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才苏东坡课件.ppt
《千古奇才苏东坡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奇才苏东坡课件.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千古奇才 苏东坡,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能狂妄怪僻,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
2、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晶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风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小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3、。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一位吾国吾民始终在心的国学大师,一位大江东去浪淘不尽的豪情诗人,相似的心灵是灵魂的转世,看东坡光风霁月,渡危
4、抓机,从容应对,听林语东坡,显中国智慧。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
5、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我曾
6、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生活的艺术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生活的艺术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生活的艺术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
7、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生活的艺术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苏东坡传,【传世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
8、踏雪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识字烦恼始,千古奇才,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学习目标:1、阐述苏轼在为人、为官、为学等方面给我们的启迪2、苏轼的艺术人生、现实人生、思想和影响,文人眼中的苏轼出类拔萃,苏辙:“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墓志铭)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赵翼:“以文为诗,自昌黎始
9、,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林语堂:“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传)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康震评说苏东坡),东坡语录:“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民族文化性格的自我完善者,政治思想上:以儒家的积极入世、经世济时为己任,坚持操守,勤政爱民;处世态度上:以佛老
10、的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为坐标,旷达乐观,宠辱不惊;艺术创作上:以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为基石,挥洒自如、不断创新。,“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坚韧质朴潇洒无畏耿直勇敢,人格的魅力伟大的心灵,坦荡率真智慧深刻包容,洒脱,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个人的努力(抄汉书、八面受敌读书法)良好的教育(父亲在学业上的督促、母亲在道德方面的引导)一点点运气(欧阳修的提拔奖掖,陈公弼的严格要求),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11、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这种定向专一、反复整取的阅读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为“模式阅读”。因为它是一个模式:带着A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目标读第四遍苏轼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
12、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东坡轶闻,进京赶考,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
13、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赴宴吟诗,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
14、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
15、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
16、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苏轼“欺”师,“尸骨”未寒、东坡吃草、对联退敌,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北宋时期,宋人
17、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苏轼与高俅,水浒传第二回讲述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
18、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原来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直到徽宗即位(1
19、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
20、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现实人生】,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苏轼,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 米芾蔡襄,苏
21、黄米蔡(书法),三苏,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苏东坡,真才子、真性情!,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在诗歌、散文、词、赋、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个雄视百代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作家。,真才子,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
22、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苏轼与辛弃疾开宋词的豪放词风,让宋词平添风骨,足以同华丽的唐诗相媲美。,苏轼的生平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
23、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30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
24、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根到九泉无曲处,地下唯有蛰龙知”(苏轼),经历一次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级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面临三大难题:花销、住房、吃饭。计划用度,修建五间泥瓦农舍(雪堂),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熟時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两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潇洒交友
25、,营造一个真心坦荡的人际环境。东坡、雪堂、赤壁,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苏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千古 奇才 东坡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7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