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气防培训教材.doc
《消防气防培训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气防培训教材.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消防知识第一节 绪论一、消防工作的意义火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造福人类,用不好就会危害人类。因此做好消防工作,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防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消防工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及效益的重要保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预防火灾和维护消防安全的义务。消防工作的任务就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及公民财产的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障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消防工作方针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
2、”的原则,实行“谁主管、谁负责”消防安全责任制。三、消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年月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年月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自年月日起施行。2、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已于2001年11月14日由公安部令第61号发布,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3、河南省消防条例(2010年修正本)(2010年11月4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8号公布 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节 燃烧常识一、燃烧的基本条件着火即是燃烧,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映。凡发生燃烧就必须同时具备燃烧的必要条件
3、和充分条件。 1、燃烧的必要条件有三个: 即可燃物、助氧物和点火源1)可燃物 :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剧烈反映的物质,都可称为可燃物。可燃物的种类繁多,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三种类别。如木材、纸张、汽油、乙炔、金属钠、钾等。2)氧化剂(助氧剂):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空气、氧、氯、溴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等。3)点火源(温度): 点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反应的能量来源。最常见的有明火焰、赤热体、火星和电火花等。二、燃烧的类型 燃烧的类型有许多种,主要有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1、闪燃 一定温
4、度下,液体能蒸发成蒸汽或少量固体如樟脑、萘、木材、塑料(聚乙烯、聚苯乙烯等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液体的闪点越低,火险性越大。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2、着火 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如油类、酮类。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又称为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起火。3、自燃 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靠自热和外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称为自燃。根据热的来源不同,可分为本身自燃和受热自燃 。使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自燃有固体自燃、气体自燃及液体自燃。4、
5、爆炸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分别增加或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化学能或机械能转化为动能,释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蒸汽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三、热传播的三种途径火灾在发生这个过程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有三种途径,既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1、热传导: 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质从温度高的传给温度低的物质叫热传导。影响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差,导热系数和导热物体的厚度和截面面积。固体物质是强的导热体、液体次之、气体较差。2、热对流: 热通过流动的介质将热量由空间的一处到另一处的现象叫热对流。热对流的方向是热流体向上,冷流体的向下流动。因而火焰总是向上扩散燃烧。影响热
6、对流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差,通风孔洞面积、高度和通风洞所处的位置的高度。热对流是热传播的主要方式。3、热辐射: 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热辐射。热辐射的主要特点是,任何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把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也能吸收别的物质辐射出来的热量。同时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通过真空也能辐射。四、火灾的分类根据国家的标准火灾分类的规定火灾分为A、B、C、D、E、F六类。1、A类火灾 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性质,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类型火灾。2、B 类火灾 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灭火。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醚、醛、酮等水溶性液
7、体及可熔化的沥青、石蜡、天然石油等火灾3、C 类火灾 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及液化石油气等火灾。4、D类火灾 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锂,锆,铝镁合金等火灾。5、E类火灾 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6、F类火灾 指烹饪类火灾。五、火灾危险性分类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应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戊类。1、甲类生产中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1)、闪点28的易燃液体。2)、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3)、常温上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自燃或爆炸的物质。4)、常温下受到或空气中水蒸汽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5)、
