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设计原理课件.pptx
《地下结构设计原理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结构设计原理课件.pptx(2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下结构设计原理,绪 论,1.地下结构体系与地面结构的区别 2.了解地下工程的分类 3.了解地下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4.明确地下工程支护结构计算的力学模式;5.明确地下结构设计的内容。,地下结构是指保留上部地层(山体或土层)的前提下,在开挖出能提供某种用途的地下空间内修建的结构物。地下结构与地面结构的区别:赋存环境不同;物理力学参数;受力条件的不同;地下工程支护结构安全与否,既要考虑到支护结构能否承载,又要考虑围岩会不会失稳;地下工程中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受到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的影响。,1.明确地下结构体系与地面结构的区别,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和受力条件与地面工程有很大
2、不同,如果沿用地面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地下工程问题,显然不能正确地说明地下工程中出现的力学现象,当然也就不可能由此作出合理的设计,因此要摆脱地下工程长期处于“经验设计和施工”的局面。,和以往课程之间的关系?,地下工程是指保留上部地层(土层或岩层)的开挖出能提供某种用途的地下空间。,地下工程的分类按工程的几何形状分为隧道工程和硐室工程。隧道工程:结构长度尺寸远大于断面尺寸(最大跨度或高度)的结构。如铁路隧道、公路隧道、煤炭运输巷道、矿山采场进路、人防地下通道等;硐室工程:长跨比较接近(一般小于10)。如地铁车站、地下商场、水电站地下厂房、地下核废料储藏库、地下试验场、地下储水库等。,2.了
3、解地下工程分类,从空间上划分 与地表面的关系,平地填土 埋入平地地下,开口部与地表面的关系,按照不同的用途或利用形态分为不同类别 伴随城市发展而加以利用的地下工程。为人类生存确保安全加以利用。伴随科技发展而利用的地下工程。大规模国土的有效利用的地下工程。,使用目的不同可分为 防护型支护:防止、保护围岩质量恶化,采用手段多为喷浆、喷混凝土、局部锚杆;构造型支护:要求基本条件是岩体基本稳定,局部破坏条件下较长时间内稳定,采用手段多为喷混凝土、锚杆和金属网、模筑混凝土;承载型支护:坑道支护的主要类型。,明挖法,浅埋暗挖法,顶管法,盾构法,矿山法,沉管法,岩石掘进机,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北锚沉井,沉井平面
4、长69米,宽51米,下沉深度为58米,体积20.4万立方米,列世界最大沉井。,大型钢壳沉井,地下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20年代以前散体压力理论50年代以来,?如何理解支护与围岩共同作用,?何谓现代支护理论,3.了解地下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4.明确地下工程支护结构计算的力学模式,荷载-结构模式(结构力学的计算模型),该模式认为围岩对支护结构的作用只是产生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包括主动的围岩压力和被动的弹性抗力(由于围岩约束结构变形而形成的弹性反力),以计算支护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局部变形理论或共同变形理论,浅埋 围岩塌落情况,主动荷载模式 主动荷载+被动荷载模式
5、量测压力模式,支护结构体系与围岩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由于围岩变形而引起的压力,压力值必须通过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作用而求得,这是反映当前现代支护结构原理的一种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模式通常有两类:1)数值解法将围岩视作弹塑性体或粘弹塑性体,并与支护一起采用有限元或边界元数值法求解。利用该方法可以直接算出围岩与支护的应力和变形状态,以判断围岩是否失稳和支护是否破坏。2)解析解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简单情况下,以及某种简化情况下的近似计算。,收敛-约束法或特征曲线法,经验类比模式 对地质条件熟悉,幅度和跨度又都不大的几种常用型式的岩石地下工程支护结构,例如矿山巷道和不受动荷载作用的小跨度
6、支护结构,常根据经验类比法直接选定结构的型式及其断面尺寸,并据以绘制结构施工图。,5.明确地下结构设计的内容,初步拟定结构形状和尺寸,计算荷载,计算简图,稳定性验算,内力分析、内力组合,配筋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预算,本课程的内容地下工程结构物的工作环境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 现代支护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二、地下工程结构物的工作环境 初始应力场的组成、变化规律;围岩的工程性质;地下洞室的围岩分级及其应用,(一)围岩初始应力场,1、初始应力场的组成 初始应力一般是指地壳岩体处在未经人为扰动的天然状态下所具有的内应力,换句话来说,所谓天然状态就是保持原始的岩体结构、性质、埋藏条件等。根据地应力
