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读书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读书体会.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读书体会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读书笔记 实验小学 吴英忠 知识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体现为教育是知识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离开了知识,教育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各种各样的教育目标就无法达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性质的转变必然会动摇原有教育的知识基础,引发建立于其上的原有教育观念、制度和活动的危机,从而推动一定时期的教育改革。石中英所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从“知识”、“知识型”、“知识转型”等概念的界定出发,考察了自古至今的知识类型和知识更迭,将知识型分为“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
2、”四种,对三次知识转型和由此带来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历史透视。作者通过对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批判分析,动摇着现代知识中的绝对化和教育模式的公式化,对于知识创新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本书对于“缄默知识”和“本土知识”的讨论,引起我们更多地去思考知识的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相互差异与关联的讨论,引起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文精神的复归。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的相互作用,知识型也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的模型”或“知识范式”,它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
3、、范畴、性质、结构、方法、制度及信念的整体。知识型具有规范性、共同性、历史性、先验性、文化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转型,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型的转变,就是知识“范式”、知识“形态”或知识“政体”的转变或被颠覆,就是原有的知识型出现了危机。知识转型推动着教育改革,构成教育改革的一个深刻动力和社会背景。教育改革必须回答社会和个体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包含什么样的知识要求?必须重新反思什么样的知识才最具有教育价值?如何获得这些知识才有教育意义?教师和学生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有什么知识论方面的依据?应该根据新的知识要求发展什么样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评价模式?知识转型对教育改革的影响除了对教育
4、实践活动方面的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间接影响教育实践活动,也通过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来进行。反过来说,教育改革对知识转型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为:第一,在对旧知识型质疑普遍化或泛化的过程中,教育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知识传播方式迅速将这种质疑传递给他人和下一代,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种普遍化或泛化的任务;第二,将新旧知识型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以一种非常简洁的形式纳入到自己的课程内容中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分歧和冲突的所在,促进他们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尽量完善和修正新的知识型;第三,新的知识型确立以后,需要在整个社会中加以推广,从而清除旧的知识型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教育活动
5、中教师的权威,追求新奇的青少年学生、具有仪式性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等都非常有利于新的知识型的推广和强化;第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可以培养出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促进社会知识转型的最终完成以及在新的知识型指导下促进社会知识新的进步方面,必然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后现代知识转型与现代教育的危机后现代知识型的逐渐形成建立在对现代知识型质疑的基础之上,这种质疑伴随着20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展不断展开,在20世纪下半叶达到高潮。现代知识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从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上看,科学家或研究人员是“知识分子”,享有认识特权。认识者“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观察、实验或推理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从知识与认识对象
6、的关系上看,世界是客观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从知识的陈述方式上来看,知识通过特殊的概念、范畴、符号和命题加以表述。数学语言和观察命题是其基本形式。知识具有客观性、确实性、实证性;从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上看,它为现代社会提供解释世界的模式及形成现代社会的动力。知识是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与非意识形态的。知识是人类的公共财富。现代教育的许多特征或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教育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现代教育的科学知识型所塑造的。体现为:第一,科学性。现代教育是科学教育,是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的教育,科学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主导的和核心的地位。并
7、且现代教育是以教育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是受到现代教育科学知识指导的;第二,世俗性。一方面,来自家庭、企业和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向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任何社会都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投资者又都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指望从自己的投资中获取最大利润的回报;第三,普及性。先是国家提倡普及教育,后是人们自己要求接受科学的教育,并为争取平等的教育权而进行斗争。而后现代知识型的主要特征是:从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上看,“普遍的知识分子”消失和“具体的知识分子”出现,认识特权被废除。认识者感觉和理性都是文化的产物,认识者的知识陈述与知识信念密不可分;从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上看,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知识是
8、对人们所选择的认识对象特征及其联系的一种猜测、假设或一种暂时的认识策略,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充分的;从知识的陈述方式上看,这一知识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陈述形式,它们彼此之间不可代替,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概念、符号与范畴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从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上看,知识与实践、知识与权力、知识与性别、知识与利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没有“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也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在这种人类第三次知识转型的过程中,教育的现代性受到了批判,现代教育的精神和理想受到了怀疑,现代教育也因此面临着或陷入了一场日益严重的危机。这场危机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的人文精神危机;第
9、二,教育的社会价值危机;第三,教育机会均等的危机;第四,教学危机;第五,教育科学或教育理论的危机。现代教育危机中的科学教育变革由于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革命性作用,科学教育一旦进入到教育机构,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后,就迅速排斥了古代的人文教育,占据了现代教育的核心位置。科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简略地概括为:传播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理解科学活动,以便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期建立一种良性的与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课程内容来看,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个个科学研究的成果,包括了若干基本的科学事实以及从这些科学事实中所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
10、原理和公式等。这种概念和命题表述的方式往往是“绝对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的,从形式上掩盖了科学知识的假设性质和未完成性质,掩盖了科学家个人的理论和方法偏好对科学的结论。后现代课程建设应该追求的目标包括:改革在“客观的”、“普遍的”与“中立的”知识观支配下的科学课程,实事求是地在科学课程中反映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性质的新认识,如“科学知识实质上是一系列的假设或猜测”等,从而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起一种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与此相关,科学课程的目标也要超越对具体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达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社会和人类关系广泛、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科学内容的编排要走出原来狭隘的
11、分科课程模式,采用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大科学课程”模式。从科学教学的模式来看,早期一般采用科学知识“教授”或“证明”的模式,让学生理解超出自己生活经验范围的科学知识或原理。缺乏实验材料以及科学教师素质低下因此也成为制约那时科学教学的两个主要因素。到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科学知识的突飞猛进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在解决经济危机、加强国家安全等方面作用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考虑到科学教学的改革问题。其结果就是诞生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发现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自主探究和相互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与竞争。现实生活中的小学科学教育见闻在阅读石中英老师的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的过程中,其
12、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本文总结了书中关于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的相互作用,描述了后现代知识转型与现代教育危机,并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切入予以详述。下面我想从自身经历出发,联系书中内容,对现实生活中的小学科学教育作一解读。我有幸在本科期间跟随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的一位老师参与了“北师大与北京市密云县共建小学科学教育”的课题,通过课堂观摩和与一线教师的相互交流,可以发现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桎梏。在对科学目标的理解上,很多一线教师仅局限于科学教育的知识目标,即过于强调对概念的掌握,而更重要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北师大课题组指出“能力目标的实现,应该让
13、每个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操作过程,并予以指导。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可以具体化的,比如通过丰富的视频材料展示各位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过程史,体验科学是要经过不断论证的、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符合后现代知识型所论述的“从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上看,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知识是对人们所选择的认识对象特征及其联系的一种猜测、假设或一种暂时的认识策略,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充分的”。在科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了解“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运用。体现为:第一,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前期经验。而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出发,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将新的科学知识内化、迁移;第二,合作学习并非简单地将学生分组,而应该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集思广益,最后共同解决。当然,尽管当前科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对科学教育的反思越来越深刻,专家参与指导也有利于教师扭转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在考察实验校的时候,看到了各所学校结合本地特色,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性的课程。后现代知识转型期倡导的“本土知识”的回归已付诸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7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