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详解.docx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长恨歌详解.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居易长恨歌详解白居易长恨歌诗详解 靳极苍 一、作者介绍题解 白居易字乐天,先世居太原,后迁下邽,出生于河南新郑,父季庚,早年卒于襄州别驾。这就是说,他出身于小官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仕进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他少年时,正值藩镇混战,为避难流浪于江南的苏州、杭州、越中,后又到长安符离、襄阳、宣城等地。这就是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一定很深地体味了民间的疾苦和当时行政的得失。所以,他提出文学主张:“唯歌生民 病。”政治主张:“用正人远佞幸。”这都是和他的生活阅历有关系的。但“居易鄙人也,上无朝廷附丽之援,次无乡曲吹嘘之誉”。情形如此,要想仕进,只有由科举一途了。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十五六始知进
2、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果然功夫不负人,二十七岁时,他考取了进士。当时,他是很得意的,他在及第归觐留诸同年诗中说:“二十常苦学,一朝谬成名。”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官职。于是,他又参加了拔萃科*。及第后,才授为校书郎。元和初,他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对策激直仅列四等,授盩厔尉。这就是说,他由中央被外放到外县去了。尉这个官职,只是管捕盗贼察奸宄的县级辅佐官。这实是对激进作者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他作京兆府新栽莲诗说:“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在这里,他却幸运地结识了陈鸿、王质夫这两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并在他们的怂恿下写了这
3、首长恨歌。 由上看来,他写长恨歌时的心情是这样的:一、对弊政有些认识;二、对佞幸有些认识;三、心有委屈。认为自己尽忠竭智,却反被外放,所以极不满意时政,极不满自己的处境。这些因素会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在长恨歌中呢?*是:很可能。 白氏类分其诗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作解题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敏,仆虽不敏,常师此言。谓之讽谕,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独善之意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 非平生所尚者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由此可了解两个问题:一、作者主观要求的并不
4、就是客观所重视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相矛盾了。二、长恨歌作者自己把它列之于感伤类诗中,没把它列在讽谕、闲适两类里,那就是没有把自己“兼济”之志,“独善”之义寄寓其中,而只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伤感诗了。作者自己这些话很重要,很可作为理解评议长恨歌的参考。当然,这也只能看做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愿望,还必须依作品的实际,才能决定。 作者怎样对待“时之所重”的长恨歌呢?元和十年他与元九诗说: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娉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秦中吟长恨歌主
5、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又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未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这类材料,还可有些,但仅此就可看出,白氏也是以社会上爱他的长恨歌为光荣的。而自己也称“一篇长恨有风情”,以为是可以“气粗言语大”的。这对作者的重讽谕、闲适诗,而轻感伤诗来说也是个矛盾。由上可知,作者自己对长恨歌的认识,就有两重矛盾:分类上虽轻它,社会上却重视它,他也以为荣,他自己也称赞此诗“有风情”、“
