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知识.docx
《电磁干扰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磁干扰知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磁干扰知识二、干扰源、干扰种类及干扰现象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在现场运行所受到的干扰多种多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不同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是抗干扰的原则。这种灵活机动的策略与普适性无疑是矛盾的,解决的办法是采用模块化的方法,除了基本构件外,针对不同的运行场合,仪器可装配不同的选件以有效地抗干扰、提高可靠性。在进一步讨论电路元件的选择、电路和系统应用之前,有必要分析影响模拟传感器精度的干扰源及干扰种类。 1、主要干扰源 (1) 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是由于两条支电路或元件之间存在着寄生电容,使一条支路上的电荷通过寄生电容传送到另一条支路上去,因此又称电容性耦合。 (2) 电磁感应 当两个电路之间有互感
2、存在时,一个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就会通过磁场耦合到另一个电路,这一现象称为电磁感应。例如变压器及线圈的漏磁、通电平行导线等。 (3) 漏电流感应 由于电子线路内部的元件支架、接线柱、印刷电路板、电容内部介质或外壳等绝缘不良,特别是传感器的应用环境湿度较大,绝缘体的绝缘电阻下降,导致漏电电流增加就会引起干扰。尤其当漏电流流入测量电路的输入级时,其影响就特别严重。 (4) 射频干扰 主要是大型动力设备的启动、操作停止的干扰和高次谐波干扰。如可控硅整流系统的干扰等。 (5) 其他干扰 现场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除了易受以上干扰外,由于系统工作环境较差,还容易受到机械干扰、热干扰及化学干扰等。 2、干扰的种类
3、(1) 常模干扰 常模干扰是指干扰信号的侵入在往返2条线上是一致的。常模干扰来源一般是周围较强的交变磁场,使仪器受周围交变磁场影响而产生交流电动势形成干扰,这种干扰较难除掉。 (2) 共模干扰 共模干扰是指干扰信号在2条线上各流过一部分,以地为公共回路,而信号电流只在往返2个线路中流过。共模干扰的来源一般是设备对地漏电、地电位差、线路本身具有对地干扰等。由于线路的不平衡状态,共模干扰会转换成常模干扰,就较难除掉了。 (3) 长时干扰 长时干扰是指长期存在的干扰,此类干扰的特点是干扰电压长期存在且变化不大,用检测仪表很容易测出,如电源线或邻近动力线的电磁干扰都是连续的交流50 Hz工频干扰。 (
4、4) 意外的瞬时干扰 意外瞬时干扰主要在电气设备操作时发生,如合闸或分闸等,有时也在伴随雷电发生或无线电设备工作瞬间产生。 干扰可粗略地分为3个方面: (a) 局部产生; (b) 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即地线的路径问题); (c) 外部产生。 3、干扰现象 在应用中,常会遇到以下几种主要干扰现象: 发指令时,电机无规则地转动; 信号等于零时,数字显示表数值乱跳; 传感器工作时,其输出值与实际参数所对应的信号值不吻合,且误差值是随机的、无规律的; 当被测参数稳定的情况下,传感器输出的数值与被测参数所对应的信号数值的差值为一稳定或呈周期性变化的值; 与交流伺服系统共用同一电源的设备(如显示器等)工作不
5、正常。 干扰进入定位控制系统的渠道主要有两类:信号传输通道干扰,干扰通过与系统相联的信号输入通道、输出通道进入;供电系统干扰。 信号传输通道是控制系统或驱动器接收反馈信号和发出控制信号的途径,因为脉冲波在传输线上会出现延时、畸变、衰减与通道干扰,所以在传输过程中,长线的干扰是主要因素。任何电源及输电线路都存在内阻,正是这些内阻才引起了电源的噪声干扰,如果没有内阻,无论何种噪声都会被电源短路吸收,线路中也不会建立起任何干扰电压;此外,交流伺服系统驱动器本身也是较强的干扰源,它可以通过电源对其它设备进行干扰。 三、抗干扰的措施 1、供电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对传感器、仪器仪表正常工作危害最严重的是电网
6、尖峰脉冲干扰,产生尖峰干扰的用电设备有:电焊机、大电机、可控机、继电接触器、带镇流器的充气照明灯,甚至电烙铁等。尖峰干扰可用硬件、软件结合的办法来抑制。 (1) 用硬件线路抑制尖峰干扰的影响 常用办法主要有三种: 在仪器交流电源输入端串入按频谱均衡的原理设计的干扰控制器,将尖峰电压集中的能量分配到不同的频段上,从而减弱其破坏性; 在仪器交流电源输入端加超级隔离变压器,利用铁磁共振原理抑制尖峰脉冲; 在仪器交流电源的输入端并联压敏电阻,利用尖峰脉冲到来时电阻值减小以降低仪器从电源分得的电压,从而削弱干扰的影响。 (2) 利用软件方法抑制尖峰干扰 对于周期性干扰,可以采用编程进行时间滤波,也就是用
