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课件.ppt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世界通史观,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教科书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世界通史观是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科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通史观的新发展 吴于廑:世界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的重要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的理论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苏联通史体系的束缚,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乎其本义的阐发。在这方面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作出了重要贡献。吴于廑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的世界
2、历史观,并按照这一观念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纳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在国内最早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就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世界进程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按照唯物史观,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应基于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在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地域性很强,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特征。第二个观点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从此人类摆脱了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所以,到了工业文明阶段以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应当成为历史叙述的
3、主线。如果不区分时间维度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差异,只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会陷入“文化形态史观”的片面性。如果不考虑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将人类历史简单地纳入单维的“社会形态”发展线索,就会陷入教条化的苏联通史体系的片面性。,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历史观”,从唯物史观出发,世界史的发生有赖于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并且能够将分散的社会单元(民族、国家)通过各种联系形式“聚合”为结构性的整体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的本质整体性获得了“结构”的内涵,而不是泛指的联系和交往。因此,所谓“世界史”的发生
4、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结构的起源。,人类历史、文明史、世界史,人类历史,文明史,世界史,文明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时间,空间,工业,农业,采猎,东亚,中东,西欧,非洲,美洲,工业革命:“时间(现代)文明”整合“空间(地域)文明”的起点,从分散的、联系和互动的人类社会到结构的、整体运动的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历史动力实现的,这就是“工业生产力”。所以,工业化的起点是与世界史的发生相一致的,第一个“工业社会”也就是世界史结构的原型。原型的扩展及其与其他社会的冲突、融合构成了过程性的世界历史运动。“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
5、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史”发展的阶段性,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历史运动(工业文明的全球化)进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显区域性结构特征、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向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结构特征、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进。显然,这种发展的阶段性表达的不仅是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联系程度的紧密,更重要的是结构意义上人类社会整体性的提升。,从古代地域社会到现代世界体系 世界史的形成路径,世界史的发生(工业社会原型结构的生成)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历史经验。一种特殊社会结构的“胜出”排除了其他途径创造世界史的可能性。因此,对原型社会特殊性的研究是理解现实世
6、界史结构及其发展路径的前提。,诸地域文明中的西欧“特殊性”,世界史以西欧社会为原型形成整体性运动的现实结构,固然有多种偶然因素。但是,作为特殊社会结构类型的西欧地区能够在同时代诸区域性社会结构的发展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并能够率先实现社会结构的质变性升级,其中必然蕴含着适应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的历史动力(造就工业生产力的技术性要素、制度性要素和文化性要素),正是这种动力的释放促使区域性历史运动向世界历史运动的转变,并形成了现实的的世界史结构形态。,西欧“古典文明”的源头,西欧古典文明是“地中海文明”的分支地中海:人类早期文明的“集散地”(流动)东部:两河流域、埃及、波斯、印度 西部:克里特-迈锡尼
7、及西向延伸地中海文明圈的文化共性:印欧语系、闪语系(拼音文字)比较:“东亚文明”(汇聚)东亚文明圈的文化共性: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汉字文化圈),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的起源,希腊:去血缘的社会共同体(公民社会和民主政制)知识系统理性化(哲学和科学)罗马:罗马法 公民私权的法律化,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的起源,(在跨海移民的过程中形成了希腊城邦),这些自治与自给的城市国家的政体会摆脱血族基础,转而以契约为基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跨海迁移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大混合,因为必须抛弃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里的血族关系。跨海迁移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原始社会制度的萎缩”城邦
8、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城邦制度的希腊在世界史上是例外而不是通例,城邦制度是“神授王权”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演变出来的东西。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的起源,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的起源,地中海文明圈“一分为三”(公元四八世纪)罗马帝国衰落、统治中心东移(330年在拜占庭建新都君士坦丁堡)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伊斯
9、兰阿拉伯帝国兴起(610750年)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分裂(1054),“中世纪”:西欧特殊性的传承与发展,基督教:“教皇革命”(11-12世纪)传承希腊、罗马文化 人-神分离的二元论世界观 教权-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结构“西方法律制度”(多元法律主体 和“王在法下”),“中世纪”:西欧特殊性的传承与发展,封建制:“日耳曼”因素融入“罗马”因素,罗马的农庄与日耳曼的“首领”结合为中世纪的庄园 在私权基础上形成 封建的法权体系,依附关系通过契约转化为产权 权力-权利的契约化和权利-义务的相互性,“中世纪”:西欧特殊性的传承与发展,市民社会:“自由民”在城市自治条件下发展出平行于封建制的契约社会 城邦
10、公民社会的复兴 建立在城市法和商业法基础上的“社团法人”集合体 与封建国家形成利益交换和互相制衡的博弈关系,西欧“特殊性”的内核,个人本位的法权制度及权利观念分散、多元的公共权力和社会结构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文化)、线性历史观(进步主义)和宗教普世观念,“现代性”的形成及其扩展,民族国家:王权与市民的联盟 现代主权国家与现代民族(Nation)远程贸易和市场的扩大要求政治保护功能及其单位的相应变化 庄园解体和王室扩大税源的需要导致领土兼并、联合和统一 王权上升君主专制对外扩张,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摘录,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在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理解 分散 整体 世界历史 进程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7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