6、近正声”。“有风情”,就是有“国风之情”,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这又是作者依客观效果,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了。总之,是矛盾。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本身。 二、概述 全篇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可算是一首长歌。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自开始“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共三十句。主要是说篇中两主人公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的由来、相爱的实际和相爱所达到的程度。但主动的是唐玄宗,一切都是由他发起发展的。杨贵妃仅以自身的美和自身的媚获得玄宗无以复加的宠爱而已。作者的写作态度,依作品实际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用的欣赏口吻;“御宇多年求不得”,是你为着急的口吻;“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7、”,是代为庆幸的口吻;“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是“天实为之,非人力也”的口吻;“回眸一笑”两句是对贵妃之美的很典型的形象写法;“春寒赐浴”四句是贵妃因美而受恩泽的情况;“云鬓花颜”十句是贵妃承恩泽后受宠的几项典型事例;“姊妹兄弟”四句是因宠贵妃而旁及的恩泽并因此显示出宠爱贵妃达到的程度;“骊宫高处”四句,是对玄宗前面宠爱贵妃行动的总结性概括。其中“从此君王不早朝”和“尽日君王看不足”两句,都必须以文学笔法目之,是两句形象语言,形容玄宗对贵妃的宠爱竟达到了重女色大大超过重朝政、重国家的程度,以至于全天在看还看不够,可谓爱到了极点。由此可见,白氏这绝不是纪实,而是在以他俩的情况为基点,
8、创作的一个极情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这和开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同样是以情为主的情笔、诗笔、文笔、绝没有一点史笔的味道。有些人认为这两句“不早朝”、“看不足”是寓有贬意的,这是用史笔来看这两句的。这就是观点上的错误了。文学理论,是对既有作品的理解和说明,是先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后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的。“至情”和“纯情”的作品,在文学理论上有论述,这是有根据的。这种作品就是这种理论的根据。千百年来,对这篇伟大作品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于文笔和史笔的不分,纪实与创作的混淆,极可感概。谁都知道,在理论上,有纯情至情作品的说法,而对纯情至情的作品,却偏偏要以实论之,真是奇怪。“杨家有女”、“养在深
9、闺”、“一朝选在君王侧”也不是实际。所以说这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是用的文学创作笔法,而不是记实的史笔。 以下“回眸一笑”、“金屋妆成”等,全都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是创作,不是亲身见到而记的实事。此而不知或以实求之,就太不合于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了。 以下自“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叙述马嵬坡事件的产生、实况和后果。也是以玄宗为主的。你看,事件的产生只用了六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到“西出都门百余里”。事件的实际也只有六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到“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完全是被动的。“黄尘散漫风萧索”到“夜雨闻铃断肠声”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一;
10、“天旋地转回龙驭”到“东望都城信马归”六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二;“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十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的说法之三。共三十二句,分三个层次,用三种形象描写马嵬事件的后果。主人公全是玄宗。无论叙述事件的产生,还是叙述事件的实际,大都用的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而不是直白地记述实事的语言。你看“宛转蛾眉马前死”哪里是事实?事实是旧唐书杨贵妃传上所说“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花钿委地”是更加重写贵妃死后惨状的形象,也不可能是实际。“黄尘散漫”、“蜀山水碧”也都是文学上用景表情的形象语言。“归来”以下十八句更全是描写抒情的文学语言。总看这三十二句,全是描写
11、的形象语言,全是作者创造的形象语言,当然也都是文学之笔而不是史笔。 “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共四十四句,为第三段,主要说的是“海上仙山”中的事情,全是想像虚构的事故,没有一句是纪实的。这一部分,历来都以为是白氏自创;但前于他二十年的李益,在过马嵬之二上说:“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是写道士访蓬莱,可见当时已有此传说?潞琛冻?*性故事。所以,以史实评长恨歌是错误的。“临邛道士”四句,是事故产生的缘起;“排空驭气”四句是事故产生中的屈折,“忽闻海上”以下十八句,是道士对“海上仙山”事故的叙述。全是用的想象的形象语言。你看“揽衣推枕起徘徊”多形象;“云鬓半偏”六句,使人如见。
