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修四禅定.docx
《略谈修四禅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谈修四禅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略谈修四禅定略谈修四禅八定 小乘的声闻缘觉断尽一念无明后,如果不具备四禅八定,生死不能自主,所以,只有舍报后,才能入涅槃,名慧解脱。如果断尽一念无明的声闻缘觉,具备四禅八定,则能自主生死,随时可以入涅槃,名俱解脱。二乘所修的解脱道,是断烦恼的法门,修学四禅八定,有利于烦恼的断除。 大乘菩萨应修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中,诸佛菩萨皆以四禅为根本。有知识说:“四禅八定是定性声闻所修,参禅念佛人是大乘行者,不须修持。”对这一点,我们分为几点来说明。 1,菩萨六度之第五度禅定,是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的三昧。既然四禅八定是禅定度的主要内容,而禅定是菩萨六度之一,那我们就不可以说大乘行者不须修四禅八定。 2,六度
2、集经云:“自五通智至于世尊,皆四禅成。”菩萨以大悲心而常住世间度众生,所以应该在悟后修学五种神通。未到四禅之前修学神通要花很多的时间,如果已修得四禅,再修五种神通,随修随得。而神通的获得是因禅定功夫配合神通加行而得,不是因为明心见性的智慧而得,所以菩萨应修禅定。 3,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云:“云何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乐定,四者无乐定,五者楞严定。修习如是五种定心,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勤心修习。” 大般涅槃经世尊开示:菩萨应该修习五件事情,便是五种的定。第一知定,就是初禅;二者寂定,是指二禅;三者身心受快乐定,是指三禅;四者无乐定,是指第四禅。到了四禅之后
3、还要修楞严定,但是楞严定也包括前面的四禅在内,所以楞严经所讲的定包括欲界定、未到定,乃至四禅四空定。因此,我们讲无相念佛,也可以用第二十四种的圆通法门忆佛的方法进入欲界定、未到定,发起初禅、二禅、一直到四空定、观禅、炼禅、熏禅、修禅、楞严大定。 为什么要修这五种定?世尊说修习这五种定心,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接近大般涅槃,所以菩萨应当要精勤地修学这五种定。因此,不仅要修四禅,还要修楞严定。而其中的第四禅,因为定慧均等,所以诸佛于四禅大悟成佛。也在第四禅取涅槃,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大心菩萨应修第四禅。 4,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又云:“是三种智慧,
4、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 ,得诸法实相。” 大智度论里也指出要到究竟的涅槃,也就是说:亲见大般涅槃真如佛性本体的不生不灭的境界之后,要亲证涅槃,必须要功夫,所以告示我们涅槃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四禅是帮我们开涅槃城的方法。 空是指真如非色非相,没有去来,不生不灭,所以谓之空。空无所有是说没任何形相法相,没有形相法相就是无相。因无相我们就不须有任何的欲望,不须要去追求。既然真如不触六尘,从来无所得、无所失,我们就不须去追逐一切的有为法,追逐这些有为法全是五蕴所得;失去一切世间的有为法是五蕴所失。真如无得无失,就不须起任何的欲望而有各种的造作,因此称之为
5、无作。所以明心见性就是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三昧即是进入涅槃城的三个重要门户。 但是找到这三个门户要进入涅槃,就得要有功夫才开得了门,否则就得像慧解脱阿罗汉一般,要等到命终时才能入涅槃。四禅就是助我们开启空、无相、无作的涅槃城门之方法。这三种智慧若不住在定中就称为狂慧。 有人问:“修定者极多,何以未到地定久不能得?尤以修得未到地定已十数年者,定力甚强,何以初禅久不现前?”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说明“事障未来,性障初禅”的道理。 1,事障未来。 有很多修行人学习禅定:数呼吸、持咒、念佛、止观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久久不能修得未到地定。这是因为不知道修定应该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的道理,再加上没有办法每
