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docx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 病理学 一.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二.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 变性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三细胞水肿:细胞水肿,又称“水样变性”,是细胞可逆性损伤的一种形式,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其机制为线粒体受损,导致ATP生成减少,再导致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进一步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之后,无机磷酸盐、乳酸和嘌呤核苷酸
2、等代谢产物的蓄积,可增加渗透压负荷,进一步加重细胞水肿,导致细胞内液增多。凡是能引起细胞液体和离子内稳态变化的损害,都可导致细胞水肿,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高热时肝、肾、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四:脂肪变甘油三酯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内蓄积,好发部位:肝、心、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与营养障碍、感染、酗酒、中毒、缺氧、糖尿病及肥胖有关 五: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基本病变: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核固缩、碎裂、溶解 坏死细胞质嗜酸性增强,线粒体空泡形成,线
3、粒体基质无定形钙致密物堆积,溶酶体释放酸性水解酶降解细胞成分。胞浆红染,胞膜破裂 、崩解,内容物溢出、引发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坏死类型: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结局: 1在局部引发急性炎症反应、2 溶解吸收、3分离、排出:形成缺损:糜烂、溃疡、空洞、窦道、瘘管。4机化与包裹、 5钙化 六:坏疽:活体内继发有腐败菌繁殖的大块坏死组织。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变化。 分类:分为干性、湿性、气性三种,其比较如下。 类型 好发部位 原因 病变特点 全身中毒症状 干性坏疽 四肢、体表 A缺血、V通畅 干缩、黑褐色 轻或无 分界清楚 湿性坏疽 肺.肠.子宫.胆囊 A、V均阻塞
4、湿润、肿胀、 重,明显 黑褐或边缘分 界不清楚 气性坏疽 深部肌组织 创伤伴厌氧产气荚膜杆肿胀、污秽、 重,明显 菌感染 蜂窝状、捻发音 分界不清 七:凋亡概念:活体内个别细胞在基因调控下的主动性死亡,即程序性细胞死亡。 八:肉芽组织概念:肉芽组织是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幼稚结缔组织,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湿润柔软、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的结构及形态 结构: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是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伴炎性细胞浸润。 形态特点: 新生毛细血管向损伤表面垂直生长,以小A为轴心,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Cap.网; 内皮细胞数量多、核大; 巨噬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5、、也可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常有多量渗出液; 可见肌成纤维细胞,兼有SMC的超微结构、生化特点及收缩功能。 肉芽组织的功能: 抗感染保护创面 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及其它异物。 九创伤愈合: 概念:创伤愈合是机体对外伤引起的组织离断或缺损进行修补复原的过程。 皮肤创伤愈合 1.基本过程: (1) 伤口的早期变化 (2) 伤口缩小 (3) 肉芽组织的增生及瘢痕形成 (4) 表皮及其它组织的再生 2.创伤愈合的类型(1)一期愈合缺损小、创缘齐、无感染、对合缝合严密、炎症反应轻。需少量肉芽即可填平伤口,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小。 (2)二期愈合缺损大、创缘不齐、无法整齐对
6、合/有感染、炎症反应明显。需多量肉芽方能填平伤口。愈合时间长,形成瘢痕大。 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血肿形成 纤维性骨痂形成 骨性骨痂形成 骨性骨痂改建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1. 全身因素:年龄;营养 2. 局部因素:感染与异物;局部血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辅射等。 3.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及时、正确复位骨折断端 适时、牢靠、准确地固定骨折断端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证良好的局部血运 防止因新骨形成过多出现赘生骨痂 十:淤血淤血也称静脉性充血是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亦称被动性充血 十一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
7、栓形成,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形成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血管内膜损伤处,血小板粘附、沉积, 与纤维蛋白多聚体一起形成小丘。 血小板继续沉积,血小板堆之后产生涡流,导致下一个血小板堆的形成,多个血小板堆互相连接形成血小板小梁, 1 其间的血液凝固 混合性血栓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血流停止,血液凝固。 十二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十三 梗死: 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任何引起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中止和缺血的原因均
8、可引起梗死。 十四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各种形式的损伤的防御性反应,它包括在损伤部位的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反应。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定义: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是致炎因子和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实质细胞常出现的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 间质成分变质包括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和渗出液。后果:炎性水肿、体腔积液 增生 局部变化:1实质细胞的增生:如慢性支气管炎时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慢
9、性肝炎中肝细胞的增生。 2间质成分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的增生。 意义: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的作用。 十五 炎症介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渗出的发生机制,是炎症发生机制的重要课题。有些致炎因子可直接损伤内皮,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但许多致炎因子并不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而主要是通过内源性化学因子的作用而导致炎症,故又称之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十六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分钟520m。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 十七 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纤
10、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纤维素性炎症形态不一,可表现为: 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称假膜性炎: A.喉部黏膜为固膜 B.气管黏膜为浮膜 发生于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可因运动形式不同,表现为:A.胸膜、腹膜等呈片块状 B.心包脏壁层呈“绒毛状” 在肺等疏松组织可发生组织“实变” 十八 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是渗出性炎症的一个类型。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脓液是浑浊的凝乳状液体,内有大量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脓细胞是指脓液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化脓性炎症分为形态学特征: A.表面化脓和积脓 a.发生在粘