7、程序控制可控硅导通瞬间不采样,从而有效地消除干扰。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强、自动化水平高、可节约占地面积、减轻值班员操作及监视的工作量、缩短维修周期以及可实现无人值班等优越性。但它的工作环境是在电磁干扰极其严重的强电场所中,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样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强电磁场干扰下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变电站内的高压设备操作、低压交、直流回路内电气设备的操作、雷电引起的浪涌电压、电气设备周围的静电场、电磁波辐射和输电线路或设备短路故障所引起的瞬变过程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这些电磁干扰进入变电站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或其他电子仪器设备,就可能引起自动化系统工作不正常,甚至损坏某些部件或元
8、器件。因此,采取合理的抗干扰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电磁兼容的意义是:电气或电子设备或系统能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下不因电磁干扰而降低工作性能,它们本身所发射的电磁能量不致影响其他设备或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达到互不干扰,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下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 电磁兼容的内容包括干扰(设备和系统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和电磁发射控制(设备和系统发射的电磁能量的控制)两方面。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是:干扰源、传播途径和电磁敏感设备。针对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提出三种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是:1、抑制干扰源产生的电磁干扰(滤波、屏蔽和接地);2、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3、提高敏感设备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对干扰的
9、敏感度)。 电磁干扰源的分析 目前与电子系统有关的电磁干扰源有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两方面。外部干扰源是指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无关,而是由使用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干扰源。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来说,外辞干扰源主要有交、直流回路开关操作、扰动性负荷(非线性负荷、波动性负荷)短路故障、大气过电压(雷电)、静电、无线电干扰和核电磁脉冲等,概括表现为如下三类:变电站设备的交流电源及直流电源受低频振动扰动;传导瞬变和高频干扰;电、磁场的干扰。内部干扰是由自动化系统结构、元件布置和装配工艺等决定。主要有杂散电感、电容引起的不同信号感应;交流声、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干扰;长线传输造成的波的反射;寄生
10、振荡和尖峰信号引起的干扰等。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具有同一物理性质。因而消除和抑制的方法没有质的区别。 变电站抗电磁干扰的措施 干扰源的能量通过各种途径以传导或辐射方式耦合至变电站的一次系统和二次回路,表现在电力线、信号线、控制回路和自动化系统上的干扰电压和干扰电流的水平或电场和磁场的水平。因此,电磁兼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按规定的电磁兼容标准进行电磁兼容设计是预防出现电磁干扰的一个基本要求。但电磁环境是千变万化的,要真正达到经济上和技术上的电磁兼容,保证一、二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和措施。下面是作者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并吸收兄弟单位的经验,介绍几种常
11、用的电磁兼容技术措施。 (一)屏蔽措施 (1)一次设备与自动化系统输入、输出的连接均采用带有金属外皮(屏蔽层)的控制电缆,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对电场耦合和磁耦合都有显著的削弱作用。当屏蔽层一点接地时屏蔽层电压为零,可明显减少静电感应(电容耦合)电压;当两点接地时,干扰磁场在屏蔽层中感应电流,该电流产生的磁通与干扰磁通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因而显著降低磁场耦合感应电压。两端接地可将感应电压降到不接地时感应电压的1%以下; (2)二次设备内,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测量和微机保护或自控装置所采用的各类中间互感器的一、二次绕组之间加设屏蔽层,这样可起电场屏蔽作用,防止高频干扰信号通过分布电容进入自动化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磁 干扰 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6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