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绝句的基础知识及写作入门课件.ppt
《律诗绝句的基础知识及写作入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律诗绝句的基础知识及写作入门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目标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z知识。2.尝试写诗的味道。,如果将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么诗歌就是这茫茫星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如果将中国的文化比作广阔无垠的大海,那么诗歌就是大海中最为璀璨(cucn)的一颗珍珠。,诗歌魅力无 穷,让我们梦回唐朝,这是一个诗歌成熟的季节,矗立起一座座诗的高峰。从体裁看,古体诗、近体诗,异彩纷呈;从诗人看,李白、杜甫、白居易各领风骚!,现在我们试着走进近体诗的世界。,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
2、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z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韵律,因此近体诗又叫格律诗。,现在我们来复习律诗基本知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五律、七律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律诗的主要格律特点:(1)押韵。偶句用韵,奇句不 用韵(也有首句入韵的)。(2)对仗。律诗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叫首联、颔 hn联、颈联、尾联。中间的颔联、颈联的两句必须是对句。(3)平仄。,试用体裁、押韵、对仗、平仄 等术语来分析下面这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
3、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体裁,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五言律诗。,押韵,秋,流,舟,留,凡偶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对仗,对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出句,对句,平仄,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王维平
4、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特点,句中交替,联间相粘,即相同,句间相对,平仄谱,您学会了吗?,押韵:凡偶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平仄:同句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对仗:律诗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您学会了吗?,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
5、全文。”,格律诗的写作章法:起承转合。,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谓“起”就是“开头”。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所谓“承”就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所谓“转”就是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所谓“合”就是结尾。可以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或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起,承,转,合,格律
6、诗的写作章法:语法,受字数限制,一句诗只有几个字,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语法相当复杂,也难一时全弄通,可以先弄懂两种常见的,一是省略,二是改变词的位置和改变词性。,格律诗的写作章法:语法,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诗词中常常改变词语的位置,所
7、谓倒装句。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语倒置了,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过把诗人瘾 仿写诗歌,五言绝句一首。格律如下:首句平起仄收: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注:可平可仄 平声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仄:普通话的第三、四声,首句写景或写事,二句继续陈述或写景,三句转以寄情或寄思,四表达感情、寄托或抱负,http:/,诗词对联平仄、重字、尾字韵目查询程序 V4
8、.1,再见,七言绝句,简单地讲,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就是首句开头或写景或写事,二句继续陈述或写景,三句要转以寄情或寄思,往远大处着笔,第一二句如果写实的,则第三句就要写虚的,四句要归纳收尾,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古诗中的平声韵,平声,古汉语的第一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第一、二声。平声韵,普通话中属于平声的韵母。诗歌中一般指押平声韵的字。如登鹳雀楼二、四句末字“流”“楼”。夜雨寄北一、二、四句的“期”“池”“时”,都是押平声韵的字。,关于古之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
9、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入声的消失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平仄,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一个本质特征。古代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指古汉语中的平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第一、二声。仄,指古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第三、四声。,致参加写诗入门学习的同学,写诗何惧怕,苦练定通关。古: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今: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若有愚公志,高峰亦敢攀。古: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今:仄仄平平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律诗 绝句 基础知识 写作 入门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7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