威手工业培训中心、IBM公司德国培训中心、柏林职业培训中心、幕尼黑汽车与航空工程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分别到柏林工商联合会、波茨坦手工业协会进行了座谈。授课教师除布莱梅大学和其他职业院校的教授以外,还有州教育部专家、工商联合会负责人、企业培训中心主管,培训收获极大,体会与反思很多,对今后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少的启发。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为尽快重建被战争毁坏的家园,首先着手整个教育事业的恢复,尤其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强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保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德国,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过职业教育,从而促进了德国
4、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职业教育也被看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培训学习,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德国职业教育确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个人与国家的发展,格外重视技能要求与岗位需求,重视个人职业能力提高和与企业紧密结合,并从政策和制度上实行国家干预,保障了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概括起来,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升学与就业渠道相互畅通的教育体制德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部分,高等教育以前的12年教育为义务教育,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完义务教育,否则不得就业。初等教育即小学
5、教育阶段,学制为4年(柏林州为6年)。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进入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教育(相当于初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成绩分流到三类学校:主体中学,主要实施实践技能教育,学制5年;实科中学,兼顾实践技能教育与文理教育,学制6年;文理中学,主要对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开展升学预备教育,学制8年或9年。现在德国还出现了综合性中学,即以上三类中学的综合。分流后的三类中学在校生比例大致为1:4:5。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后分流到第二阶段(相当于高中段教育),一部分进入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高中部(学制3年),毕业后进入综合大学学习;一部分进入职业类学校,包括:职业高中、高中与专科结合的职业专科学校、职
6、业进修学校等。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这两部分的分流比例约为3:7。高校分为2大类:综合大学(5年,授硕士学位),专科大学或职业学院(3-4年,授学士学位)。从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开始,德国人就开始为个人的职业方向选择作准备,为就业打基础,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都具有职业教育的职能,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为今后每个人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同时,每个人都有升学机会,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仍然可以考入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的高中部,为今后进入综合大学学习作准备。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的学生可先升入专科大学或职业学院学习后,也有资格进入综合大学学习。在中等教育这个阶
7、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互通的,中等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也是畅通的。这种体制,不仅为个人确立发展途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人人成才创造了平等的机遇;另外,经过职业教育后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具有丰富的社会与工作经验,理论更容易联系实践,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能力更强。为我们授课的教师中,有些就是先接受职业教育,而后升入大学,直至硕士、博士,成为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与学者。(二)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各负其责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德国的职业教育分工十分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都规定的很明细。政府的责任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法律政策的落实,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保障学校职业教育
8、的经费投入。德国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双元制”,即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场所进行教学,并以企业为主。企业与学校之间既是一种利益互惠的合作关系,同时按照分工的不同开展相应内容的职业教育,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主要提供就业与培训岗位,因此招生是企业而不是学校,并负责对受教育者的技能培训,承担受教育者的学费。学校负责对受教育者的专业理论培训,教学内容事前都由教师与企业进行沟通,主要围绕企业的需要确定,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到学校中寻找理论依据。行业协会则起到了纽带的作用,组织企业参与职业培训,协调企业、学校与受教育者三方的关系,监督职业教育合同的落实,负责组织对接受职业教育人员的考试。这样的责任
9、分工,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学校只是服务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培训关系的建立作出了明确规定,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前必须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书面合同,内容包括:不同阶段培训的性质、内容、时间和目的以及提供培训的职业活动;职业培训期限和培训措施;培训津贴的支付和高低;休假期限等。学生在职业学校培训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并在企业领取一定的薪酬。这些规定,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确定了工作岗位,入学时就成为了企业的一员,也确定了个人今后的职业生涯,是真正的“订单式”培养。(三)以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
10、培养模式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培训计划,为某一职业提供广泛的基础训练,并传授熟练从事这一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表达了职业教育必须以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综合职业能力。企业和学校都紧紧围绕这一教育方针,开展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学占大部分比例。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普通知识,专业课程大约占60,普通教育课程占 40。专业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以实践和实训为主。大部分企业每年提供6%左右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入学选择,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学习培训。这种以企业为主的教育模式,切实把职业教育
11、作为一种就业教育。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企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性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周在企业里实践34天,在职业学校里进行1-2天的理论学习,或者一个月中有2/3的时间在企业,1/3的时间在学校。学生在企业跟着师傅参与一线岗位的工作,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成为合格的工人。除技能外,还加强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由企业内专人负责组织与考核,实践教学由企业内部具有很高技能、且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成为指导学生实训的师傅担任。学生在实训中学,在企业里学,而且把职业活动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
12、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此外,每个州还建立了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建立的技能培训中心,对学校学生的技能进行专门的再提高培训,并承担转岗人员、进修人员、师傅级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德国职业学校普遍采取了模块式教学法。在德国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项目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教师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题,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一个一个地解决,强调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的同步,打破了传统的先系统知识传授、再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比如汽车维修,按照车身、底盘、发动机、电气设备等分成若干更细的模块,过程按熟悉部件、设置问题、学生检测、指导维修一步步完成,由易到难
13、,让学生逐步对整个汽车的构造、出现的故障、维修技术等了如指掌。模块教学法,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技能培训不是机械地分工,而是合理的渗透和完善的结合,教师授课没有固定的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是联邦统一规定的,但具体的教学计划由学校自主制定,教师要到相关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与咨询,确定教学内容和计划,再与企业进行磋商最终确定,使教学真正跟着企业走;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实行知识与技能同步式一体化教学,一边上课,一边实习,充分采用仿真模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从而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目标。(四)教学与考核相分离的学业水平评价机制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受到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而且受到行业协会的全过程监督
