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docx
《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docx(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艺术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手段,以其生动逼真的视觉效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亿万观众 ,其影响力、感染力之大是其他艺术无法望其项背的。然而,能够真正感受到电 影作品的艺术匠心,精当的品评其优劣得失并非一件易事。马克思说:“对不辨 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于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电影艺术, 不仅需要“辨音律的耳朵”,还需要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在艺术规律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内涵,探求艺术的“真谛”。 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艺术鉴赏是人们在观
2、看电影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丰富的内心感受与体验 ,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并加深对社会 生活面貌及本质的认识,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单纯的娱乐或不假思索的 接受并非真正的欣赏。“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欣赏的过程是严肃的,是 需要细心品味的。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的结合 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 造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感觉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艺术家 的区别。”这虽然是对作品达到的境界的一种界定,但也
3、道出了电影艺术欣赏的 内在要求:求得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家用电影 作品来传达他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内心的种种感受,而观众通过欣赏充分地感受并 力图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加以理解以达于某种程度的同一。“夫缀文者情动而 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和其它艺术的欣赏一样,欣赏电影也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一方面艺术 形象唤起观众的种种审美感受和情感活动;另一方面欣赏者又根据其生活阅历、 思想认识对电影艺术作品加以理解、丰富甚至补充。西方谚语中说:“一千个观 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是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千变万化,而是指观众根据 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这一形象的不同理解。
4、同样,对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 人爱,有人厌,也都基于人们对这一形象的不同感受。这些形象已不再是纯然的 作者的创造,而蕴含着观众的再创造的内容。 以上是把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无差别的艺术形式进行欣赏时具有的特点。电影 艺术引起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欣赏的特殊性。作为一种融 会着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性艺术,电影欣赏具有更大的丰富性。无论是黄土地 中充满厚重感、表现力得以极至发挥的画面,红高粱中对生命本性的张扬 给人们带来的震撼,还是城南旧事中悠扬的“送别曲”渲染出的深远离情, 人到中年中潘虹的精彩表演唤起的情感起伏,电影中的诸多元素是观众从光 影、声画、导演等多方面得到愉悦。而这多层次
5、全方位的审美享受是其他形式无 可匹及的。作为一种以视觉形象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又具有多义性 的特点。形象的丰富表现力,穿越了“严不尽意,尽意而旨远”的限制,能够以 间接的画面传达出语言所不能精妙表现的思想深处的旨趣,并为观众提供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表现出多层含义。如瑞典女王结尾面无比表情的面部特写所蕴 含的丰富信息,任凭观众揣摩,体味。在这里,内敛的画面胜似千言万语,令人 回味无穷。此外,电影作品的时间规定性,使欣赏也带有时间限制。电影欣赏也 被称为:不自由的艺术欣赏。它不像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那样可以反复欣赏品 位,因而,也就更注意印象,不自觉、感性的成分也就更多一些。 列宁曾说
