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课件.ppt
《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第一节 地震资料处理概述第二节 预处理第三节 水平叠加第四节 反褶积第五节 偏移,连接野外采集和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1、什么是地震资料处理,第一节 地震资料处理概述,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叠加在干扰背景上且被一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因此,需要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2、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处理,3、地震处理三个基
2、本阶段(1)预处理:将野外采集数据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作相应编辑和校正。(2)常规处理:对地震数据作基本处理运算,包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3)特殊处理(目标处理):针对不同目的采用的特殊处理手段。,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对地震数据的作用:,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叠加:沿偏移距坐标轴作用,把非零偏移距的数据体压缩成一个零偏移距的时间平面(对CMP道集正常时差校正后叠加所得),从而压制噪声以提高信噪比。偏移成像:空间反褶积过程,能改善空间分辨率和保真度。通过对叠后资料沿中心点轴作偏移,使倾斜同相轴归位置、绕射波收敛,从而实现反射界面
3、的空间归位和恢复波场特征和反射率。,指在对数据作实质性处理之前为满足计算机和软件系统以及处理方法的要求,对输入的原始数据所必须完成的一些准备工作。,预处理概念:,第二节 预处理,预处理的主要内容:,(1)数据解编(2)道编辑(3)增益恢复(4)抽道集(5)初至切除,1数据解编(重排):将按时序分道排列的野外磁带记录数据转换成按道分时排列的形式(实质上就是矩阵的转置)。野外磁带数据是按时序排列的,即依次记下每一道的第一个采样值,各道记完后,再依次记下各道的第二个采样值,由此类推,直至结束。矩阵表示如下:,显然,这种重排在数学上就是一简单的矩阵转置。,2道编辑(对不正常道、炮的处理):对空炮、空道
4、、废炮、废道,可用相邻道(炮)上的数据代替,或取相邻两道(炮)的平均值,或全部充零。对极性反转的道,可乘一负号加以改正。对于个别不正常工作的道和数据明显很大的野值,则可以将它们充零。,4抽道集:实质上仍是一种数据的重排,它是以一道为一个单位进行重排,称为抽道集或共中心点选排。为了方便叠加和计算速度谱,一般按观测系统抽取各个共中心点道集放在一起,另外,还可以按共接收点、共炮点、共炮检距抽取。道集抽取的规律与观测系统有关。,5初至切除:是为了消除包括噪声的记录开始部分所存在的高振幅,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主要包括直达波、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等,它们能量强且具有一定的延续时间,对紧跟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
5、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对浅层影响尤其厉害,因此,需要对这些强能量的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进行“切除”。,第三节 水平叠加(stacking),在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水平叠加是常规处理方法中最基本、最必要的一环。,叠前:(静校正、动校正)叠加:(常规、自适应)叠后:(道内均衡、道间均衡),水平叠加,第一部分 叠前,(1)动校正处理(消除炮检距引起的时差)(2)静校正处理(消除地表因素引起的时差),在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中除自激自收时间外,还包含了由炮检距不同引起的正常时差和表层不均匀性(还有倾角时差)引起的时差,为了使反射波到达时间尽可能直观、精确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6、必须将这些时差从观测时间中去掉,只留下自激自收时间,这个过程称为反射时间的校正。,动、静校正慨述,静校正,动校正,1 动校正处理,动校正方法是以动校正的计算原理、动校正的计算与存储以及动校正的实现过程为主要内容。其中,动校正的计算与存储是该方法中的技术关键。由于地震记录上的每一个采样值的动校正量都要计算与存储,(比如一道地震记录的有效长度为5s,用2ms采样,则一道地震记录将有2500个数据,若一炮为48道或96道,则一炮就将有12万或24万个数据,一条测线,一个工区,一般都有上百、上千、甚至上万炮地震资料需要做动校正处理,如果直接用公式计算正常时差,计算工作量十分巨大,为了减少计算量,可把计
7、算出的每个动校正量存在计算机内以减少重复计算,但这却占用大量的计算机内存,将占用大量的计算机时间和空间。各种动校正方法的设计都围绕着如何提高计算速度和如何减少计算机内存这两个技术难关。,动校正处理,动校正处理需使用速度参数。对水平层状介质,如果速度选的合适,反射波双曲线能校正为直线,叠加时各道能同相叠加。如果所用的速度过大会使校正不足;反之,所用的速度偏小,则导致校正过量。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保证水平叠加时实现反射波同相叠加。动校正方法主要包括两大内容:1)动校正的计算和存储;2)根据动校正量的大小进行校正。,一计算动校正量1计算公式:对不同炮检距的道和不同反射时间的地震波动校正量计算公式如下:式
