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汇总课件.ppt
《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汇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汇总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必修()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文明史观】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近现代文明则是工业文明的发展。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世界由分散、孤立到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由雏形到最终确立到全球化趋势成为主流,是经济文明的发展趋势。工业文
2、明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对市场经济的探索上都有过失误,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必修专题一首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本专题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
3、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考情分析,从考查的力度来看,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考查形式上,将继续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也会涉及。考查内容上,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商帮、“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资本主义萌芽等将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热点包括:(1)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成果是备考的重点。(2)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
4、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考点一 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土地制度,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刀耕火种,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反映: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探究: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 反映了什么?,一、耕作方式的变化,距今七八千年前夏商西周,中国最早的松土农具:骨耜,铁农具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耦犁、犁壁,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5、曲辕犁,一年两熟一年三熟,耧车,一年一熟,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江南开发,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南宋),引进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汉代的耦犁,汉代的犁和犁壁,犁壁,犁评,犁箭,犁铲,唐朝的曲辕犁(标志着古代耕犁的成熟),畎亩法:北方抗旱耕作以蓄墒、保墒为中心。最早出现的一种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亩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高田种沟
6、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翻车,筒车,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
7、八百里秦川。,井渠,1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2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3魏晋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4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5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五代十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7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拓展: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三、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特点:,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为周天子个人所有),奴隶庶民集体耕种,国王分封臣下,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形同井字,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8、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三、土地制度的演变,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井田制瓦解原因,四、主要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脆弱性、落后性;,封闭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分散性,四、主要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有利因素:,(1)生产力因素:,(2)生产关系因素:,(3)自身发展动力:
9、,(4)政府政策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都采取重农政策,不利因素:,(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抗灾能力弱;,(2)具有封闭分散性,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3)地主的土地兼并影响到小农经济的生存发展;,(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也不利于 小农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
10、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评价:,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四、主要经济形态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11、,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结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他们从事的是集体耕作,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经济构成:耕作方式:生产模式:土地制度:世界地位:,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使用铁犁牛耕,注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课标要求 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
12、史实、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夏商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逐步形成三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明朝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一、概念,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二、产生发展概况,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农户的副业,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民间消费的产品,供自己消费和纳税的产品,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三、重要成就,(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
13、细化,生产技 术不断进步。(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 的工场手工业。(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 形态并存。(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列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体验高考】,D,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
14、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2010安徽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C,【体验高考】,A B C D,解析: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
15、期,【体验高考】,C,解析: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2010年广东卷)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体验高考】,C,解析: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体验高考】,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郑国渠 都江堰 白渠 灵渠A B C D,B,解析:项中,显然是属于长江流域,因此,可排除A、C两项。B、D两
16、项有一个共同之选,那么只需排除或,就能选出正确答案,郑国渠是战国时的秦国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位于关中(陕西);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秦凿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考点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一、各时期商业发展概况(重点),1.宋以前:发展曲折,2.宋元时期:商业繁荣,3.明清时期:依然繁荣,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来:隋唐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类;商业由官府控制。,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随农业、手工业发展和运河开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一轮 复习 汇总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76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