6、过这样一句话:“在所有艺术中,电影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是 针对电影对于观众的审美教育作用而言的。电影艺术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亿万 观众的文化生活乃至思想、信仰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此,电影欣赏的意义 首先在于发掘影片的教育作用,使之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一部影片在没有 发行以前,它的价值是潜在的,这种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需要观众通过欣赏得以实现。离开欣赏,那些用声像、光影所传达出的种种感 受、认识、精神、理想以及审美追求将淹没于历史的尘埃而无从发现,艺术家的 劳动成果也就失去意义。离开欣赏,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所负担的传播知 识文化,进行教育的使命将无以完成。从
7、这一点上说,电影艺术欣赏决非是一种 单纯的享乐,更是“一桩公共的事情,重大的事情,是崇高的精神快乐和蓬勃热 情的源泉。”其次,电影欣赏可以促进电 影艺术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有过精辟的分析:艺术的 命运和群众的鉴赏是辩证地互为作用的,这是艺术和文化历史上的一条定则。艺 术提高了群众的趣味,而提高了的群众趣味则又反过来要求促进艺术的进一步发 展。 这一规律对电影艺术来说,要比对其他任何艺术更正确百倍。一个作家可以 走在他时代的前面,埋头在书房了写出一本不为当时人所欣赏的伟大作品。一个 画家或一个作曲家也都可以创作出留待修养更高、理解力更强的后代去欣赏的作 品。这种诗人、画家和作曲
8、家也许会淹没无闻,但是,他们的作品却能流传不朽 。 但是,电影如果没有正确的鉴赏,首先遭到灭亡的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作 品本身,甚至在作品还没有问世之前,就已经被扼杀某种程度的成功,换句 话说,即受到某种程度的欢迎,对于任何一部影片的产生,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 、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奥妙之处在于: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必须早在影片诞生 以前就有观众,只有在预先保证有人欣赏的前提下,制片人才能有把握摄制影片 。 如同巴拉兹所说,电影作品对于欣赏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艺术,因而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心理需求,对于观众欣赏心理的研究也逐 渐成为电影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 欣赏是评论的前提。电
9、影评论的任务在于电影作品的思想、艺术进行理性的 分析,而一切理性的思维活动都是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这种感性认识就 来自于对作品的感性形象的欣赏理解之中。只有通过在正确欣赏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对艺术形象的准确把握,才能对其加以概括、归纳、综合出理性的哲光。欣赏 与评论,这两者之间并非是泾渭分明而是互相交织的。欣赏中有理性的思索与审 美判断,评论则更离不开从欣赏中得到的点点感受。因此,一个电影评论者所要 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鉴赏能力,即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及深刻的理 解力。这样才能使电影评论不仅仅是枯燥的哲理探索,而更蕴含着富于情趣的鉴 赏。 电影鉴赏的方法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前面我们提
10、到过影片的欣赏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要入情入境 达到“情动于中,默会于心。”这就要求欣赏者在掌握基本的电影常识的基础上 ,发幽探微,深入细致地感受构成电影作品的种种因素与细节,从细微之处体味 出作品的内在主题,探求其对总体风格的影响与作用,从而构成对影片的整体印 象。对作品细处的把握是进行欣赏的前提与基础。任何忽视细节与局部的欣赏都 是不完善的,同时也难求深刻,往往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因此,我们必须 先从细处着手,把握影片的内在神韵。 第一,画面 画面是电影最基本的元素,它传递和透露着作品某些重要的信息并寄托着艺 术家对现实的情感体验与哲理思索,是电影艺术的光华所在。从画面的构成
11、来看 ,它不仅借助于人物、景物等形象性元素展示背景空间,负载艺术家所要表现的 信息、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依赖于光影、色彩、构图等形式性元素体现作品的基 调,赋予其情绪效果和形式美感。 电影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以塑造形象,表现生活为首要任务,因而,作 为画面轴心的人物就成为判断一部影片优劣得失的重要标准,而作为银幕形象的 主要体现的演员的表演就成为传达画面情思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要 真实自然,“不应该超出一个人在实际环境中的表演力的限度普”,而且应注重举止、神态上的种 种细微的表情变化,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心理状态。电影人到中年 中饰演陆文婷的潘虹就以其真实自然、富有感染力的出色