8、遇酸、受热、撞击、磨擦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有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6)、受撞击、磨擦或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7)、在压力容器内物质本身温度超过自燃点的生产。2、乙类1)、闪点28至60的易燃、可燃液体。2)、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3)、助燃气体和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4)、不属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5)、排出浮游状态的可燃纤维或粉尘,并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3、丙类1)、闪点60的易燃液体。2)、可燃固体4、丁类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
9、作其它用的各种生产。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5、戌类: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烧物质的生产。六、火灾事故等级划分标准1、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火灾的等级标准分别为: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
10、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火灾损失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1)、火灾直接经济损失是指被烧毁、烧损、烟熏和灭火中破拆、水渍以及因火灾引起的污染所造成的损失。2)、 火灾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火灾而停工、停产、停业所造成的损失,以及现场施救、善后处理费用(包括清理火场、人员伤亡后所支付的医疗、丧葬、抚恤补助救济、工资等费用)。第三节 灭火基本方法和防火防爆基本措施一、防火的基本措施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一切防火措施都为了防止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结合在一起,所以防火措施也就从这几个方面
11、考虑。1、控制可燃物 用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代替易燃、可燃材料;用水泥或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用防火涂料代替可燃材料,提高耐火极限;对散发可燃气体或蒸汽的场所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积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对装有易燃气体或可燃气体的容器关闭角阀,防止泄漏。2、隔绝助燃物 对使用生产易爆化学物品的生产设备实行密闭操作,防止与空气接触形成可燃混合物。 3、消除着火源 火源是火灾的苗头,我们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仓库、油库、加油站严禁任何火源,在爆炸危险的场所安装整体防爆电气设备等。4、阻止火势蔓延 为防止火势蔓延,在建筑分区之间要设防火通道、防火墙、防火安全门或留防“火”间距;在面积较大的场所划分防火分区,用
12、卷帘门隔开,在可燃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塑料管道易燃,一旦着火下层火舌会顺着管道蔓延到上层,所以在楼板下管道上设阻火圈。二、灭火的基本原理灭火的基本原理可分为四个方面,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前三种灭火作用属于物理过程;化学抑制是一个化学过程。1、冷却灭火 着火点是可燃物持续燃烧的条件,所以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到闪点以下燃烧反映就会终止。2、窒息灭火 火灾燃烧是依靠氧,只要周围空气中氧的浓度15%就可能燃烧,所以降低氧的浓度,就可以灭火。3、隔离灭火 把可燃物与火焰以及氧隔离开来,燃烧反应会自动终止;如转移可燃物,关闭有关阀门,切断可燃气体与可燃液体
13、的通道。4、抑制灭火 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抑制燃烧的物质,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游离基的链锁反应,碳氢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其分之被活化,发生游离基H、OH、和O的链锁反应。三、厂房防爆:厂房的防爆措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爆泄压,二是合理考虑建筑布局及建筑本身的平面布置,三是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1、厂房防爆泄压的措施a.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宜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式的厂房。且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钢柱承重的框架或排架结构,钢柱宜作防火保护层。b.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应设置必要的泄压设施。泄压设施应采用轻质屋盖,易于泄压的门窗或轻质墙体作为泄压面积.c.泄压面积与厂房体积的比值宜采用0.05-0
14、.22.d.散发较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汽的甲类厂房,宜采用全部或局部轻质屋盖作为泄压设施。e.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汽的甲类厂房以及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的乙类厂房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如采用绝缘材料作整体面层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地面下不宜设地沟,如必须设置时,其盖板应严密,并应采用非燃烧材料紧密填实,于相邻厂房连通处,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密封。f.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内表面平整,光滑,并易于清扫。2.有爆炸危险的厂房的总体布局和平面布置a.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宜独立设置b.泄压面积的设置应避开人员集中的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并宜靠近容易发生爆炸的部位。c.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
