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
《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研究马树才 马树才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统计学会、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张华新 张华新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摘要】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国家实施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调节政策的载体,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理论上认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咨询和岗位调节上富有效率,迄今为止,实证方面的研究结果却毁誉参半。通过引入搜寻匹配模型,旨在分析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并以辽宁为例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不同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评价
2、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总体满意。关键词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匹配模型 满意度指数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in Liaoning Abstract: The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PES) emerged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s a result of concerns abou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unemployment. Although there is a growing bo
3、dy of research that str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seling and monitoring activities of the PES, so far, empirical evidence here is mixed. In the search and matching models, the PES matches registered jobseekers with registered vacancy and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market. Using the meth
4、ods of survey, interview and statistics from local PES offices in Liaoning, we exploit the fact that although PES is satisfied integrally, there are obvious distinction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Key Words: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PES); Matching model; Index of Satisfaction一、导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PES)是公共部门提供的公
5、益性就业服务,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在一些工业化国家里,早期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职能是职业介绍服务,同时也参与失业保险体制的改革。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建议成员国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二次大战后的25年间,很多国家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家依靠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作为政府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调节政策的载体来解决失业问题。随着20世纪下半叶OECD国家率先推行用积极劳动力市场计划取代消极的、以收入支持为目的的劳动力市场计划,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也发生了变革。变革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变的更加灵活,从业人员持续工作的时间更短,工作变换更频繁。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一
6、个重要原因,在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老龄化倾向,在发展中国家,青年的失业现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另一方面,它能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专门的服务。我国早在80年代开始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雏形,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各城市和区县基本设立了综合性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功能比较完善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到2005年底,全国县区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3860个,工作人员2.7万人。全国98%的街道和70%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89%的社区配备了专
7、职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共有17万人,在完善劳动力市场和解决长期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支持,为求职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并为就业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主要由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当前,我国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也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就业的压力非常集中,同时结构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现象严重,大量劳动者缺少职业技能。因此,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引导,有利于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8、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通过扩大公共职业培训体系的范围,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存在的缺少职业技能等问题。总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将成为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理论研究尽管各国已普遍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理论研究上,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衡量标准上存在争议。因为在宏观研究中,需要考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外部性问题。这里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第三方的影响。从福利的角度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既存在正的外部性也存在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表现在公共部门给予求职者的补贴对雇主是有利的;负的外部性表现在减少了其他求职者的工作机
9、会。一些研究认为正的外部性大于负的外部性,但也有一些研究如Petrongolo和Pissarides(2001)的研究认为两个外部性是等价的,因此在福利上没有改进。从微观上看,国内外的大量的研究都证明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搜寻和就业岗位的调节上富有效率,Kluve(2006)对欧洲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了研究,采用满意度的方法衡量的结果显示与投入相比,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介绍、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富有效率。Millard、 Mortensen以及Pissarides(2000)的研究构建了一些模型来研究积极就业政策的影响,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双向匹配的过程,失业是由
10、于非完全信息、流动成本和市场的异质性造成的。积极就业政策通过补贴增加了新创造工作合同的数量,同时也减少了劳动持续的时间,因此,研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果实际是研究两种情况下的净效率。研究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内,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是通过提高匹配过程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因为从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来看就是要有效地填充空缺工作岗位,使求职者和空缺岗位的搜寻匹配过程更便利。我们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就业的影响来验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净效率。采用搜寻匹配模型,在研究中假设存在两种情况,即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情况和不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情况。模型假定劳动力市场具有同质的劳动和完全信息两个条
11、件。正的失业与正的工作岗位并存,且通过雇用不能立即消除失业和工作空缺。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则匹配函数为:其中,M为匹配数,U为失业工人数,V为空缺工作岗位数,、为参数。假设即规模报酬不变。匹配函数代表雇主招募新工人,工人搜寻,以及雇主与工人相互评价的复杂过程。单位时间内失业工人找到工作的速率以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空缺岗位被填补的速率以p来表示,则可以表示为: ,假设在不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情况下,匹配函数为,工人寻找工作的速率以表示,则 , 其中假设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匹配函数为,工人找到工作的速率为Q(E),则 , 其中从用人单位来看,在劳动力市场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对接受该体系服务的用人企
12、业提供免费的或优惠的服务,相当于对这些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补贴,这些补贴主要发生在匹配模型中的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签订雇佣合同时以及由此导致的培训成本。因此,补贴实际上弥补了部分成本。这是通过由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求职者提供的就业培训实现的。如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的补贴大于企业的培训成本,则全部弥补了成本,反之,必须由匹配租金以外的其他资金来弥补。如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较高的效率,则相当于存在较高的补贴,空缺岗位的成本减少,则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的E大于不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因此从微观上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工作岗位匹配与调节上富有效率。同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减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成本,有利
13、于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如图所示,匹配函数是一个严格单调的凹函数,工人单位时间生产的产量为A,保持工作需要花费的固定成本为C, r是利率,在一个有摩擦的市场,在现行工资水平下雇佣工人是有成本的,C固定时,由于PES的引入使找寻工人的成本下降,从而相当于使A上升到,相对于厂商找到一个工人后的利润上升,因此厂商数目增加并由此导致就业上升。 从求职者来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创造工作岗位的机会和求职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增加了匹配模型中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获得的匹配租金,相当于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培训等服务,因此,用人单位采取的反应是延长工人在工作岗位上合同的时间,减少了空缺岗位的供给数量,有利于降低均衡
14、条件下的失业率水平。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特定群体的就业水平并对降低均衡水平下的失业率有一定的作用。而在实践过程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该体系是否在提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匹配中能够有效率,在本文的实证部分,通过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匹配过程的满意度的问卷分析进一步考察了这一效率。-C/r0V (A-C)/r(A-C)/r图1 搜寻与匹配模型中引入PES后的变化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实证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可以通过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匹配过程的满意度来考察。辽宁是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试点省份,在衡量公共就业体系的效率问题时主要依据辽宁省2006年
15、的相关调查问卷和就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调查的样本城市选择的是沈阳、抚顺、辽阳三市。主要是考虑大中小型城市均有代表,能代表辽宁省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情况。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满意度测度本文采用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工具。满意度的概念最早由Cardoz(1965)提出,指一个人通过一种产品或服务获得的可感知的效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可以表示为:满意度= 式中,表示不同经济主体的满意情况。通过建立满意度衡量的指数体系可以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中采用利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s),把服务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公共 就业 服务体系 效率 研究 马树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8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