11、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称表面化脓。 b.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自然管腔时,脓液积存,称为积脓 B.蜂窝织炎: a.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称蜂窝织炎 b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c.容易扩散 C脓肿: a.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b.造成局部组织溶解坏死,形成脓腔 c.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d.特定部位的脓肿 疖: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痈:多个疖的融合 十九 急性炎症的结局: 1.痊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1)局部蔓延,经组织间隙或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或器官直接播散 2)淋巴道扩散 病原微生物进入淋巴管,随淋巴液运行,可致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3)血道扩散 二十脓毒败血症:化
12、脓菌引起的败血症, 细菌随血流至全身, 在肺、肝、肾、脑等处发生多发性脓肿。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二一肉芽肿: .显微镜下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 二二肿瘤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它反映分化程度高低,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组织学依据。细胞异形性, 结构异形性 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良性肿瘤多见,呈结节状,常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 织分界清楚, 影响主要为挤压或阻塞的作用. 易手术摘除,不易复发、转移 2.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都可 多发生在体表、体腔、管道 呈
13、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 恶性肿瘤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没有包膜,无明显界限、如树根长入泥土,不易推动;手术摘除范围广,易复发、转移 肿瘤的扩散: 系指恶性肿瘤不限于发生部位生长,可侵入到邻近或远处组织生长,即蔓延及转移。 途径:1)直接蔓延: 指癌瘤细胞连续浸润性生长到邻近组织或器官,如肺癌侵入胸腔,子宫颈癌侵入膀胱或直肠。 浸润: 指癌瘤细胞可突破基底膜向邻近间隙象树根或蟹足样生长,是恶性肿瘤的生长特点。 2)转移:癌瘤细胞从原发部位分离脱落侵入一定的腔道被带到另一部位,并生长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相当于肿瘤“
14、搬家”。 转移的主要途径: 淋巴道转移: 是癌的主要转移的途径 血道转移 1.是肉瘤的主要转移的途径。 2.途径:与血栓栓塞过程相似。 3. 血道转移最常见的是肺,其次是肝。 4.转移瘤形态上的特点是:“多 圆、界清、癌脐”。 种植性转移 : 1.指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 2.胃癌破坏胃壁侵及浆膜后,种植到卵巢形成Krukenberg瘤。 良恶性区分 2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 别大 核分裂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 多见,可见病
15、理性分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继发改变 很少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 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能推动。后者常伴有 浸润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切除后很少复发 切除等治疗后常有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 较小,主要是局部压迫或阻塞。 较大,压迫、阻塞、破坏组织。恶病质,副 肿瘤综合征 癌前病变: 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可能转变为癌 。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 粘膜白斑; 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 乳腺纤维囊性病;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
16、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皮肤慢性溃疡; 肝硬化 原位癌一般指粘膜或皮肤鳞状上皮内的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者。是一种早期癌,早发现,早治疗。 二三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性增厚、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为病变特征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 病理变化 1早期病变脂纹 肉眼: 动脉内膜面稍隆起的黄色斑点或条纹 光镜: 内皮下大量泡沫细胞聚基SMC 细胞外基质 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浆内大量小空泡 结局: 病因消除可完全消退,属可逆性变化 2纤维斑块 肉眼:内膜面淡黄/灰黄色不规则隆起的斑块:
17、胶原纤维+玻璃样变,直径0.31.5cm,瓷白色蜡烛油样。 光镜: 表层:大量胶原纤维SMC 细胞外基质 下层: 泡沫细胞SMC脂质+炎细胞 3. 粥样斑块粥瘤 肉眼:黄色斑块多量黄色粥糜样物 光镜: 玻璃样变性的纤维帽 大量粉红无定形坏死物质胆固醇结晶钙化 中膜萎缩 底/周边部:肉芽组织+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外膜毛细血管新生结缔组织 + L、浆细胞浸润 4. 继发性病变: 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破裂血肿狭窄、堵塞 斑块破裂:粥瘤性溃疡栓子栓塞 血栓形成:内皮细胞损伤+ 粥瘤性溃疡血栓 钙化:纤维帽及粥瘤灶钙盐沉着 动脉瘤形成: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动脉瘤 血管腔狭窄。 二四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18、供血中断,致供血区域持续缺血而导致较大范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临床特征:临床上有阵发性胸骨后部位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感,常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持续数分钟、用硝酸酯制剂或休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率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多发于中老年人。部分病人发病前有 附加诱因。 并发症急性左心室衰竭 心脏破室壁瘤 附壁血栓形成 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包炎 心律失常 乳头肌功能失调 高血压(Hypertention)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高血压是一种体征。基本形态改变:全身细小动脉硬化 二五 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以全身细动
19、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旧称高血压病。 :全身细动脉硬化(基本病变) 心、脑、肾及眼底病变相应临床表现 二六 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 由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特征性的肉芽肿,由数个细胞组成大到近1 cm,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Aschoffs body组成: 纤维素样坏死-中央 风湿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周围 二七 细菌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军团菌性肺炎 大小叶肺炎的区别: 病原微生物 组织分化程度 大叶性肺炎 肺炎球菌 小叶性肺炎 多种细菌 3 发病年龄 病变特点 病灶分布 病变分期 临床表现 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重点 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6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