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材】水泥厂班组长安全培训教案(WORD档)P44.doc
《【培训教材】水泥厂班组长安全培训教案(WORD档)P4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教材】水泥厂班组长安全培训教案(WORD档)P44.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泥厂班组长安全培训教案第一章 作业条件与环境的改善1、作业条件与环境情况水泥厂分为两大块,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湿法生产线。占地面积大,生产作业区域宽。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多,设备大型化,作业场所环境复杂,现场作业程序多,作业类型多样。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及物料在输送过程中因管道磨损及部分设备密封不好,导致产生的粉尘较多。由于设备大型化在运转过程中噪声问题比较突出。回转窑及预热器系统属高温煅烧工艺,煅烧过程中内部可达1300多度的高温,特别是新线烧成系统在工艺控制上存在预热器与回转窑两把火,因此作业区域高温现象无法避免。同时因生产设备多,高处作业多,构成生产区内多种潜在的危险多。管理或操作
2、稍有疏漏,即可酿成重大事故。综上所述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有高温、噪音、粉尘、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危害因素。因此,进入作业生产区,要高度警惕及识别各种危险危害因素,严格遵守生产区的行为规范,避免人员伤害事故和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2、作业条件与环境的改善 第二章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1加强明火区管理,厂区内禁止吸烟 我厂的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时电石厂的生产废料电石渣,在电石厂生产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微量的电石反应不完全,在输送来我厂后,不可避免的存在少量的乙炔气体。对我厂的带来一定的危险,湿法生产线的料浆工段的检修及冲洗电石渣的过程中,发生过多次闪爆现象。同时,各油类的存储装置或库房也是公司
3、安全管理制度划定的禁火区。火灾三要素为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引燃能源。要避免火灾,必须要防止三要素同时存在,因此,一要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二是防止有激发能量的存在(多数是明火)。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对这些着火源都应引起充分的注意,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由于火源管理不慎发生的事故有很多,因此,应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几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火源管理:(1) 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工艺参数,防止超温;(特别关注的是干法生产线法电石渣库顶收尘器的管理,防止因乙炔
4、气的聚集而发生爆炸)(2) 在易燃易爆作业区都要按动火管理制度要求,创造安全的作业条件后,才能允许作业,控制的办法是严格履行动火审批制度,办理相应级别的动火证,现场监护人员和现场救援设备必须到位。(3) 在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必须根据物质的危险特性正确选用不同的防爆电气设备;(4)危化品生产装置必须有可靠的避雷设施;(5)有静电积聚危险的生产装置须采取有效的消除静电措施,乙炔输送作业应控制流速,采取导除静电措施; (6) 禁止在危化品作业区域内使用手机等非防爆电子产品;(7) 不允许用铁制工具敲打管线、地面;(8) 工作岗位应穿防静电服装,严禁穿带铁钉的鞋;(9) 经常检查防雷防静电接地线,定期
5、检测接地电阻,保证其完好,我厂每年对防雷防静电接地线都有一次检测。例:2000年12月8日10时许,某市石油化工厂原矿车间一运输工在车间一人偷偷点着烟后,随手将火柴杆扔掉,由于火柴杆恰好落到带有油污的破布上,引起火灾,致使整个原矿车间的操作室全部烧毁,直接经济损失达50万元。2上班时间,不准睡觉 干私活、离岗和干与生产无关的事 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都强调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义务和权力 。很多调整劳动关系、劳动标准和劳动行为的规范条文,不但阐明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行劳动保护的若干规定,同时也阐明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加强安全卫生教育,遵章守纪、禁止违章、防止事