14、。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46个,每个职业教育有具体的标准与要求,这些也是制定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内容和考试结果评判的重要依据。与国内职业教育不同,德国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不是由学校负责,而是由经济界的工商联合会、手工业协会以及类似的行业组织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委员会由三部分人组成:企业雇主、相关方面的专家及职业学校教师。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在学习中间的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检验,并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不记入最终的成绩;结业考试,是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监考人员由企业的实训师傅、职业学校教师和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组成。考试合格后,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
15、给结业证书。如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第二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理论考试包括工作计划制订以及经济、社会学知识,还包括技术理论等与专业有关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情况的考核;实践考试由企业提出,由考试委员会的专家根据企业要求及相关的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出题,并对考题的范围及难度进行审核,以保证试题标准的统一。这种教考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一是改变了企业和学校即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的教、评不分的状况,杜绝了在教学质量上弄虚作假的现象,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考核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二是保持了考核标准的统一性,在同一标准下,既考
16、核了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考核了企业和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大了各企业和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压力,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在日常培训工作中,德国的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如在布莱梅州的150多个企业中,建立了一种“质量(Q)、数量(E)、成本(K)”的检测、评价学生的体系,QEK评估体系由负责学生培训的企业师傅回答30个问题,从而得出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工作的具体评价结果,概括起来为“四点进,二点出”,“四点进”,即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工作表现情况及任务完成的质量、独立完成工作的情况、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点出”,即学生是否对从事的工作增强了兴趣与自信,表现出发展的能力;周围
17、人、指导教师和客户对学生完成所有工作和日常表现的满意度评价。通过以上测评,就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质量水平。现在,QEK评估体系已在德国其他地区和领域进行推广。此外,受教育者要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些考核机制,使职业教育的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能扎扎实实地得到落实。(五)先进的实训设施和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德国,在我们经历的每一处职业学校和培训场所,培训所用的实训设施都十分完备、先进,教室中都配有实习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建成“理论技能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德国职业教育实训设施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政府投资建设,德国的职业学校全
18、部是公立性质,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从而保证了实训教学的需要。二是企业向学校或培训中心提供经费和设备赞助。如幕尼黑汽车与航空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用的汽车,有公司赞助的,也有奔驰公司免税、低价提供的。三是行业协会建设的区域性、跨企业的培训中心,融会了当前最先进的设施、设备。如汉诺威手工业培训中心,设备一半来自政府,一半来自行业基金,共设有30个专业280个工位。同类的培训中心,德国共有190个。四是企业自身的设备。德国企业界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对未来的投资,因此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直接进行或参与职业培训,学生在工位上直接使用企业的设备,既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又解决了职业学校实训设施
19、不足的问题,也让学生时时处处接触到最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德国的职教师资尤为精良,要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或企业师傅资格都有严格的程序,并强调职教师资的实践经历和能力。职业学校教师必须为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最少学习两个专业,接受过34年的职业教育,经过教育学的培训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资格考试,然后再经过2年的带薪实习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享受国家公务员(雇员)待遇;企业的指导教师即师傅,必须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并在企业相关专业方向工作,然后再经过3年培训取得工商联合会考试,取得师傅资格后才能担任对学生的培训指导教师。在德国,对职业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继续教育要求,进修完
20、全是教师或师傅个人的事,教师和师傅拿的资格证越多,学历水平越高,教的学生就会更多更好,工资也会随着提高,通过这种外在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和学习。二、学习培训引发的反思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人才来支撑,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而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企业的需要。纵观德国的职业教育,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校围着企业转、学生围着岗位转、教学围着技能转,职业教育服务的中心点就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反思我们的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尚不明
21、确。德国的职业教育法比我国出台整整早了27年,此外德国还相继出台了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等,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尤其是明确了政府、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协会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各自扮演的角色。而目前,我们在职业教育的职能界定和责任分工上,过于侧重职业学校的教育,而职业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事,跟企业无关,法规对企业应该承担相关职业学校教育的责任没有作出更详细的规定。对进入就业领域的人接受职业教育虽有规定但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比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但现
22、实中企业招用什么样的人完全由企业说了算,接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都能就业,缺乏监督与约束。这些在导向上就没有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致使整个企业界投入职业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开展技能培训的意识,表明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层面上还与德国有较大差距。(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缺乏完善的体制环境。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体制性问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很难在实践上有一个质的飞越。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小,技术工人的薪酬与国家公务员相差不大,高级技师反而高出很多,因此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没有高低之分。普通教育
23、与职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学、就业、发展的职业生涯中,仍有更多机会,不存在薄此厚彼的现象。而我国由于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多是从事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社会福利不到位,形成了职校生低人一等的认识。另外,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绝大数中职学生的继续升学道路被堵住,上了中职很难再有机会接受全日制正规大学教育,职业学校成为学业上无前途学生的无奈选择。因此,重视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让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享有与其他职业同等的社会地位、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4、(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要脱节。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企业发挥了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教育直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使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得到了确切保证。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方面,主要表现:一是技能培训场所与企业脱节。虽然目前职业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日常教学多在学校内部进行,缺少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而两年校内学习、一年企业集中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及时地同实践相结合。二是实训设备与一线生产技术脱节。我们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实训、实验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等问题,无法跟先进的技术与企业管理接轨,很多学校的相关专业甚至是黑板上开机器、书本上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德国 职业教育 培训 情况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9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