12、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 好评。例如在“啃烧饼”一场戏中,演员通过面部肌肉的微微颤动,滴入茶杯的 眼泪表现出了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对儿子的深深内疚,工作中的疲惫与委屈。 爱与欣慰,心痛与感动,酸楚自责,使观众深深体味到人物的心潮翻滚,感人至 深。艺术的魅力贵在含蓄,就如同国画中的“留白”能给人以无限遐想,表演也 是这样。在美国影片母女情深中,当女儿因患白血病去世时,母亲所感受到 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失去爱女的撕心裂肺的痛楚并没有以呼天抢地的痛哭 或伤到极至的晕厥来表现,只是独自一人在花园中呆呆地坐着,坐着没有哭 泣,没有诉说,然而那种从眼神中流露出的无以言尽的悲苦与哀思却深深地感染 着观众,留
13、给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正如庄子?渔父中所言:“强哭者虽悲不 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 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功于外,是所以贵真也”。任何成功的演员,都是以质朴 自然,近于生活的表演来打动观众,并以“淡化”的处理充分调动观众想象力。 演员的表演依据其扮演角色类型的宽窄可分为本色派演员和性格派演员两大 类。本色派演员戏路较窄,往往饰演同自己外貌、气质状态或思想经历相似的同 一类角色。在表演中,本色派演员善于把自己的性格、感情、习惯同角色的要求 融为一体,因而表演一般比较真实,较少有斧凿痕迹。性格演员则能够凭借演技 适应不同的角色,创造出性格各异的银幕形象
14、,戏路较宽,但这种表演对演员的 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如费雯?丽在魂断蓝桥、乱世佳人、欲望号街 车中饰演的人物或纯洁善良,或古怪而极富魅力,或死要面子又带有神经质。 在对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的出色塑造中,充分显示出她高超的演技。 清人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 有情中景,景中情”。这实际上道出了文学作品中情景相融相生的关系。电影艺 术又何尝不是如此?画面中的景物,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空间往往都是借以 抒发感情,延长意境。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的审美享受是无限的,因而也是最打 动人心的。以影片简爱为例,当简回到芬地庄园见到罗切斯特时,银幕上展 现出一片充满田园气息
15、的金秋景象:静谧的花园小径幽幽地伸向远处,地面铺满黄 色的梧桐落叶,罗切斯特静静的坐在白色的座椅上,任秋日的阳光暖暖洒在身上,洒 在那一片落叶上温暖的色调,和谐的画面营造出恬静安然的气氛,映衬着他 们的爱情与幸福,令人久久难忘。影片苔丝的最后一组镜头更以其抒情诗一 般的意境感染着每一位观众。那黎明中悄然漫起的晨雾,那古旧的神庙遗址,那 在石块上沉沉入睡的苔丝,那充满着深情的安吉尔的目光画面中的每一组物 象都在诉说着无尽的情意。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这片刻的安宁中包含着苔丝的 多少渴望与期盼,多少坎坷与辛酸,为这短暂的幸福苔丝又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 价!与此同时,画面不时地穿插着马队步步进逼的镜头,
16、并伴以惶惶不安的音乐 ,抒写着人物内心的悸动,于是一种不安、同情的情绪便如同影片中的雾霭弥漫 于观众心头,久久不散。还有在影片药中,夏四奶奶深夜孤身一人在石桥下 为儿子烧纸,画面从燃烧的“火”的特写缓缓拉出,直到死水一般静寂的河对面 的桥洞中一小点光亮和夏四奶奶孤影的大全景,把那种浓郁的孤寂与悲凉渲染的 淋漓尽致。影片中的情景交融不仅体现着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常常是导演情思的 直接抒写。对于影片城南旧事吴贻弓说:我希望大家都只把精力放在或是那 一抹夕阳的余辉上,或是那一声远远的叫卖上,或是那一缕刘海上,或是那一张 旧报纸上,。就像是一张放旧了的,甚至是发黄了的照片。然而它确实是一 张珍贵的,无法
17、重拍的照片于是影片城南旧事一开始就以几组意境深邃 的空镜头:斜阳、驼铃、飞扬的尘土、送水的木轮车把观众带到了古老的北京城 ,带进了导演所要极力渲染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氛围中。作为一种 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老北京的自身浓厚的历史背景便是对导演意图的绝佳注释。 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曾说过:“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 这就是说画面不仅用于塑造人物,抒发情感,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具有丰富、深厚 而隐蔽的思想内涵,能使观众除了画面之外,“产生了一系列同镜头的情绪、涵 义相配合的联想”,体味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因而 画面的选择是颇有讲究的。那些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能够引发观众丰