15、部位,宜设在单层厂房靠外墙或多层厂房的最上一层外墙处,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应尽量避开厂房的梁,柱等承重构件布置。d.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内不应设置办公室,休息室。e.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总控制室应独立设置。3.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备选用的一般要求a.在设计时,应尽量地把电气设备,特别是正常运行时发生火花的设备,布置在危险性较小或非爆炸环境中。b.在满足工艺生产及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防爆电气设备使用量。c.防爆电气设备应有防爆合格证。d.少用携带式电气设备。第四节 如何报火警及常用消防器材使用一、如何报火警 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单位名称、详细地址、着火部位、着火物质、是否有人被困、火情大小、报警人
16、姓名、报警电话,并派人到十字路口接应消防车。二、常用消防器材使用1、干粉灭火器我厂使用的干粉灭火器为磷酸铵盐(A、B、C)干粉灭火器,灭火器气瓶内由氮气作为驱动力。可扑灭固体易燃物(A类)、易燃液体及可融化固体(B类)、易燃气体(C类)、和带电器具(E类)的初起火灾。(1)、手提式使用方法:a、拔掉铅封,拉出环状保险销。b、一手紧握喷管,一手按下压把,将喷口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2)、推车式使用方法:灭火时由二个操作,先将灭火器推或拉到火场,在距燃烧处10米左右停下,一人快速放开喷射软管,紧握喷枪,对准燃烧处;另一个则快速打开灭火器阀门。(3)、维护保养:a、灭火器要放在醒目易取的地方,以
17、免发生火险时,手忙脚乱,延误扑救时机。b、使用时喷嘴与火的距离要近些,否则,药粉不能完全发挥作用。c、要避免潮湿、雨淋、暴晒、烘烤或者腐蚀性的环境。d、要经常检查压力表显示的压力是否正常,有问题要及时处理。e、灭火器一经喷射使用后,必须重新充装药剂,方能再次有备无患。(4)、注意事项: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2、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灭火时只要将灭火器提到或扛到火场,在距燃烧物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把喇叭筒往上板70-90度。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防止手被冻伤。灭火时,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
18、,使用者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外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3、强化水灭火器我厂配备的强化水灭火器对人体无毒害,使用后极易清理 。适合于扑灭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及36000伏以下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它具有冷却和化学抑制双重灭火功能,在火灾现场应急时,可以把灭火剂喷洒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衣服上,起到逃生自救的作用,免遭烧伤的痛苦。4、室内消防栓的使用(1)构造:消火栓设备通常装置在具有玻璃门的专用箱内,由水枪、水带和消火栓三部分组成。(2)使用方法:消火栓使用时需二人以上进行操作,一
19、人将水带铺开(采用滚动),接好水枪头,另一人将水带与消火栓水阀进行连接,并开启水阀。 (3)使用注意事项:a当开启水阀时,水带将产生较大的力,应防止水带滑落伤人;b当水带注满水后,应防止重物压水带防止水带瀑裂;c在铺开水带时,应防止水带打结;d使用后的水带应及时晒干及卷好放入消火栓箱内。三、初期火灾扑救初起火灾的扑救,通常指的是发生火灾以后,专职消防队未到达火场以前对刚发生的火灾事故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无论是义务消防队人员,还是专职消防人员,或是一般居民群众,扑救初起火灾的基本对策与原则是一致的。在扑救初起火灾时,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救人第一,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第五节 电气防火和建筑防火一
20、、电气防火1、定义:由于电气方面原因产生的火源而引起的火灾称为电气火灾。2、电气火灾原因: (1)、电气设备短路:凡电流未经一定的用电负载,阻抗或未按规定路径而就近自成通路的状态,称为短路。(2)、电火花与电弧:电火花是电极间放电的结果,大量密集的电火花构成了电弧。(3)、电气设备过负荷(过载):电气设备或电线的功率或电流超过其额定值称作过负荷(4)、电气连接点接触电阻过大,会形成局部过热,也会出现电弧、电火花、造成潜在点火源。(5)、用电器设备烘烤、摩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都会引起火灾。(6)、雷电(7)、静电3、电气防火防爆排除可燃易爆物质:a为有效地排除现场可燃易爆的气体,蒸汽,粉尘和纤维,
21、或把它们的浓度降低到不致引起火灾和爆炸的限度之内,必须保持良好通风和加速空气流通与交换。b加强密封减少可燃易爆物质的来源。可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设备,储存容器,管道接头和阀门等均应严密封闭并经常巡视监测,以防止可燃易爆物质发生跑,冒,滴漏等现象。排除各种电气火源a对正常运行时会产生火花,电弧和危险高温的电气装置,不应设置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b爆炸和危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应根据危险场所等级合理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c电力设备和线路在布置上应使其免受机械损伤,并应有防尘,防腐,防潮和防日晒雨雷的措施。d在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内,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有可靠接地或接零,以便碰壳接地短路时能迅速切断
22、电源,防止短路电流产生高温高热引发爆炸与火灾。(3) 保证电器设备的防火间距及通风a、保持防火间距:为防止电火花或危险温度引起火灾,各种电器用具或设备的设置都应避开易燃易爆物品。b、对设备实施密封:在有爆炸危险场所装设电气设备时,应采取密封措施,将产生电弧,电火花的电气设备与易燃易爆物质隔离开来而达到防爆目的。c、保持通风良好(4)正确选用和安装电气设备a、火灾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选型:正常运行时有火花的和外壳表面温度较高的电气设备,应尽量远离可燃物质,选用电气设备时,应根据场所等级、电气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条件进行选择。b、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选型:选用时应根据爆炸危险场所的类别、等级和电火花形
23、成的条件,并结合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性进行选择。c、危险场所线路导线的选择:对用于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线路导线除应满足一般安全要求外,还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绝缘导线都要穿钢管敷设、耐热等。d、安装施工中不能损伤导体的绝缘。e、危险场所不准装设插座或敷设临时线路,同时严禁使用电热器具。、露天安装时应有防雨、防雪措施;在高温场所应采用瓷管、石棉、耐热绝缘的耐热线;在有腐蚀介质的场所,应采用铅皮线或耐腐的穿管线。f、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应将所有设备的金属部分,金属管道以及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全部接地(或接零)。g、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的场所,安装人员不应穿戴晴纶、尼龙及涤纶织物的服装和袜子、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防 培训教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9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