6、故发生。在上班时间睡觉、干私活、脱离岗位和干与生产无关的事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而且是违章违纪的行为。 水泥生产是连续性大生产,工艺复杂、工艺条件严格,而且工况在不断变化,生产总是在波动中不断调整的,客观上需要劳动者严格遵章守纪,要求操作者集中精力观察生产变化,了解上下各工序变化,对变化的生产环境、条件及时进行调整,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总的来说,各岗位工艺控制,设备操作还是人员手工操作,异常情况需要操作人员细密监视来发现,并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显然,如果操作人员在上班时,睡岗、离岗、串岗和丢开岗位干别的事,那么,这个岗位事实上成了无人操作的岗位,一旦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既无人发现,也无人处理
7、,或者处理不及时,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方面的事故教训是不泛其例。如:例一2002年8月5日凌晨3时55分,某市焦化厂苯酐车间加热炉爆炸,自重5吨的炉体,拉断连接管道,腾空飞出五百米之外落地;该车间当班操作工四人当场炸死,二人重度烧伤(其中一人抢救无效,十天后在医院死亡)。百米以内的树叶、花草被高温气浪烘焦。这次恶性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操作工睡岗,加热炉的温度压力失控所造成的。 例二2002年8月6日,某氮肥厂一台4.5吨/时废热锅炉爆炸,造成五人死亡,二人重伤,二人轻伤,工厂部分停产。事故原因,是废热锅炉操作工脱岗,回到岗位发现炉水烧干后,急向炉内进水,致使炉内压力急剧增高而发生爆炸3在班前
8、、班上不准喝酒 进入生产厂区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员工,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要有正常反应能力,这样才能正确地接受指令,准确地处理问题,保证生产安全进行。 喝酒,使人的血液中酒精浓度上升,酒精对人的影响,最主要的是抑制大脑的神经功能,可能出现意识、智能和运动障碍,大量的酒精可能使人产生头昏、恶心、呕吐、神智不清、嗜睡不醒、胡言乱语、动作失调等症状。有资料分析,当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35,人的各种能力开始明显降低。同时,喝酒会加速血液循环,加之酒精与毒物联合作用,会使某些毒物中毒作用加剧。事实表明,班前、班上喝酒造成不少机毁人亡的事故,因此,员工应加强自我控制,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管理规定,班
9、前、班上不要喝酒。就酒精对人体的影响,英国的交通管理部门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首先挑选了5位,教龄在20年以上且无交通违章记录的老司机。要求设置了仅汽车通过的障碍,询问司机们司机们,能否通过,他们经过仔细观察判断,回答有难度,但应该可以通过。后来全部准确无误的通过了预设障碍。然后,给每位司机喝了一杯酒,并把障碍的位置做了调整,但实际距离没有任何改变。并询问司机们能否通过,经过仔细观察,回答说应该可以通过,但在实际通过时有两人撞倒了障碍。在喝了三杯酒后,同样把障碍的位置做了一些放大。同样询问他们能不能通过,他们连观察判断都没有做,马上回答说这钟障碍,闭住眼睛都能通过。最后通过时,所有的司机全部
10、撞倒障碍物。可见酒精对人的判断能力和控制能能力影响有多大。4不准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汽油和一些苯类、醇类、醚类、酮类溶剂都属于易燃液体,它们具有闪点低、易挥发、爆炸下限低、最小点火能量小等特性,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物质,遇火星、静电火花、高热、氧化剂易造成火灾、爆炸,在化工厂使用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而且,大多数化工厂中都有汽油、酒精、醇类等这些易燃易爆溶剂,而有些化工厂,即使不生产这些溶剂,也很多地使用到这些产品,因此,职工接触到这些东西很容易、很方便,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使用汽油等溶剂对设备、用具和衣物上的污渍、污物等清洗起来又很干净、彻底、省力,因此,人们愿意使用
11、它们。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在化工厂使用汽油等易燃易爆性的溶剂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的现象比较常见,无疑是人为创造爆炸性混合物存在的环境,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留下隐患,实在是太危险了。因此必须遵守“不准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这样的禁令。5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准进入生产岗位国家对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非常重视,法律明确规定了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第四十九条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
12、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我国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应免费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并且规定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同时,要求用人单位应对员工进行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进行教育和培训。对一些特殊防护用品,要建立健全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检查、更换、报废制度,保证防护用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以真正达到保护劳动者的目的。对工厂员工的保护首先应从生产装置和劳动环境以及作业方式上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努力提高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但是受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当本质安全程度不能完全避免危险发生时
