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大题.docx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大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大题1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酌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 过程。其特点有: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参与,载 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 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转运有饱和现象;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有结构 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与被动转运相同的是:促进扩散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原则,不消 耗能量。与被动转运不同的是:由于载体参与,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 得多。 2类药物是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一类药物,因药物在胃肠道溶出缓慢而限制了 药物的吸收。影响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
2、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 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均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药物的口服吸 收,主要方法有: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适量表面活 性剂;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 滞目时间;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 3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1)静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内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
3、脏的首过作用。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4)经鼻给药:鼻黏膜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当
4、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直肠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脏代谢作用。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 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和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 及蛋白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较快。 2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 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它不是药物体内分布的真实容积,而是通过实验,根据体内药量 和血药浓度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容积,它是真实容积在实际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值,所 以称为表观分布容积。通过表观分
5、布容积与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 物动力学计算。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 7在血浆pH 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 存在。一般说来,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 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g.Og%,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min-l和0.078min-l。 10. (1)细胞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3)微粒的生物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药剂学 药物 动力学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657836.html