6、天都拨一些时间在动中或静坐中来修持。 我们修学禅定的各种法门必须把握一个原则:禅定的功夫必须是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譬如数息学数息法必须要修六妙门。讲数息而不谈六妙门,那是只学得片段。 我们学数息一个呼吸数一个数字,数到十又从头来。但是当我们数不好的时候,始终数不到十,就出现妄想就断掉了,这要怎么办?这个时候反过来又由简入繁:心既然爱攀缘,那我们就一个呼吸数十个数目字在身体上,从鼻头开始,到丹田为止,定出五个点。然后每一个呼吸就数到十,吸气时从鼻头开始一个点数一个数。数到丹田是五,呼气从丹田开始数六,数到吐气完了到鼻头是十,从一数到十,总共十个数字。那这样子呢?心就很忙了,心忙的时候,就忘了打
7、妄想了。 但是这只是一个方便善巧,数到妄想不起之后,要回复到一般的数息,一个呼吸数一个数字。数到妄想不起后要改为随息,心随着呼吸上下出入,从鼻头吸入到小腹,从小腹呼出到鼻头出去,心随呼吸上下就可以啦。如果心仍不动,那就离开呼吸,止于一境,不做任何的攀缘。修止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妄想还不起,便可以用观观察微细的境界。我们就寻觅微细的境界安住。如果妄想仍不起,继续深观,会出现更微细的境界,又转进去。不停的转进更微细的境界。这是数、随、止、观。 如果在这一些过程里面,发觉到妄想出现了,没有办法安住,就要“还”再退回刚才的层次去。从观的微细境界退回到粗一点的境界试试看。粗一点的还不能安住,再退到更粗的境
8、界;如果还不能安住,就退到止的境界;如果还不行,再回到随的境界;如果还不行,再回到数的境界,这就是还。 如果可以安住啦,妄想不起了,再往前推进,或数、或随、进入到止、然后进到观。以观的方法渐渐转进更微细境界。这过程是数随止观还。经由这样的方便善巧一直修学,我们心就越来越清净,定就越来越好。这数、随、止、观、还、净,称为六妙门。所以数息要有事修的方便善巧,这事修的方法不会,就障碍未到地定,称为事障未来。 那么持楞严咒、念佛也是一样,都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才是会修禅定的人。有的人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另有事障福德资粮不够;每天要打坐的时候,事情就来了,没有时间打坐。有的人有时间打坐拜佛,但是亲
9、戚朋友多得不得了,每天谈不完的话,被打扰。有的人是根本没有时间去打坐拜佛修行,因为肚子都填不饱了,那有时间修定?以上所说不知事修的善巧方便及事修的因缘环境不具足,叫做事障未来。 有的人有时间拜佛打坐,也没有人打扰,但是拜佛打坐时,心里面烦恼一大堆,被俗事牵绊住,耽心得不得了。其实没什么事情,自寻烦恼而已,因此散乱攀缘,这就是被五盖之中的掉悔盖所障碍。 定修的不好的人有掉有悔,定修的好的人有掉无悔。到了第四禅,无掉亦无悔,那么,因为掉悔或昏沉,以及最重要的贪欲的执着,瞋恚的执着,导致心无法定于一境,所以无法修成未到地定,便无法发起初禅。 但是说到未到地定,很多人以为必须要在打坐静中来修,其实不一
10、定;动中修也可以修得成。善于修定力的人,能够修得未到地定的定力,但是他不进入定境。 2,性障初禅。 有的人已经得到未到地定,能够入定三天、五天、十天、半个月,可是初禅久久不能现前;那就是说他被性障所障住了。所谓性障,就是我们以前在小止观里面讲的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五盖之中,对发起初禅最大的障碍是淫欲之贪着,于男女欲有贪,初禅便永不现前。 有很多人误会了初禅的修行,是不停的增强未到地定的功夫,总认为是入了初禅以后才离五盖。而其实是应该要先离五盖,然后才能得初禅。所以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面,把弃五盖放在第三,正修行放在第六,道理就在这里。 古时候的人修定很容易,现在的人修定很困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略谈修四 禅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6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