7、场的成因将其主要分为两类: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有时也包括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作用下形成的应力。在岩体天然应力场内,因开挖或增加结构物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应力,称为感生应力。,1)自重应力场 指上覆岩体自重所产生的应力场,它是地心引力和离心惯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构造应力场 指地壳各处发生的一切构造变形与破裂所形成的地应力。可分为活动的和残余的两类:活动的构造应力是近期和现代地壳运动正在积累的应力,也是地应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种,常导致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残余的构造应力是由古构造运动残留下来的应力。,4)变异应力是由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或赋存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而引起的应力,
8、通常只具有局部意义。例如:岩浆的侵入,沿接触带产生很大的压应力;喷出时岩浆迅速冷凝,沿某一方向产生收缩节理,而使岩体应力分布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3)剩余应力 指地壳受风化剥蚀,承载岩体由于卸荷作用残留在岩体中的自相平衡的应力,致使垂直应力相对降低,水平应力则保持不变,拉纳利认为它是残余的构造应力的一部分。,2、围岩初始应力场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1)自重应力场从自重应力的计算公式中可以得出其规律是:地应力随着深度线性增加;水平应力总是小于垂直应力,最多也只能与其相等。,2)构造应力场由于其形成原因的复杂性以及随时间地不断变化,使得很难用具体的函数形式表述构造应力场的特性。,垂直应力的量值随深度
9、增加而增大,而且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水平主应力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水平主应力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方向性,一般总是以一个方向的主应力占优势,很少有大、小主应力相等的情况。根据实测资料可知,在我国大陆地壳中,最小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为0.30.7的占70%,也就是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约为最小水平主应力的1.43.3倍。,3、影响围岩初始应力场的因素一是重力、地质构造、地形、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地温等经常性因素;二是新构造运动、地下水活动、人类活动等暂时性或局部性的因素。,1)地形地貌,2)岩体的力学性质,3)地温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残余应力。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包
10、括:大堆渣场的形成、深的露天开采、地下开挖等等,都有可能局部地影响围岩的初始应力场。,(二)围岩的工程性质,基本概念岩体;结构面或不连续面;结构体;岩石的物理、水理性质及其试验方法岩石的容重(量积法(又叫直接法)、水中法或蜡封法);岩石的比重;岩石的孔隙率;岩石的天然含水率、吸水性、饱和吸水率 岩石的饱水系数;岩石的膨胀性,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其试验方法 1)单轴抗压强度2)三轴抗压强度 3)直剪试验抗剪断强度:在垂直压力和水平方向上施加的剪应力作用下,岩石试件被剪断。抗剪强度:具有先存剪切面下,在垂直压力和水平剪切力下,试件发生剪切滑动。抗切强度:无垂直压力,在水平剪切力试件剪断。4)抗拉强度试
11、验,岩石的点荷载强度:试件在上下一对球端圆锥之间,被施加集中荷载直至破坏。当采用岩心试件做径向试验时,试件长度与直径之比不应小于1;做轴向试验时,加荷两点间距与直径之比宜为0.3-1.0;采用方块或不规则块体试件做试验时,加荷两点间距宜为30-50mm。国际上将直径为50mm的圆柱体试件径向加载点荷载试验的强度指标值确定为标准试验值。,岩石的变形特性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撤去后又恢复其原有的形状及体积的性质;塑性变形:岩石在超过其屈服极限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撤去后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有的形状及体积的性质;粘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不能在瞬间完成,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
12、应力也上升,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其原有形状及体积。,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围压对岩石刚度的影响:对于高强度坚硬而致密的岩石,其弹性模量不因围压不同而有明显变化;对于岩性较弱的岩石,其弹性模量随着围压增大而提高;围压对岩石破坏方式的影响:随着围压增大,岩石的破坏方式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或延性流动转变;围压对岩石强度的影响:随着围压的增大,岩石三轴极限强度也增大;,岩石的强度理论,1)莫尔强度理论:当某一面上剪应力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极限剪应力值时,材料便被破坏;2)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格里菲斯理论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材料内部存在着许多细微裂隙,在力的作用下,这些细微裂隙的周围,特别是缝端,可以产
