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doc
《四川省绵阳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doc(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省绵阳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二0一四年四月目 录前言4一、绵阳市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战略定位6(一)绵阳市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总体情况6(二)绵阳市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位7二、绵阳市推进信息惠民工作的基础、特点优势及存在问题9(一)基础情况91、组织统筹、制度环境建设92、科技资源、信息产业基础93、信息化基础设施104、政务共享基础115、民生领域信息化水平116、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15(二)拟推进信息惠民工作的主要特点161、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推进机制162、共建共享,实行集约化建设模式163、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一体化服务174、促进信息消费,带
2、动产业转型升级17(三)拟推进信息惠民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17(四)主要困难和解决思路18三、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20(一)总体思路20(二)总体目标21四、创建工作示范领域和主要内容24(一)统筹建设服务平台,推进信息资源共享241、建设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242、建设社会综合基础数据库25(二)增强民生领域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71、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信息惠民工程272、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系统293、健康医疗信息惠民工程304、优质教育信息惠民工程325、智能交通信息惠民工程34(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政府管理效能361、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惠民工程362、公共安全视频整合信息
3、惠民工程373、加强环境监测信息惠民工程38(四)引导促进信息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91、“宽带绵阳”信息惠民工程392、市民“一卡通”信息惠民工程413、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信息惠民工程424、北斗导航应用信息惠民工程43(五)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完善、建设信息惠民基础设施451、创新管理和运作模式45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453、统筹统建公共性信息基础设施46五、推进计划和预期成效49(一)推进计划491、实施步骤492、投资估算503、推进计划51(二)预期成效51六、创建工作保障措施52(一)强化工作领导52(二)健全制度管理54(三)保障资金投入55(四)加强政策扶持56(五)注重人才培
4、养56(六)信息安全保障57(七)强化绩效评估57(八)加大宣传力度58附件附件1: 绵阳市信息惠民重点工程汇总表附件2 :绵阳市信息惠民创建工作基础条件附件2-1 :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76号)附件2-2: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创建四川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复函(工信厅电子函2013489号)附件2-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确定第二批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地区的通知(卫办综函2012480号)附件2-4:民政部关于设立绵阳科技城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的批复(民函2013221号)附件2-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县
5、、 区)名单(公告201367号)附件2-6:食品药品公众查询系统专利证书附件2-7: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川教函2013399号)附件3:绵阳市信息惠民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规划附件3-1: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绵阳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绵府办函201446号)附件3-2:绵阳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创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附件3-3:绵阳市信息惠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附件3-4 :绵阳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监督检查和评估办法附件3-5:中共绵阳市委办公室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意见(绵委办发2008
6、23号)附件3-6: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绵府办发200941号)附件3-7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公共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绵府办发200936号)附件3-8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绵府发200915号)附件3-9: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绵府办发201381号)附件3-10: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一卡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绵府办发201357号)附件3-11:绵阳教体局 发改委 财政局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绵教体发2013
7、11号)附件3-12: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绵府办发20127号)附件3-13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意见(绵府办发201189号)附件3-14:中共绵阳市委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绵委发20137号)附件3-15:中共绵阳市委办公室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科技城“千英百团”聚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起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绵委办发201317号)前言绵阳,素有“智慧之城、西部硅谷”的美誉,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5.4万
8、,城市建成区面积103 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9万。绵阳人居环境优美,历史底蕴深厚,科技气息浓郁,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党中央和国务院深切关心和大力支持科技城建设发展,国务院先后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绵阳科技城“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由科技部、发改委等18个国家部委组成了绵阳科技城部际协调小组,建立了部省市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就科技城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绵阳要深挖国防科研院所潜力,发挥国防科技的溢出效应,深入做好军民融合发展文章,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
9、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近年来,绵阳市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科技城建设的指示和要求,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在的正确领导下,抓紧落实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抓实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释放科技潜力,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军地合力推进国防军工项目建设、提升科技城原始创新能力,推进企业产业园区“三倍增”跨越、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充分激发创造活力,科技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效进一步增强。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55.1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财政收入254.16亿元;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3.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10、入925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0元。今天的绵阳,依托科技城建设发展契机,凭借丰富的科技人文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经成为了西部创业建业的乐土。绵阳科技资源富集,这里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以及西南科技大学等10所大专院校,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国家技术中心4个,荟萃了包括26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7万余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00多名。绵阳产业发展基础坚实,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巴蜀电力公司等骨干企业在绵加快发展,着力构建电子
11、信息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汽车零部件及特种汽车制造产业、生物医药及食品产业、纺织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不断夯实绵阳的产业基础。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是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民生领域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也将有助于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绵阳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借助深入实施惠民工程契机,计划在重大民生问题和民生需求上实现突破,加快破解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失衡、区域城乡差距扩大、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不高等老问题。作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首批“信息消