8、中:为共中心点处第i个界面的一次反射波自激自收时间,i界面的总个数。为炮检距,为的第j道上第i个界面的一次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为 时刻所对应的速度。动校正量既是 的函数,又是 的函数,对于每一道来说(炮检距固定),深、浅层反射波的动校正量不同,即动校正量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动校正中所谓“动”的含义。同时,炮检距变化也会引起动校正量的改变,即动校正也随空间位置而变。,动校正处理,此外,为了更快更准地计算出动校正量,通常不直接用以上公式,而是对它做某种变换,以避免开方,提高计算时差的速度。具体的方法很多,如迭代法、分段线性最优逼近法,快速查表法等等。,以快速查表法为例(为了减少开方次数)1)、
9、方法原理,动校正处理,已知t0,通过查B(k),可计算动校正量。,2)、B(k)表的制作1)给出k的变化范围2)步长由动校正量的允许误差决定,一般取,动校正处理,在计算机中只需存B(k)表的值,而B(k)表所占的内存单元不大,却大大地减少了计算工作量,提高了计算速度.,3)、用查B(k)法计算动校正量1)根据实际资料中给定的 x,V(t0),t0值计算k值;2)求k的顺序号,即用k除以步长 后,按四舍五入取整即得3)根据 查B(k)表,得B(k)值。再计算动校正量。4)、动校正量表的制作依据:动校正量t随t0的变化规律:一般t0小(浅层)时,t大,一般t0大(深层)时,t小;动校正量变化一个采
10、样间隔,t0则变化多个采样间隔。在计算机中存储动校正量时,只存各记录道的最大动校正量(转换为采样点个数)和相同动校正量的t0个数.以一个采样间隔为单位逐步递减,动校正处理,二动校正的实现 实际生产中,动校正是逐炮、逐道(逐共深度点道集)进行的。动校正处理就是把非零炮检距的地震道上某记录时刻 的反射波(反射振幅)移动 时间后存放到零炮检距情况下的 时刻处()。由于地震记录在计算机中均是离散存储的,即每一个离散振幅值 a(i,k)占用一个内存单元,i为道号,k=t/为离散点的顺序号。动校正在计算机上实现时是将动校正量换成单元个数,以采样间隔为单位采用“搬家”处理的方法来实现,即将某时刻的振幅值向t
11、减小的方向移动,实际上是将该时刻的离散振幅从它所在的单元向k减小的单元“搬家”,搬动的单元个数即为该时刻的动校正量。,动校正处理,1.成组“搬家”法:即把一道地震记录中,具有相同动校正量的离散振幅值分作一组,总共可分为L组,组的顺序号为J=1,2,3,4,.L。搬家时是从J=1组的第一个样值ai,4向k减小的方向搬四个单元(Mi=4),送入ai,0,同理将ai,5送入ai,1;第一组搬完后,再搬J=2组(此时Mi-1=3),故将第二组的各个样值均向k减小的方向搬三个单元,即将ai,6 ai,3,ai,7 ai,4,ai,8 ai,5,依次类推,直至把L 组搬完,就完成了一道动校正处理.,动校正
12、处理,成组“搬家”示意图,补空处理,2.插值补空处理:由于动校正量从浅到深的变化规律一般是越来越小,故相邻组的搬家距离的变化规律也是后一组比前一组少移动一个采样间隔。因此,“搬家”结束后,相邻组之间会出现一个空白单元(保留了动校前的值),使某些样值点空缺。一般采用”插值补空”的方法。有两种方法:用相邻组中前一组的最后一个样值或用后一组的第一个样值送入空白单元a(i,k)=a(i,k-1)或a(i,k)=a(i,k+1)。用相邻组前一组的最后一个样值与后一组的第一个样值的平均值送入空白单元 a(i,k)=a(i,k-1)+a(i,k+1)/2。,动校正处理,总结:.消除由于炮检距引起的正常时差为
13、动校正。动校正的特点:动校正量tij既是t0i的函数,又是xj的函数,深层动校正量小,浅层动校正量大,炮检距越大,动校正量越大;查表法计算动校正量,为了提高计算速度。动校正量表节省计算内存。,动校正处理,一静校正的概述几何地震学的理论的假设条件:地面水平,地表介质均匀实际在野外观测时,表层因素往往与假设条件并不一致,主要存在:地形起伏,爆炸井深的不同,使爆炸点和接收点不一定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低、降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这些因素会引起反射波到达时间增长或缩短,导致观测到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不再是一条双曲线而畸变为非双曲线。对此曲线进行动校正不可能将它校平,若是共炮点记录,就得不到正确反映
14、地下构造形态的一次覆盖时间剖面,若是共反射点记录,则达不到同相叠加,直接影响到多次水平叠加效果,速度参数和岩性参数的提取。,2 静校正处理,静校正处理,图中符号:地面;平均地形线(或称基准面);反射界面;相对于基准面的理论双曲线;由地形影响畸变了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由动校正后的理论曲线,与界面R的形态一致;由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与地形一致;,t,时间增加,静校正:对由表层因素引起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静校正由计算静校正量和数据校正两部分组成,核心是计算静校正量。而计算静校正量又是建立在表层速度模型的基础之上。其“静”的含义是指校正量不随t0而变化。这是由静校正的假设条件决