13、,防护用品就成了减少对员工造成伤害或减少职业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些员工对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存在嫌麻烦、图省事的思想,也因此导致很多伤害事故的发生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操作时必须正确穿戴工作服、帽、鞋、口罩、手套等护具。工作服应做到三紧:袖口紧、下摆紧、裤口紧。尤其是女工,不准把长发露出帽子外面,防止被机械转动部分缠住,造成伤害。但有些工种如车工,或操作转动设备时,因工作性质则严禁戴手套操作。6安全装置不齐全的设备不准使用安全装置即安全保护装置。生产设备和机械的安全保护装置是保护设备和机器安全运行的装置,也是保证安全操作必不可少的保护装
14、置。在生产设备、机器运行中出现异常、发生故障甚至危险的情况下,安全保护装置会及时发出警报或指示信号,使其能得到迅速处理,或切断电源或自动停机,防止设备、机器承受可能的超载、油压过低、油温异常升高、异常振动和轴向推力过大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发生,或可能导致燃烧爆炸、设备损坏等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或危及职工生命的事故发生。因此,安全生产中安全保护装置是必不可少的。水泥安全保护装置通常有:安全阀、爆破片、阻火器、启动联锁保护装置、超温报警装置、过载保护装置、行程限位开关等。虽然说安全保护装置本身不是生产装置,但可以说是保护生产的装置,是生产设备本质安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若这些安全装置不全或不灵,我
15、们就无法按工艺指标正常操作。轻则影响产品的产量质量,重则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为了生产而设置的池、坑、井、沟和设备孔洞上的安全围栏和盖板,也是一种安全装置,也必须齐全、牢固。 然而,在生产中,由于人们认识不到安全保护装置的重要性,经常发生一些由于缺少安全装置或安全保护装置不全而引起的事故。例齿轮无防护罩,咬住大衣,把人绞死。 1997年10月12日,某厂脱硫塔衬里过程中,用筒式混合黄土,操作人员穿棉大衣,检查机器运转情况,大衣襟角被齿轮咬住,将人带入,被绞致死。原因:(1)齿轮无安全防护罩。(2)操作人员穿棉大衣检查机器。7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准动用现代化大生产,生产企业内部从管理到生产分
16、工都很细,企业内的职工各有岗位和职责。生产企业只有将职工组织到一个按规范运行的有机整体中,才能顺利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每位职工则必须是经过培训而具备独立作业资格的人。同时,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需要不同的技能,工厂员工应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进行操作。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职工,都要使用不同工具,分管不同的设备。不同设备、工艺过程和环境条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分管或不在分管时间内,对这种变化不清楚、不了解,如果擅自动用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设备、工具,不但违反企业的劳动纪律,同时还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因为随意乱动不属于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而发生的事故也很多。如,某化工厂一名
17、徒工与师傅一起同行至工厂门口,离开师傅自己去私自开启路旁的未熄火的小铲车,把小铲车开动后,因不会掌握方向盘、不会制动,他开始惊慌失措,铲车向对前面行走的1名电气技术员开去,将其撞死。 又如,湖南某化肥厂造气车间,自动机岗位1名氢气工,脱岗去下灰岗位玩弄柴油机车。由于不熟悉机车性能,到了终点不会停机,造成机车出轨,连人带车跌落到4深的水泥灰斗下,脊椎严重损伤,造成全身瘫痪。 8检修设备时安全措施不落实, 不准开始检修水泥行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检修过程中的事故率比其他时间高得多,检修开始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安全措施不落实是重要原因之一。设备交出检修,必须按下列程序进行:(1)必须有上级下达的检修任务