18、富联想, 具有强大的表现力的画面,必然是艺术家精心雕琢、细心打制而成的,是艺术家 深厚功底与独到匠心的体现。我们进行影片欣赏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银幕上 所反映出来的可见性这一点上”,而应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等画面的形式性元 素去领略那些深藏于其中的不可见的部分。 以画面构图为例,其象征意义是较为明显的。影片黄土地大部分画面被 厚实、沉闷的黄土占去四分之三,只留有一线天空,人被挤压到画面的角落,如 蝼蚁般在土地上生活着。大面积的土地增强了环境的厚重感与压抑感,与人之渺 小形成强烈对比,以此来暗示黄土地亘古不变的永恒与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子子孙 孙对土地的敬畏与无奈。影片中还有这样一组镜头:在田间休
19、息时,高高在上的 是灰暗阴冷令人压抑的天空,低矮的翠巧爹立于田间,在他之下,是跪着的翠巧 。这样,翠巧,老汉,天空构成了一个三级阶梯,暗示出不可抗拒的封建传统等 级制度的威慑力。老汉作为封建传统观念的代言人,自身又是深受其压抑的。这 种由上而下的压抑感也必然将由他施加于翠巧一个处于这阶梯最底层的柔弱女 子身上。影片中,这种寓意深远,宏观主旨的构图是处处可见的。但是对于影片 画面中的象征与写意的深入领悟也并非一时之功就能达到的。这既需要敏捷的感 受力,又有赖于深刻的理解力。 影片的“韵外之致”也常常通过色彩、光影加以暗示,并以此确定影片的基 调与情绪的变化。例如,红高粱中“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
20、,满天飞舞的 红高粱,泼洒大地的红高粱酒”对红色的张扬充分体现出“爱就真爱,恨就真恨 ,大生大死,大恨大爱”的“痛快淋漓的人生境界”,体现出对原始生命力和欲 望的赞颂主题。同样,在影片中人与光影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以此 来确定整部影片的构图原理。例如在影片末代皇帝中,表现幼年溥仪的宫廷 生活时,总是与阴影相伴的。皇宫内也是昏暗阴森少见阳光。而当溥仪从一个下 囚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老百姓重回紫禁城时,却是一片明亮的景象。这种蕴于时 间流程中的光线变化,其寓意是极为深刻的,它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每一束光线的 分量。 第二, 声音 声音是影片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它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功能,扩
21、大 了画面的容量与空间。电影中的声音一般分为三类:人声、音乐、音响。 人声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最重要手段。有声电影的出现, 结束了电影作为“伟大的哑巴”的时代,促进了电影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标志 着电影艺术的成熟。电影中的语言作为加强画面表现力的手段,有利于体现人物 的性格,展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例如,同样是表现爱情, 不同人物的语言往往显示出不同的个性魅力。在影片远山的呼唤中,民子对 耕作说:“以后你就搬到屋子里来住吧,夜里挺冷的,再说我也不把你当外人了 ”。含蓄中带着质朴。在影片归心似箭中,玉贞对魏得胜说:“那你一天就 给我挑两担水”,“挑到儿子娶媳妇,挑
22、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含 蓄中透着娇嗔。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了。她表达爱情 的方式是粗犷而外露的,对祥子她忽而挑逗,忽而嗔骂,忽而撒泼,忽而威胁, 表现出浓重的小市民气。当她同父亲挑明同祥子的关系时,更是直截了当:“干 脆说了吧,我已经有了,祥子的!”父亲刘四不同意时,虎妞便从凳子上窜起来 ,向前冲过来,大着嗓门:“告诉你吧,你就是把这个棚烧了,姑奶奶也要吹着 打着,坐着花轿出这个门!”这种虎妞所特有的语言把她泼辣,剽悍的性格表现 的痛快淋漓。电影中的语言并不以多取胜,但求字字珠玑,传情传神。美国影片 魂断蓝桥中,当罗伊与玛拉以外重逢回到庄园准备结婚时有一段精彩的对
23、话 : 罗伊问玛拉:“幸福吗?” 玛拉:“是的。” 罗伊:“幸福极了?” 玛拉:“是的。” 罗伊:“陶醉了?” 玛拉:“是的。” 罗伊:“不怀疑了?” 玛拉:“不。” 罗伊:“不忧虑了?” 玛拉:“不。” 罗伊:“不泄气了?” 玛拉:“不。” 这简单的六问六答仅仅用了31个字,却极为细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引起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的弗雷里赫所说:“电影剧本中对话的艺 术力量就在于,我们随时都能感觉到产生这话语的人的内心状态。”罗伊从战场归来并迎回了心爱的姑娘,六句问话洋溢着无限的幸福与单纯 的快乐,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美好的憧憬。而玛拉在经历了失业的胁迫、等待的 煎熬、听闻恋人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影 作品 分析 鉴赏 特点 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6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