12、“钿盒金钗寄将去”,很显然是应上“花钿委地”两句的,是作者虚构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四句,看似事实,而实在是孔雀东南飞结尾的翻新,是唐*中习用的笔法,自然也是虚构的。至于全篇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作者对全部事故的总结语,是作者感其事而寄予同情的话,也正是作者之所在和歌咏此事故的目的。全诗以此作结,也以此点明写作的主旨。长恨歌传“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4?br 总全诗看来,第一部分发生在宫中,重点是骊山宫中,第二部分发生在马嵬坡;第三部分发生在海上仙山。第一部分说两人爱情的发生发展,以玄宗为主。第二部分说两人爱情的变化,也是以玄宗为主。第一部分重在外形的描述,第二部
13、分重在深情的刻画。第三部分是两人爱情的神化、纯化,是以贵妃为主的。这部分全是想像虚构的,而却是全诗的重点。依上,我们肯定地说,长恨歌是以李杨事件为基点、为素材,创造成功的一个诗歌体的*类小说。以这个观点看,它和屈原的离骚是完全相同的,它们是中国诗坛上的双壁。屈原的创作离骚,就是以自己为基点,想像着像自己这样的人,在那样条件下,会有什么事故发生、发展,以至最后会有什么结果。离骚也是文学作品,也是由创造产生的,不是使用的史笔,而是使用的文学笔法。正因为对离骚这个客体本质?*?br 现在,就以这个观点来详解长恨歌的全篇吧! 三、详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单看这两句,可能有多种讲法,如:这是
14、意存讽刺、揭发、贬抑等等。因为“好色”无论如何不是件好事,而“思倾国”讲作思美人还好,要讲作想把国家“倾”了,那还了得。但结合下边“杨家有女”几句,可见是代为庆幸的意思,连同全篇对玄宗的“好色”的描写,全没疵议之处,而且都是盛赞其爱情的深挚。因而可明确知道,作者是以欣赏的口吻说第一句,以同情的口吻说第二句,以庆幸的口吻说第三、四句的。文学作品,是个整体。词和词、句和句是互为作用,而各在具体地方见意的。这样通上贯下看来,就该认为, 这句是作者取其特点,以欣赏的口吻说出的。解此不顾彼,解前不顾后,绝不是解释文学作品的好方法。当然,“好色”和爱情并不是一回事,而这里是因“好色”引起而成为爱情的。这样
15、在事实上来说是可能的。而这篇的实际,也实在是起于好色,而终于成为爱情的。 “汉皇”有人解为汉武帝,以为是用汉武帝影射唐玄宗,是避讳。说此诗作于玄宗五世孙宪宗时,不得不如此。这话看似有理,实是不对的。因为汉武帝并没有“思倾国”的事实。他几岁上就由他姑母馆陶公主把阿娇许给他,“金屋藏娇”就指此事,可见是个美人。即位后,又由平阳公主献给他卫子夫,所谓“独不见卫子夫霸天”,可见也是个很美而且很受宠的人。不久李延年又通过“北方有佳人”这个歌把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引荐给他。不久,又有河间地方推荐给他拳夫人,也是个很美而受宠的人,他哪里用得着“思”呢?又哪里是“求不得”呢?可是唐玄宗却真的“思”来、“求”来,旧
16、唐书杨贵妃传:“开元初武惠妃特承宠遇、故王皇后废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长恨歌传:“先是元献皇后,武淑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可见玄宗是真的思来。又旧唐书杨贵妃传:“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诏见。”长恨歌传也说:“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可见玄宗真的“求”来。而且玄宗和贵妃这件事,当时已成为广泛流传的佳话,所以长恨歌传上说“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元稹、杜牧、李商隐等都曾以不同的态度予以歌咏。所以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唐人竟以太真遗事为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对一些具体有
17、关的事可以隐讳,对这两个人相爱的事何曾隐讳来?又何必托之于汉武呢?并且第三句就明说:“杨家有女”又何曾隐讳来!而在叙述世人皆知的玄宗爱贵妃的具体情事之后,诗上明白 地说:“闻道汉家天子使”,为什么称为“汉家”呢?依歌作传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上第一句就是“开元中”,为什么明明写出“开元”这一时间来呢?可见,避讳之说是说不通的。原来,因汉时国势极强,威震遐迩,所以外人多称中国为汉,久之,汉人也以此自称。唐开元之强盛,类于汉时,所以唐人也多以汉自称。比白氏早些年的高适,在所作燕歌行序上说“开元二十六年”,这点明是唐时,而诗上却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不明明称唐为汉么?李益过马嵬,“汉
18、将如云直不言,寇来翻罪绮罗恩”,也很明显是称唐为汉了。唐人习称太宗为文皇,开元时国势极盛,因此,比于汉之文帝武帝,于是称玄宗为武皇、武帝、汉皇等。如王建霓裳词:“武皇自选西王母,新换霓裳日色裙。”又王建过绮岫宫:“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饮春风。”张祜华清宫之四:“武皇一夕梦不觉,十二玉楼空月明。”张籍华清宫:“武帝时人今欲尽。”都是明明指的玄宗,所以称唐为汉,称玄宗为汉皇、武帝、武皇等,是对玄宗的尊称或通称,绝不是什么避讳的问题。“重色思倾国”,是这个汉皇的特点,以此为特点,而以欣赏口吻出之。可见,这是作者的作意所在,体会全篇,更可见这解法是合于作者的作意和全诗的实际的。 “御宇多年求不得”
19、,承上开下,是一个同情口吻。但这并不是实际。因为过去有宠人,却没有求;这次求也为时不多,而且得了。所以“多年”之说,非实,“不得”之说也非实,这样写只是作者对他表同情,只是用这句承上而开下,是文学上的一个承转笔法。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并是不事实,新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甲子,幸温泉,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南部新书也说:“杨妃本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度为道士入内。”长恨歌传:“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太真外传也说:“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所以,李商隐骊山有感诗说:“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他的龙池诗也说:“夜半
