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与其历史变迁课件.ppt
《古琴文化与其历史变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琴文化与其历史变迁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琴文化與其历史变迁,一、上古时代琴的创造与其象征意义,出土文物透露的远古琴制信息,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张十弦琴,二十多年后,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又出土了两张十弦琴,这两种早期的十弦琴制都在随州附近出土,它在透露着一个什么样的上古文化信息呢?在荆门郭店也出土了一张战国七弦琴,马王堆也曾出土过一张七弦琴,但与我们习见的传世古琴仍相去甚远。,出土文物与神农造琴传说,以前研究的人总是把神農作琴当作姑妄听之的一种假托,但神农出生地就在随州烈山,現存最早的古琴实物又都出土于随州或枣阳,正是神农氏活动的“枣随走廊”,而中国最早的七弦琴也出土于湖北江陵,从琴的流行、兴盛的地
2、域来看,神农造琴说就绝非空穴来风了,至少可以说是神农氏或神农的后裔创造了琴。,由上可知,上古琴制还没有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是一种图腾思维。更多的是反映了上古巫的功能。请看:尚书大传:“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来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只有舜这样的圣王用象征夔龙的五弦琴才能和上天沟通,招来阳气,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五弦琴实际上是王权的象征。,曾侯乙十弦琴与夔龙图纹比较图,夔龙形像反映了上古的图腾思维,由上图比较不难看出,一个大的龙首、起伏的龙腰、一足、上翘的龙尾,完全是一个夔龙的形象。其实,后世的琴制中还存留着不少龙形的称谓,如:龙舌、龙腰、
3、龙池、龙龈、龙唇、龙须等,应该说还是这种上古琴制思维的遗迹。由此可知,上古琴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易经中“飞龙在天”象征着九五之尊,可以说,上古琴制反映的是一种图腾思维。,王者德协神人、兼济天下的载道之器,再一个例证,请看神人畅的解题:尧弹琴,神降其室,曰:天下有洪水,命子救之。以尧舜之圣,还需要以琴通天神,而后号令天下,可见琴在上古时代的功能,是王者沟通神人、兼济天下的载道之器。,二、周秦时代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周代的樂教,礼记“士无故不撤琴瑟。”风俗通“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白虎通德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孔子与琴瑟,孔子是“
4、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忠实执行者,论语中有多处与琴有关的记载:“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厄于陈蔡,弦歌不辍,经孔子删定的“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其中有许多关于琴瑟和鸣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而其中每每琴瑟并称,反映了琴瑟都是君子修身的必备之器,似乎没有孰轻孰重之分。,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像师旷、师襄、雍门周、伯牙等,他们曾创作了不少有名的曲目,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但从孔子的弦歌,以及上古时代琴曲都有歌辞看来,这些创作的琴曲应该都是可以歌唱的,还是属于琴歌的范畴。,君子修身的必备之器,由以上論述可見,在周秦時期,古琴已
5、经普及到了士的阶层,是君子修身的必備之器,主要体现的是教化的功能。它的標誌是琴瑟并称,琴還沒有發展成為一種獨具功能的樂器。,三、两汉古琴音乐艺术的发展琴乐的转型与新声的崛起,乐器形制的革故鼎新,西汉早期以前的上古琴制,以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七弦琴为代表,为一半箱体共鸣箱带有一壶形琴尾,尾部中实,窄而上翘,尾板下装一弦枘。琴面浮搁在与音箱部分大体相配的底板上,未经粘合。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琴制一脉相承,琴体结构完全相同。,马王堆汉墓七弦琴,出土的东汉弹琴乐俑,出现了一种形体似瑟,尾部琴面装一弦枘的新形制。这种瑟型独枘琴包含着琴制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共鸣腔体由半箱式改为全箱式;琴身由窄尾变成为首尾宽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琴 文化 与其 历史 变迁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7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