18、通知;(2)大、中型项目应有专门的检修方案;(3)必须停机,并有效切断动力电源,挂牢警示牌,做好现场与中控的联系;(4)物料要彻底排放干净,设备内部无预料;(8)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和工、器具。(9)有明确的人员分工:项目负责人、安全员和各分项目负责人; (10)明确检修项目内容和涉及范围;(11)参加检修人员对本项目施工进程中的危险性进行预评价,针对项目危险性制定消除危险的措施,补充到方案中逐一落实,并对参加检修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12)动火、动土、进入容器和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检修,施工前均应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做好组织上、技术上和物资上的准备和措施,办理审批手续,取得批准的许可证才能开
19、始施工。要特别提示的是:抢修作业也必须有检修方案和认真履行各项专项许可证审批制度,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安全措施不落实就匆忙动手检修,出了不少悲惨的事故,值得人们深思。 如:1、2004年水泥厂共亡事故。 2、2010年9月华中水泥厂,一名检修绞刀时,因绞刀突然启动,检修人员无法逃离,导致带入绞刀内绞死。主要原因检修设备未断电挂牌、检修人员与现场操作人员及中控联系不到位、操作人员开机前没有对设备进行现场检查、检修安排未落到实处。 9停机检修后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不准启用应该说任何设备在启动之前都必须认真检查,证明确无异常才能开动。设备经过检修,许多部件、辅助设施都经过拆装和修理,变化较大,检
20、修后的设备,要开动须彻底检查。由于检修后的设备,不认真检查就仓促启用,引发了许多深刻的教训。检修后的设备要开车前应进行如下检查:(1)检查任务规定的项目和中途追加的项目是否都已检修完毕。 (2)因检修工作需要临时拆除的平台、栏杆、防护罩盖板、棚板、指示仪表、报警、联锁、安全阀、扶梯等安全装置和设施是否已经复位。 (3)检修的设备、容器、是否指定专人检查,工具、材料或人员是否遗忘在设备内或尚未全部出来。 (4)现场是否清理完毕,是否做到了“工完料净场地清”,物品摆放是否符合定置定位要求。(5)各检修项目质量验收是否合格。10未办高处作业证,不系安全带,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作业化工生产装置高
21、大设备多,管架遍布,阀门、仪器操作维护平台繁多,巡回检查和维修等很多作业需要进行高处作业。并且巡回检查和维修作业具有经常性、分散性、临时性的特点,因此它的危险性往往也被人们忽视。化工系统重大伤亡事故分析表明,高处作业发生的坠落事故占重伤、死亡总数的第2位。1998年化工系统重伤以上事故总起数236起,高处坠落就占了43起。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凡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m及其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另外还有高温高处作业、低温高处作业、带电高处作业等,在化工作业区,如果在作业点的下方有机泵、槽罐等化工设备,作业高度不足2m也要视作高处作业,称之为化工高处作业。从事高处作业的施工人员
22、必须办理高处安全作业证,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施工。高处安全作业证审批人员应赴高处作业现场检查确认安全措施后,方可批准高处作业。 高处作业前,高处作业人员应查验高处安全作业证,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后方可施工,同时应按照规定穿戴防护用品。登石棉瓦、瓦棱板等轻型材料作业时,必须铺设牢固的脚手板,并加以固定,脚手板上要有防滑措施。高处作业所发生的危险主要是坠落,防止坠落发生的基本安全措施就是要系安全带,脚手架、跳板要牢靠。办理高处作业证,就是要督促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需要强调的是,登高作业还必须要戴好安全帽。11石棉瓦上不固定好跳板,不准作业“石棉瓦上不固定好跳板,不准作业”,和上一条“未办高处作业
23、证,不系安全带,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作业”的要求有相似之处,同样是为了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石棉瓦是一种脆性、轻型材料,且随使用时间的延长日渐老化,更是容易折断、破碎。石棉瓦不能作为承重材料使用,只能用于临时建筑和防爆厂房的泄压顶盖。石棉瓦作的屋顶不允许踩踏,如果非踩踏不可时,必须在石棉瓦上固定好跳板。跳板应摆放在石棉瓦支撑梁上,由支撑梁承受载荷。由踩踏石棉瓦而发生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石棉瓦这种脆性建材的性质认识不深,对它易折断、易破碎可能存有侥幸心理。12未安装触电保安器的移动式电动工具,不准使用触电保安器也称漏电保安器、漏电保护器。它是为防止漏电造成触电危险或防止单项触电事
24、故所采用的保护装置。 移动式电动工具有手电钻、手提电砂轮、手持电动缝纫机、电刨、电扳手、电吹风、电刮刀、电剪刀、行灯、振动器、电烙铁,甚至包括电炉、移动式电风机、移动式电切割机、电焊机、移动式皮带运输机等等都是移动式电动工具或设备。它们可移动,在现场使用很方便,但也有敝端,如:为便于移动电源线不固定安装;不能随时接入接地网;电源线盘绕、摩擦等受损机会大大增加,引线、插头、插座和电器外壳破损机会多,发生漏电、触电机率增加。不安装触电保安器使用移动式电动工具,发生过许多触电事故。13未取得安全作业证的职工,不准独立作业;特殊工种职工,未经取证,不准作业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中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训教材 水泥厂 班组长 安全 培训 教案 WORD P4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9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