20、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唐大诏令集更明确说:“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遣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副以侍郎陈希烈,册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长女为寿王妃。”可见,杨氏先为寿王妃是事实。白氏对此绝对知道,而又为什么偏偏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已知他们的后果,因而以同情的心情要把他们写成一对极为引人同情的牺牲者,创造成为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典型人物。这是以情爱为主而进行创造的。我这样说,不仅就这诗来说,该这样理解,就是就其写作动机来说也是这样的。你看长恨歌传上说:“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这不就是同情他们么?王质夫求作者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这不是以情为主,使用的诗的笔法么?质夫还
21、说要他“润色之”,这不是让他虚构些么?既然是以情为主,不以事为主;以诗笔润色之为方法,不以纪实为要求,不就是要作者进行创造么?两个光照古今的纯真爱情牺牲者的典型人物,就这样成功地出现了。要是一开始就说玄宗抢了自己儿媳做老婆,哪还怎能引人同情呢?而且“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是常理,若说她嫁寿王,在创作至情上也是不方便的。所以长恨歌上的李杨只是以实际的李杨为基点、为素材,创造成功的文学作品上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不是李杨二人的原样。史笔、文笔于此也就可以分别清楚了。 赵与时宾退录九,说:“白乐天长恨歌书太真本事详矣,殊不为鲁讳。然太真本寿王妇,顾云杨家有女云云,盖宴妮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
22、容不隐。”这说法看似有理,可是“但传长恨歌”的陈鸿为什么却明明写:“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呢?可见,是史笔、文笔的不同,不是什么讳不讳的问题。赵氏首先说“书太真事详矣”是把长恨歌看同记事,所以有这样不适宜的称赞。 可是,就是因为长恨歌中说了:“深闺”“人未识”,曾引起了一桩公案,竟有人说杨氏是以处子入宫的。宋人张俞骊山记发之于前,清人朱彝尊、杭世骏等应之于后。朱氏更用所谓考证的方法,持之甚力,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给予了铁证的反驳,这问题才算解决。这和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上为李清照改嫁事翻案一样,乱一阵也就完了。对长恨歌所以有以上这样那样的说法,主要是没有把它的性质认识清楚,造成文笔和史笔的互相混淆。
23、我还可以再进一步说,白氏这写法,实仿于汉代李延年的李夫人歌。李夫人歌曰“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白氏这儿说“养在深宫人未识”,也是“遗世而独立”之意,笔法相同。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曰:“本以倡进”。“倡”能“遗世而独立”么?个中道理,和贵妃已为寿王妃,绝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一样的。李延年为什么那样作歌,为的是要武帝爱她,白氏为什么这样写,是为求得人们同情她。作者为创造一个典型形象,不知耗费过多少心血。典型环境好创造么?典型人物好创造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好创造么?作者千辛万苦地创造成功了,而以实求之,以俗视之,心血全白废了,良可慨也。焚琴煮鹤,以实论长恨歌者,可以休矣。 天生丽质难自弃,朝
24、选在君王侧前一句该作“天生丽质天难弃”,蒙上省一天字。这里把“选在君王侧”归之于天,也不是史实,因为新旧唐书和陈鸿传上,都明明说:“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诏高力士潜搜外宫”等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和上句一样,是为美化他们,更说是天实为之,以便于把她创造成为爱的典型人物。假设说出她是潜搜得来的,怎么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呢?正是为这一目的而使用了这样的创造笔法,即文学笔法,亦即王质夫所要求的“润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很典型的天生丽质了。“回眸一笑”,就是在君王看她时,她给予了回看,更在回看转眸时,报以一笑。这“回眸一笑”表现着千娇百媚,在玄宗眼里,六宫中全部美女,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居易 长恨歌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6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