12、费”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绵阳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将信息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工程取得实效。一、绵阳市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战略定位(一)绵阳市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总体情况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我市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电子政务应用逐渐深化,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企业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有效推进,部门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我市在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城市网络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加快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二是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化,全市党政机关统一的云办公平
13、台投入使用,涵盖各部门的网上政务大厅开通,便民服务进一步普及;三是强化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建设了公安、交警、城管联合共享的城区视频监控系统;四是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设了优质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服务平台;五是大力推进市民卡建设,实现了医疗就诊、乘车、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等基本功能;六是启动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居民健康卡发放工作;七是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走在了全省系统前列,建立了食品药品公众查询系统,开展了食品药品的溯源试点;八是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落户绵阳,通过部、省、市、企共建,在社会、家庭、技术、产品四个关键维度上取得重大突破。(二)绵阳市民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战略
14、定位绵阳市开展信息惠民工作的战略定位是:以人为核心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提升民众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公平普惠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以资源整合为根本,深化信息共建共享,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市场化运作为途径,大幅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支撑绵阳发展走在西部开发开放前列。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唯一国家科技城,实施“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文化引领、民生优先、绿色低碳是绵阳的“六大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信息化推进工作和民生工程,财政资金优先用到“三农”、教育、社保、医
15、疗、就业等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领域。发挥信息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性和带动性作用,加快绵阳的创新发展,到2017年,绵阳基本建成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惠民先进城市和信息化强市。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提升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绵阳。着力解决好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领域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以信息化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异,带动和促进民生领域跨越发展。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促进信息消费,培育我市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绵阳经济“升级版”的“新
16、引擎”。电子信息是绵阳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市大力发展信息化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引进海尔(绵阳)虚实网服务园、联想科技园、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永年3D打印等一批高端项目,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布点占位。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抓住信息惠民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的深度融合,是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的需要,将有助于绵阳实现弯道超车。二、绵阳市推进信息惠民工作的基础、特点优势及存在问题(一)基础情况1、组织统筹、制度环境建设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推进工作,从体制保
17、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全国独特的市、县两级独立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建立了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为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意见、绵阳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绵阳市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科技资源、信息产业基础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两院院士2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
18、1.7万。2013年来绵创业人员9190人,认证和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72户,小微企业突破3万户。专利申请4992件、增长38.6%,授权2846件、增长66.2%,两项指标均实现两年翻番。2013年,科技城RD占GDP比重达到6.2%、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64.9%,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80亿元,增长18.3%,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电子信息是绵阳第一大支柱产业,拥有长虹、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50余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0家。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207亿元,增长21.4%;实
19、现销售收入761亿元,增长12%;利润总额15.8亿元,增长4.5%,位居全省第二位。2013年10月成功举办了以“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军民融合”为主题的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搭建了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展示和交易平台。3、信息化基础设施我市落实“宽带中国”战略,以提速度、广普及、惠民生、降价格为目标,通过推进光网改造和“三网融合”,大力实施宽带上网提速工程、行政村通宽带工程,积极推进TD-LTE网络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20G,3G 网络信号覆盖100%以上乡镇,城区光缆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光缆通达率超过90%。城区光纤到户覆盖率达88%,互联
20、网用户总数超过100万户,有线广播电视90余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5。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市县乡(镇)三级党政机关。移动用户476万户,固定用户67万户,宽带用户58万户。是全省首个开通4G业务地级市。4、政务共享基础绵阳市是电子政务试点城市,以统筹统建、资源共享的方式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建成全市集中共享的政务云计算中心,全市各部门及县(市、区)统一的云办公平台投入使用。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共享共建法人基础数据库。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共享建设城区视频监控系统。“数字绵阳”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顺利推进,规划、国土、公安、城管等多部门共享城市地理框架平台。12319城建服务热线,
21、推动了水务、房地、交通、市政、绿化等业务的协同联动。城市管理网格化试点取得成效,初步形成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5、民生领域信息化水平社区信息化建设。我市共有城市社区566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农村社区1172个,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基础条件良好。我市在推进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的过程中,在涪城区朝阳街道社区开展了2年的“社区综合事务服务系统”试点工作,该系统将辖区内的人员信息、房屋信息、公共资源信息等十几类、上百项信息纳入其中,大到辖区内的社区分布、公共设施,小到某套房子的面积、土地性质、水电气配套情况、产权人的基本情况等等,都能查得一清二楚。该系统同时
22、具备综合查询、分类查询、分类统计等多项功能,能迅速分类查阅社区分布、公共设施、社区低保、社区老龄人口、社区居民基本情况、社区志愿活动开展等情况。依托“社区综合事务服务系统”,通过“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摸清了社区服务对象的“家底”,实现了“对象清,情况明”,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常住人员,哪一家有残疾人、病人、失业人员、“空巢老人”,哪一家有育龄妇女等等情况,都能“一网打尽”,社区服务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新格局。我市盐亭县投资600万元打造“数字民政”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涵盖了包括社区居民信息在内的所有民政服务对象信息。201
23、3年为深入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省财政为我市涪城区匹配了80万元经费,市财政匹配了40万元专项经费,涪城区财政匹配了20万元专项经费。整合公共资源方面。城市“一卡通”工程完成了第一阶段建设。整合了居民健康、公交出行、共用事业缴费、小额支付和社会管理服务等功能,逐渐在全市范围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目标。民政信息化方面。市县两级初步实现了办公和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低保管理、优抚信息管理、婚姻登记等业务工作实现数据网络直报。我市被民政部列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涵盖了防灾减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建设在内的民政业务信息化范畴。目前,依托我市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开发的“北斗新时空”工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绵阳市 信息 惠民 国家 示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8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