13、生应力集中现象。材料的破坏往往从缝端开始,裂缝扩展,最后导致材料的完全破坏。,3)经验准则霍克和布朗发现,大多数岩石材料(完整的岩块)的三轴压缩试验破坏时的主应力之间可用下列方程式描述:,岩体的力学性质,结构面是岩体稳定性的控制因素,它导致岩体力学性能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1)结构面是由各种地质原因形成的: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2)岩体结构类型,整体结构岩体(近似各向同性连续介质)层状结构岩体(顺层滑动、层间张裂及岩层弯曲折断)块状结构岩体(沿软弱夹层滑动)碎裂结构岩体(沿结构面的滑移和张裂、结构体的剪切、张裂及塑性流动)散体结构岩体(大型断裂破碎带,大型岩浆岩侵入接触破
14、碎带及强烈风化带),3)裂隙岩体的强度性质,岩石的残余强度近似表示有不连续面的岩体强度。裂隙岩体的强度随着裂隙组数的增加明显减少,但当裂隙组数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强度不再继续降低,而接近岩石的残余强度。随着岩体中不连续面的增加,岩体的强度性态有逐渐变为各向同性的趋势,4)裂隙岩体的变形性质,压密阶段(OA):主要是由岩体中结构面的闭合和充填物的压缩而产生的,形成了非线性凹状曲线,变形模量小,总的压缩量取决于结构面的性态,且这部分变形本质上是不能恢复的,属于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弹性阶段(AB):岩体充分压密后便进入弹性阶段。所表现出的弹性变形是岩体的结构面和结构体共同产生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直
15、线。同时,岩体的弹性模量也趋近于整体岩石的数值。,塑性阶段(BC):岩体继续受力,变形发展到弹性极限后便进入到塑性阶段,此时岩体的变形特征受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变形特性共同制约。整体性好的岩体延性小,塑性变形不明显,达到强度极限后变迅速破坏。破裂岩体塑性变形大,有甚至的从压密阶段直接发展到塑性阶段,而不经过弹性阶段。,破裂和破坏阶段(CD):应力达到峰值后,岩体即开始破裂和破坏。破坏开始时,应力下降比较缓慢,说明破裂面上仍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岩体还能承受一定的荷载。而后,应力急剧下降,岩体全面崩溃。,(三)地下洞室的围岩分级及其应用,所谓围岩分级就是指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岩石强度等主要指标在给予定性和
16、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按其稳定性将围岩分为工程性质不同的若干级别。,分类原则,(1)有明确的类级和适用对象(专题性的、综合性的)。(2)根据适用对象,选择考虑因素(单因素、多因素)。(3)有定量的指标。(4)类级一般分五级为宜。(5)分类方法简单明了、数字便于记忆和应用。发展趋势:“多因素、综合特征值”分类法,一、工程岩体分类的参考影响因素,1、岩石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岩石的强度和变形性质方面。2、岩体的完整性。岩体完整性取决于不连续面的组数和密度。可用结构面频率(裂隙度)、间距、岩心采取率、岩石质量指标RQD以及完整性系数作为定量指标进行描述。这些定量指标是表征岩体工程性质的重要参数。3、结构面条
17、件。包括结构面产状、粗糙度和充填情况。岩体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结构面的性质和分布状态以及其间的充填物性质。,一、工程岩体分类的参考影响因素,4、岩体及结构面的风化程度。风化程度越高,岩体越破碎,强度越低。5、地下水的影响。渗流,软化,膨胀,崩解,静、动水压力等。6、地应力。地应力难于测定,它对工程的影响程度也难于确定,因此,其影响一般在综合因素中反映。,1)地质因素 a、岩体的结构特征,二、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b、结构面性质和空间的组合在围岩分类中,可以从下述五个方面来研究结构面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大小:结构面的成因及其发展史,例如,次生的破坏夹层比原生的软弱夹层的力学性质差得多,如再
18、发生次生泥化作用,则性质更差;结构面的平整、光滑程度;结构面的物质组成及其充填物质情况;结构面的规律与方向性;结构面的密度与组数。,c、岩石的力学性质d、围岩的初始应力场e、地下水的状况使岩质软化,强度降低,对软岩尤其突出,对土体则可促使其液化或流动;在有软弱结构面的岩体中,会冲走充填物质或使夹层软化,减少层间摩阻力促使岩块滑动;在某些岩体中,如含有生石膏、岩盐,或以蒙脱石为主的粘土岩,遇水后将产生膨胀,其势能很大,在未胶结或弱胶结的砂岩中,水的存在可以产生流沙和潜蚀。,2)工程活动的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坑道的尺寸、形状以及施工方法。尺寸主要指跨度,在同一类围岩中,坑道跨度愈大,围岩的稳定性就越
