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doc
《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内容提要: 劳动法建立了劳动者特质、用人单位行为和特质与行为关联性三要素的定义模式,初步确定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对象;建立了用人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两权对立的分析框架,初步奠定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依据;建立了旧的非法律调控手段与新的法律调控手段并存的制度结构,初步勾勒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手段。劳动法是中国反就业歧视法在当代的起源;它所揭示和规定的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规范生成逻辑,为追溯和评价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引言当代中国反就业歧视法起源于1994年。是年颁布的劳动法第一次明确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并相应禁止就业歧视。多年来,主流学
2、界对劳动法反歧视规范的看法以批评为主,认为其没有突出平等就业的重要地位,不仅没有界定就业歧视的内涵,而且所列举的歧视理由过分狭窄、封闭,更没有设置诉讼、劳动监察等救济歧视受害者的法律途径,因而实施效果不彰。1相形之下,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设专章规定“公平就业”,增列携带传染病病原等重要歧视理由,并赋予歧视受害者以诉权,与劳动法可谓别之霄壤。照此说来,劳动法反歧视规范的制度价值几乎为零,其意义基本限于权利宣示,而就业促进法才开启了权利向现实转化的进程。如果要书写中国当代反就业歧视法的历史,作为起点的劳动法几可忽略不计,抑或仅作为就业促进法的反面而提及—事
3、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新的解答。通过梳理劳动法出台前后的法治实践,本文将重新开掘劳动法反歧视规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进而重新审视中国反就业歧视法在当代的发展脉络。在笔者看来,劳动法已经提出了反就业歧视法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歧视、为什么反歧视及如何反歧视,不仅做出了大体符合当时条件的应对,更开辟了以制度规范回应社会需求的道路,确立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规范生成逻辑。此后近二十年间,中国反就业歧视法不断回应社会变迁,调整和完善对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劳动法所确立的规范生成逻辑则贯穿始终。这一发展脉络越清晰,对继承劳动法遗产的要求就越迫切。一、什么是歧视?—反就业歧视法
4、调控对象的起源(一)就业歧视的内涵界定与劳动法法律概念的界定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劳动法常被诟病为没有明确定义就业歧视的内涵,这一问题甚至延续到就业促进法之中。其实,劳动法第13条已经定义了就业性别歧视行为,即“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作为参照,学界推崇的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将歧视定义为“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待”2美国反就业歧视最重要的成文法—1964年民权法第7篇将歧视定义为“由于个人的种族、肤色、宗
5、教信仰、性别或民族出身而舍弃、拒绝雇佣或解雇该人”。3不难看出,三个法律文件定义就业歧视的方式是一致的,均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劳动者具有某些个人特质,二是用人单位实施了诸如拒录、解雇或区别、优待等行为,三是行为与特质之间存在关联,即行为是基于劳动者的特质而做出的。事实上,第111号公约的歧视定义方式获得国际公认,也被后来的消除种族歧视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人权公约所仿效;4就业促进法也继承了歧视的三要素界定法,不仅重申了劳动法第13条的内容(第27条),还以相同方式将对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歧视定义为“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第30条)。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就业 歧视 的当 兴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8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