15、定的:低速带的速度远小于基岩的速度。从而使浅、中、深层的地震反射波在低速带内是近似垂直传播的,与各层反射波入射到基岩的方向无关。同一道不同层的所有采样点的静校正值都是相同的。这个值是由爆炸点或接收点的表层条件决定的一个常数。静校正量有正,也有负。静校正的好坏与实际情况是否满足假设条件有直接的关系,若实际情况满足假设条件,静校正就会有好的结果,否则,静校正效果就会变差。另外,计算静校正量需要已知表层速度模型,若用估计的近似模型计算静校正量,也会使静校正质量降低。目前常规的静校正方法主要有野外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近几年还发展了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等新方法。,静校正处理,静校正处理,0,r1,
16、r2,b,a,v0,v1,s,Sin(a)/v0=sin(b)/v1Sin(a)/sin(b)=v0/v1v0v1 a=0,x,低速带的速度远小于基岩的速度。从而使浅、中、深层的地震反射波在低速带内是近似垂直传播的,与各层反射波入射到基岩的方向无关。,分界面,射线,v0,v1,二野外一次静校正直接利用野外观测的表层资料(实测得到的各点高程、井深、低速带的厚度和速度及基岩速度或井口时间等资料)计算静校正量并进行校正的方法。其实质是“基准面静校正”:把爆炸点和接收点都校正到统一的海拔高度平面(基准面)上。“基准面”的选取:为了对一个工区不同测线或多个工区地震记录进行对比解释和大面积的连图,一般可取
17、同一工区中不同测线或不同工区中所有测线海拔高程的平均值为基准面。基准面以上进行地形校正,基准面以下进行低速带校正,即将基岩速度代替低速带速度,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一次静校正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等。,静校正处理,1井深校正:把爆炸点的位置从井底校正到基准面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爆炸点直接校正到基准面上,这种方法求出的井深校正值有正有负;另一种是把爆炸点首先校正到地表,然后把它当作接收点,与其它接收点一起校正到基准面上,这种方法求出的井深校正值永为负值。我们介绍第二种方法求井深校正量,即求地震波从井底垂直向上传播到地表的时间,求取方法有二种:用井口检波器测出的直达波的传播时间
18、(即井口时间)作为井深校正值,它可直接从地震记录中读取。用已知的表层参数资料和井深资料,按下式计算井深校正值:,静校正处理,野外(一次)静校正量计算示意图 基准面;地面;低速带底界面(基岩顶面);O-炮点;S-接收点,静校正处理,2地形校正量:将经井深校正后,已校正到地表的炮点和检波点都沿垂直方向校正到基准面上。炮点的地形校正量为:检波点的地形校正量为:某爆点某记录道(第j炮第i道)总的地形校正量为:地形校正量有正有负,通过的 正负体现出来,规定当测点的位置高于基准面时校正值为正,低于基准面时为负。,静校正处理,3低速带校正:将基准面以下的低速带速度用基岩速度代替。低速带速度总是低于基岩速度,
19、由于低速带的影响,造成反射时间延迟,若不消除这些影响,就会引起某些假象,带来错误的解释,静校正就是把这个增加的时间从观测时间中减掉。某道记录的低速带校正值等于炮点和接收点低速带校正值的代数和:因为基岩速度总是大于低速带速度,故低速带校正值总是正的。4野外(一次)静校正值:为井深、地形、低速带校正值的代数和:,静校正处理,5野外一次静校正的实现:即将静校正量从记录的观测时间中减去,用“搬家”来实现。与动校正不同之处有两点:对每道的全部采样点具有相同的静校正量;静校正量具有正负之分,它决定静校正“搬家”有两个顺序(即两种搬家方向)。当静校正量为正时,则将整道全部采样点均向前(时间减小的方向)移动静
20、校正量时间,静校正量为负时,将整道全部采样点均向后(时间增大的方向)移动静校正量时间。,静校正处理,三剩余静校正:1剩余静校正的基本概念剩余静校正量: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和某些人为因素,使野外实测表层资料不准或无法测量,故经过野外一次静校正之后仍残存着剩余或正或负的误差,这个误差称为“剩余静校正量”。提取受表层影响的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的过程称为剩余静校正。剩余静校正量是由于野外表层参数测量误差及动校误差造成的,所以不能再用野外实测资料来计算,只能从地震记录中提取。剩余静校正量主要包括两种成分:长波长(低频)分量和短波长(高频)分量。,静校正处理,长波长(低
21、频)分量:区域性异常,由表层因素(主要低速带)在大范围内(至少大于一个排列长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时差,它构成了剩余静校正量中的低频背景。一般它对共中心点道集内各道的反射波旅行时影响不很明显,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大,不至于造成地震记录质量的显著下降,却容易引起构造解释上的错误,把这种表层异常误认为是地下构造或岩性变化引起的。长波长分量的提取和校正一般用其它方法:空间滤波、线性回归等方法。,静校正处理,短波长(高频)分量:是由表层因素(主要低速带)局部变化及观测误差所引起的时差。它在一个排列内或一个共深度点道集内是随机出现的,其和趋近于零。它对同一共中心点道集内的各道的反射波到达时影响不一样。使动校正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勘探 数据处理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7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