19、差。如:裂隙间距在0.4-1.0m左右的岩体,对中等跨度(5-10m)的坑道而言,可算是大块状的,但对大跨度(15m)的坑道来说,只能算是碎块状的。坑道的形状主要会影响开挖隧道后围岩的应力状态。,施工方法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不同的开挖方法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采用普通的爆破法还是采用控制爆破法,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还是采用小断面分部开挖等,这些选择对于围岩的影响都各不相同的。,单一的岩性指标: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三、分级的因素指标,我国工程界按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将岩体分为四类:,岩石普氏系数(f=c/10)分类法(,1907),极硬(f20)、很硬(f15)、坚硬(f810)、较硬(f56)
20、、普通(f34)、较软(f1.52)、软层(f0.81)、松软(f1)等8类。,优点:简单方便、工程早期,普氏系数在我国现行设计手册、工程定额、概预算仍沿用。缺点:小尺寸试件不能反映岩体强度,应予淘汰。由此可推按单轴抗压强度进行分类的方法均应予淘汰。,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岩体的弹性波传播速度,中科院地质所根据岩体结构的分类,列出了弹性波在各类岩体中传播特性。,日本,池田和彦,1969年提出了日本铁路隧道围岩分类;先将岩质分6类,再根据弹性波在岩体中的速度,将围岩分为7类,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岩体完整性指数(龟裂系数),式中:Vpm、Vpr岩体、岩石弹性纵波速度(m/s)。,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
21、岩石质量指标RQD,蒂尔(Deer,1968)提出根据钻探时岩芯完好程度来判断岩体的质量,对岩体分类。,式中:li 所取岩芯中10cm长度的岩芯段的长度;L钻进岩芯的总程度,m。,例 某钻孔的长度为250cm,其中岩芯采取总长度为200cm,而大于10cm的岩芯总长度为157cm(如图所示),则岩芯采取率:200/250=80%RQD=157/250=63%岩体分类为:类、较好岩体,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岩体的坚固系数,式中:R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Mpa f 20 为1级,最坚固;f 0.3为第10级,最软弱。优点:形式简单,使用方便。缺点:未考虑岩体的完整性、岩体结构特征对稳定性影响,故不能准
22、确评价岩体的稳定性。,以岩石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作为分类依据,根据普氏坚固性系数 f 将岩石分为十级。f 值越大,岩体越稳定。,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RMR分级系统,宾尼奥夫斯基(Bieniawski,1976)提出的分类指标RMR(Rock Mass Rating),由下列6种指标组成:(1)岩块强度(R1)(2)RQD值(R2)(3)节理间距(R3)(4)节理条件(R4)(5)地下水(R5)(6)节理方向对工程的影响的修正参数(R6)即:,(1)对应岩石强度的岩体评分值R1,(2)对应于岩芯质量指标的岩体评分值R2,(3)对应于最有影响的节理组间距的岩体评分值R3,(4)对于节理状态的岩体评分
23、值R4,(5)取决于地下水状态的岩体评分值R5,(6)节理方位对RMR的修正值R6,根据总分确定岩体分级,岩体分级的意义 考虑不支护隧道的自稳时间,该分类法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适用:坚硬、节理岩体,浅埋隧道不适用:挤压、膨胀、涌水的及软岩体。,围岩级别的工程作用:,判断围岩稳定性。,判断施工难易程度,投资依据。,结构分析计算的依据,围岩分级:根据岩体的若干指标,按照稳定性将围岩分成不同的级别。,工程目的:,(1)结构设计依据,(2)施工方法依据,(3)工程造价依据,围岩分级的发展过程:,土石分类法,单一因素分类法,综合物性分类法,其它分级法:,组合多因素分类法,与地质勘探手段相联系的分类法
24、,总结:早期仅岩石强度;现在综合多种因素,如岩体构造、岩石强度、RQD指标等。,围岩分级方法,3个基本因素:,岩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弹性波速等。,地质构造:岩体完整性或结构状态。,地下水:地下水发育时,围岩级别应降低。,1个附加因素:,初始地应力:适当考虑。,(一)以岩石强度或岩石的物性指标为代表的分级法,1.以岩石强度为基础的分级法,代表:土石分类法坚石、次坚石、松石、土。,2.以岩石物性指标为基础的分级法,代表:岩石坚固性系数(f值)分级法普氏法 f值:一个综合的物性指标值,如岩石的抗钻性、抗爆性、强度等。,但核心还是岩石强度。,(二)以岩体构造、岩性特征为代表的分级方法,代表:,泰沙
25、基法考虑围岩的完整状态和岩性,共9级。,我国交通隧道围岩分级法借鉴了泰沙基法,考虑岩体综合物性,共6级。,(三)与地质勘探手段相联系的分级方法,代表:弹性波速分级法波速是反映岩性与岩体结构的一项综合指标,波速越高,围岩越好。,岩石质量指标RQD指标也是反映岩性与岩体结构的一项综合指标。,(四)组合多种因素的分级方法,代表:岩体质量分级法,巴顿等人提出的“岩体质量Q”分级法。表达如下:,组合了6个参数:岩石质量指标、节理组数目、节理粗糙度、节理蚀变值、节理含水折减系数、应力折减系数。,四、国内外典型的围岩分级方法,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1、工程岩体分级的基本方法(1)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下 结构设计 原理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7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